【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湘教版)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989031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0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湘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教材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危害放在必修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第四节,即必修最后一节,在讲完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引出自然灾害,为自然灾害原因分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对人类带来的危害又过渡到人文地理学习,在必修与必修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灾害放在必修最后一节也暗示着自然地理的学习主要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服务,最终回归到高中地理学习的终极目标,即地理学习以人为本。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特征、类型及其危害。2.了解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以长江、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为例,重点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及产生危害。3.学会收集、整理

2、、分析资料,探究防治某种自然灾害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和资料,加深对各种自然灾害及造成损失的了解。2.通过资料收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我国自然灾害的现状与趋势,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危害。2.树立防灾、减灾、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难点】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师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沿岸发生死伤空前惨重的海啸灾难。下图显

3、示的是印度尼西亚亚齐省首府班达亚齐海滨地区受海啸袭击前后的情形,其中左图是2004年6月23日的卫星照片,右图是2004年12月28日的卫星照片。投影:师 以上同学们看到了因地震诱发的海啸造成的重大灾害,除此以外,自然界还有哪些自然灾害呢?它们对人类生产、生活都有哪些危害?二、讲授新课:板书: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自然灾害的概念推进新课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明确以下问题:1.什么叫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有哪些?2.自然灾害有哪些主要特征?可划分为哪些类型?生 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后,学生回答: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自然灾害的孕育和发生

4、涉及多种因素,既有自然作用,也有人类的活动。师 (拓展延伸,精讲总结)自然灾害的发生可以是纯自然作用,也可以是由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现象,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可以改变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主要是由自然作用造成的,但水库蓄水是人类活动,也可以诱发地震,大多数滑坡、泥石流灾害都与人为改变山坡形态和覆盖状况有关,但总体来说自然灾害的发生过程仍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图,列举实例简单说明这些特征。实例1: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实例2:夏秋季节发生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南美洲西海岸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实例3:火山活动可以导致火山

5、爆发、冰雪融化、泥石流、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灾害。生 根据所列举的实例,总结对照反映的自然灾害特征: 实例1:突发性;实例2:周期性;实例3:群发性。(承转)春华秋实,日月轮回,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是多么祥和有序,然而,美丽的背后有恐怖,祥和有序时也会被暴烈无度所替代,我们脚下的大地会突然震颤开裂,并喷射烈焰,我们头顶的蓝天、脚下的绿地会无情地让狂风、暴雨、江水及海啸所吞没,以致瞬间失去美丽的家园。世界已经发生过哪些重大自然灾害,它们对人类产生了哪些危害呢?下面我们将学习这些问题:板书:二、自然灾害的危害(承转)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灾害,在我国几乎都有发生,

6、而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地震、泥石流、滑坡以及虫灾、鼠灾等危害尤为严重。师1.为什么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呢?2.我国自然灾害有哪些突出特点?(合作探究)生 阅读教材,结合以前所学内容,组内讨论回答。师 (激励性评价,总结精讲)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加上处于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是造成多种自然灾害在我国均有发生的根本原因。我国自然灾害的突出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灾害类型多,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全球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8起;分布范围广,地域差异大。如洪涝集中在长江中

7、下游平原和黄淮海平原,地震多发生在台湾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集中在西南地区;东北地区低温冷害严重;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国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由于课堂学习时间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一一列举分析,在此,我们以中国的洪涝灾害为例,对自然灾害加以分析。板书:三、中国的洪涝灾害(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媒体显示: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及洪水图片师 看了图片,你对洪灾有怎样的感觉?生 谈体会。从图片中可以看到:洪水一旦发生,可以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美好的家园成了一片汪洋。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巨大

8、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师 洪灾和涝灾是一种自然灾害吗?生 (合作探究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洪水是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暴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堤,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就形成洪灾涝灾是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等原因造成的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出,而形成损害的现象。洪水发生时引起洪灾,长期积水便形成了涝灾,因此两者往往同时发生,通常将其合并,称为洪涝灾害。师 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基本搞清了两者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洪涝灾害,特别是1998年长江流域暴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

9、。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这次洪水形成及成灾的情况。生 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了解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形成过程。投影: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请看下面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的分析资料:1998年68月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为670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83毫米,偏多37.5%,仅比1954年同期少36毫米,为本世纪第二位。汛期,长江流域的雨带出现明显的南北拉锯及上下游摆动现象,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6月1227日,江南北部和华南西部出现了入汛以来第一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过程,总降雨量达250500毫米。其中江西北部、湖南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南部、福建北部、广西东北部降雨量达600900毫米,

10、比常年同期偏多9成至2倍。第二阶段为6月28日7月20日,降雨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汉江上游和淮河上游,降雨强度较第一阶段为弱。第三阶段为7月2131日,降雨主要集中在江南北部和长江中游地区,雨量一般为90300毫米,其中湖南西北部和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等地降雨量达1300550毫米,局部超过8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5倍。第四阶段为8月127日,降雨主要在长江上游、清江、澧水、汉江流域,其中嘉陵江、三峡区间和清江、汉江流域的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7成至2倍。师 通过以上资料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长江洪水暴发的主要原因是持续不断的强降水。这种强降水,致使长江流域的洪水发生早、来势猛,洪峰

11、次数多,水位高,以及洪水持续时间长,从而造成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投影:“1998年长江洪水淹没范围”图(结合教材分析)材料:据专家测算:1954年长江中下游溃口和分洪总水量高达1023亿立方米,1998年只有一些洲滩民浣分洪、溃口,分蓄水量只有100多亿立方米。如果1954年分洪和溃口的水量与1998年相当,则当年城陵矶附近水位将比1998年实际水位还要高1米左右。指导学生见教材P109图434师 (提出问题)1.为什么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区以江西和湖南两省溃堤数最多,淹没耕地最广,受灾人口最多?2.1998年长江洪水总量小于1954年,但中下游水位却普遍高于1954年,有360千米

12、河段的最高洪水位超过历史最高记录。水位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 结合图示信息,合作探究师 (总结讲述)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湖泊调蓄能力显著降低,溃口和分洪水量比1954年少,历史上我国长江两岸地势低洼地区分布着众多的湖泊,是调蓄洪水的天然场所。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与水争地的现象日趋严重,大量的湖泊被围垦,调蓄容积急剧减少,加重了洪涝灾害。1949年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总面积17198平方千米,目前只剩下洞庭湖和鄱阳湖仍与长江相通,总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近40多年来,洞庭湖因淤积围垦减少面积1600平方千米,减少容量100多亿立方米,鄱阳湖减少面积1400平方千米,减少容量

13、80多亿立方米。如果用1954年的天然调蓄容积对1998年实际洪水量进行演算,洞庭湖、鄱阳湖及长江中游1998年的洪水水位可降低1米左右。长江与洞庭湖的水流关系发生变化。60年代末70年代初,长江和下荆江河段的泄洪能力加大,上游来水分流入洞庭湖的流量减少,而其下游河道能力没有相应增加,从而造成城陵矶附近水位雍高。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重了中下游地区防洪的压力。据宜昌水文站近50年资料统计,年平均输沙量约5.2亿吨,年际变化不大,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汉口河段年平均输沙量为4.3亿吨,宜昌与汉口间的年输沙量差值约1亿吨左右,主要淤积在洞庭湖区。近40年来,洞庭湖淤积量约40亿吨,淤积减小了湖泊容

14、积,抬高了洪水位。(承转)造成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呢?板书:(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投影:“雨带推移图”春夏之交,夏季风开始在华南地区一带盛行,冷暖空气交绥于华南地区,暴雨时常发生。在6、7月份,夏季风北进,冷暖空气再交绥于江淮地区,形成江淮梅雨;在7、8月份,夏季风进一步北移,雨季移动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北方进入盛夏暴雨季节,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在8、9月份,东南沿海常受热带气候,尤其是台风的影响,形成狂风暴雨。师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降水形成与锋面的推移有关,降水的强度可直接形成洪水,进而导致洪灾。我国强降水(暴雨或特大暴雨)多的原因是什么?它有何突出特点?生

15、 阅读教材,回答: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加上近年来因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洪涝灾害;我国暴雨具有季节性、频繁性和高强度的特点,有时还因多个暴雨天气系统叠加,形成特大暴雨。暴雨范围广、历时长和强度大,往往引发特大洪水。师 请同学们继续阅读“2003年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材料及“淮河流域”图,分析淮河流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治理的措施。指导学生见教材P111图435生 读材料,合作讨论:成灾的原因: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年降雨量的50%80%为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且多暴雨;干流全长1000千米,总落差约200米,平均比降小,特别是中游河段,河道弯曲狭窄,泄水不畅;淮河水系北岸支流长而多,水流缓,南岸支流短而少,一旦上游及支流洪水迅猛地汇集在一起,极易在中下游地区造成洪涝灾害,另外,黄河夺淮后,淤塞了中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了天然入海口,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淮河的水患;随着当地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与水开始争地,围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