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讲-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9981999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3讲-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33讲-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3讲-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33讲-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3讲-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3讲 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本讲考纲要求:1.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写出酵母菌两种呼吸方式的反应式及发生条件(2)理解实验的两种装置(3)说明CO2和酒精的检测方法,及检测指标(4)理解对比试验一、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试剂检测法)1.变量分析:2.对照设置:对比实验(相互对照)3.实验现象4.实验结论(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2)酵母菌有氧条件下产生CO2多而快,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少量CO2。二、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气压检测法)1实验装置分析:装置1中NaOH的作用:吸收瓶内细胞呼吸产生的CO2。2.实验结果分析:(1)只进行有氧呼吸1左移,2不动1左移距离代表

2、了O2的消耗量(2)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1不动,2右移2右移距离代表了无氧呼吸CO2的释放量(3)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同时进行1左移,2右移1左移距离代表了有氧呼吸O2的消耗量,2右移距离代表了呼吸释放CO2的量与消耗O2量的差值。(4)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1不动,2不动(5)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同时进行1左移,2不动1左移距离代表了有氧呼吸O2的消耗量3物理误差的校正:为使实验结果精确除采用对实验装置进行灭菌、对种子进行消毒等措施,减少微生物及其他无关变量的干扰外,还应设置对照装置。对照装置是将装置2中“萌发种子”换成“煮熟的种子”,其余均相同。三、探究绿色植物细胞呼

3、吸的方式为排除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遮光或在黑暗条件下进行。【例1】某同学研究马铃薯块茎细胞呼吸方式时,设计了如下实验:取新鲜马铃薯块茎,洗净,切成碎屑,向锥形瓶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碎屑,向瓶充入N2,装置如图,一段时间后,观察装置中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实验锥形瓶中马铃薯块茎碎屑作用不同B.乙实验目的是探究马铃薯无氧呼吸是否产生CO2C.甲实验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说明马铃薯细胞呼吸在逐渐增强D.乙实验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颜色变化,不能说明马铃薯无氧呼吸产生CO2【例2】下图实验装置用来探究消毒过的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细胞呼吸方式(假定:葡萄糖

4、为种子细胞呼吸过程中的唯一底物)。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装置乙中,KOH溶液中放置筒状滤纸的目的是 。实验装置甲中,清水中放置筒状滤纸的目的是 。(2)若实验后,乙装置的墨滴左移,甲装置的墨滴不动,则小麦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进行的细胞呼吸方式是;若实验后,乙装置的墨滴左移,甲装置的墨滴右移,则小麦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进行的细胞呼吸方式是。(3)为校正装置甲、乙中因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设置对照装置。对照装置应如何设置?。(4)若装置甲墨滴右移12cm,装置乙墨滴左移11cm,甲的对照装置墨滴右移2cm,乙的对照装置墨滴右移1cm,则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量的相对比值为。

5、【例3】 利用以下装置探究某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假如该植物呼吸作用的底物均为葡萄糖,且不能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应_(填“打开”或“关闭”)活塞,记录有色液滴的位置。(2)忽略装置内其他微生物的干扰,探究该植物的呼吸作用类型时应对实验装置进行_处理,若_,则该植物在进行有氧呼吸的同时也进行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该植物的根尖细胞内,能产生CO2,但不伴随ATP合成的生理过程是_。【例4】(2011山东卷,4)某举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CO2的结果B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C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气泡速率下降D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本讲答案:1.C2.(1)增大吸收CO2的面积 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2)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3)将甲、乙两装置中萌发的小麦种子换成等量的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4)253.(1)关闭(2)完全遮光装置甲中的有色液滴左移,装置乙中的有色液滴右移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4.D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