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点动型题专题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973682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点动型题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点动型题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点动型题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点动型题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点动型题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点动型题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点动型题专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期末复习点动型题专题单位: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北山中学授课老师:吴碧玲 授课班级:七(8)班一、 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对七年级上下册数学课本的学习,已经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以及方程的知识,但对几何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还比较薄弱。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设计,一方面对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能力作进一步的加强训练,并对中考的出题热点有新的体会和感受。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能够对点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相伴随的数量关系、图形位置关系等进行观察研究。涉及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由线段相等构建方程等。2、能力目标:进一步发展学生探究性学习、数形结合的能

2、力,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及建模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4、复习重点:化“动”为“静”,类比建模。5、复习难点:确定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数量关系、图形位置关系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练习预热、典型例题、练习巩固、方法提炼、课后思考.第一环节:练习预热 ADQPCB 1、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10cm,BC=8cm, 点D是AB的中点,CQ=BP=3cm. 那么BPD与CQP全等吗?请说明理由.ADPCB2、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10cm,BC=8cm, 点D是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

3、段BC上以3cm/秒的速度由点B向C点运动,那么经过几秒BP=BD,请说明理由.练习设置目的:从平时常见的三角形全等题型入手,让学生进一步熟练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出现一个动点,让学生初步感受动态题目的解题关键:化动为静。第二环节:典型例题 ADPCBQ例: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10cm,BC=8cm, 点D是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cm/秒的速度由点B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点A运动. 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 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一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 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

4、P全等?例题设置目的: 出现两个动点,但给出运动时间和速度,易得线段的数量关系。两个动点中其中一个的速度已知,通过与的类比得出新的线段的等量关系,确定运动时间,从而求出另一个动点的速度。例题方法小结: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是“化动为静”,“类比建模”第三环节:练习巩固PACBQE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5cm,BC=6cm. 点P从点B开始沿BC边以每秒1cm的速度向点C运动,点Q从点C开始沿CA边以每秒2cm的速度向点A运动,DE保持垂直平分PQ,且交PQ于点D,交BC于点E若点P、Q分别从B、C两点同时出发,当点Q运动到点A时,点Q、P停止运动,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s) 当点Q运动

5、到AC的中点时,求PC的长. 当点Q运动多少秒时,射线DE经过点C? 练习设置的目的:对例题出现的动点问题的解决策略做进一步的熟练和巩固。第四环节:方法提炼动态几何型题目灵活多变,动中有静、动静结合,集几何、代数知识于一体,数形结合,点动型题就是在三角形、矩形、梯形等一些几何图形上,设计一个或几个动点,并对这些点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等量关系、变量关系、图形的特殊状态、图形间的特殊关系等进行研究,常见有单动点型和双动点型,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1.单动点型 解题策略是“化动为静,类比建模”(1)从动态的角度观察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2)结合某一相应图形,运用所学知识(常见的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6、相似等)得出相关结论2.双动点型 转化为单动点题型求解,解题关键是抓准决定整道题目的那个关键的动点,从而将问题转化和简化第四环节:课后思考 已知动点P以每秒2的速度沿图甲的边框按从BCDEFA的路径移动,相应的ABP的面积S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如图乙中的图象所示。若AB=6cm,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BC长是 ; (2)图乙中的a= ;(3)图乙中b= ; (4)求图甲中的图形面积 四、教学设计反思:1.要把所学知识与未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怎样通过引导能让学生把已熟悉的知识与未学知识巧妙联系起来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思考的环节.在教学中的复习回顾不能仅

7、限于以前所学知识的蜻蜓点水式回忆,而应把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已有知识作为复习的重点,从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2.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于学习的首位学习知识的过程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视角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把培养学生能力放于首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