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968018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文字感受生活, 以体验领略文化端午的鸭蛋说课稿后坪镇中心学校 汤德平这次评优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端午的鸭蛋。下面我从教材解读、教学流程、生本理念和教学反思四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找准文本用文字感受生活的切入点“学什么”远比“怎样学”更重要,有“选择”,就有效益。一篇课文要找一个突破口,一节课要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明确了学什么。学生在学习端午的鸭蛋这一课时,要初步了解作者所在年代的生活,并与自身的生活坏境进行联系,对课文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例如对待“端午的鸭蛋”的理解;对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也就是要找准文本用文字感受生活的切入点。1、课标解读:对欣赏散文

2、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2、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及民间艺术妙趣横生。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自己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通过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汪曾祺所写的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

3、好追求,赏析他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3、“三维目标”: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接近,但我们的学生距课文所叙述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特别是对作者及语言风格学生比较陌生,很难与之产生共鸣。因此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地品读是教学的关键,我尽量让学生自己了解一些节日风俗,课前也让学生利用练习册的资料背囊了解作者回望背景,以加深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的理解。 结合上述学情,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参考资料的学习,制订了三个学习目标:(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2)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说: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把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能通过品味文章平淡有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3)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因此,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学会热爱生活,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传承中华民俗文化。4、重点难点: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初二语文阶

5、段阅读的一个目标。初二的学生对回忆性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并且00后的中学生,对于作者的生活背景是相当的陌生,因此,我把本课重点明确为能通过品味文章平淡有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鸭蛋带给作者独特的情趣。 联系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到感悟,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由于不是亲身体验,难度要大点儿,因此,我把难点定为: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二、说教程,激发学生以体验领略文化的兴趣点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三学小组模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以体验领略文化的兴趣点,让学生感

6、觉到学得好。 (一)自主预学,感受新知(课前)1、了解资料背囊(1)作者链接(2)背景回望(3)结构梳理2、完成基础梳理(1)字音字形(2)词语积累(3)个性思考:文章题目为“端午的鸭蛋”,却从端午习俗写起,这样写是否脱离了题目?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2分钟)因为这是一节精读课文的阅读展示课,学生已经进行了。在课文第一段先介绍的是端午的风俗,比较贴近学生实际,所以我决定以此导入,查找了一首儿歌,几幅节日风俗的图画,出示给学生,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走近课文内容。(三)检查预学,任务导向(3分钟)为了节省时间,在开课之前我就让各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学基础知识情况,4

7、号报词语其他同学听写,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让学困生感受到他的存在,适当发挥他的作用;组长批阅练习册“积累运用”相关题目;展示结束后,各小组交叉检查,其他人自查词语听写情况,力求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样,导入后就直奔内容理解:1、整体感知:通过找本文的中心句、过渡段、过渡句来理清思路。全文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2、走近端午 道习俗: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端午的哪些风俗?介绍这些习俗与后文的鸭蛋有关系吗? 通过这样的设计,尽可能的加快课堂节奏,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四)合作互学,研读课文(10分钟)我给足学生时间,组长引导组员自学讨论交流。这就是要发挥小组长的引领作

8、用,或者是学科带头人的小老师作用,实现互帮互学,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主要是三个问题:1、走进家乡 说鸭蛋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家乡的鸭蛋?以“高邮的鸭蛋是(自己的话)的鸭蛋,我从文章第段中(找出相关语句)看出 ”的形式回答2、尝尽鸭蛋 品生活 端午的鸭蛋一节中写了哪些生活小事? 有趣在哪里? 3、联系生活 明主旨 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前二个与课文思路一致,让学生读进去,后一个涉及到课文主旨多角度体会,让学生走出来。(五)展示交流,师生评学(25分钟)方法:读析评,小组推荐代表在班内展示问1:第1、2组 问2:第3、4组 问3:5、6组

9、。每一问都注重师生点评小结,由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六)整合训练,巩固提高(5分钟)1、课堂小结(试从内容写法或语言等方面总结)2、阅读思考:韩国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旨在培养学生珍视民俗传统,保护中国文化。3、课堂检测:涉及到字词、内容和语言运用。整个流程下来,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还算分工明确,积极主动,秩序井然,照顾到全班又尊重个体。把对作者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语言的评析与感受鸭蛋带给作者独特的情与趣,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有机结合,突破重难点。三、说理念,实现教师从教者成为学者的转折点生本课堂三学小组模式教学给

10、教师角色的转换提出了更广更高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在教学时注重充当多种角色,加强了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点拨,让学生知道了怎么学。 1、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要让学生从中受到情感教育,小组合作互学,研读课文环节刚好满足这一要求。学生全体参与,人人得到语言理解和运用的机会,而不是少数优生的独角戏。例如;检测字词时的读音订正,自主阅读时的圈点归纳,合作探究时的人人讨论,交流展示时的多人表达。我们看到是学生潜心研读文本的生动场面、听到的是师生积极展示自我的多元对话,课堂成了每个层次每个学生语言精彩表达的舞台,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2、大家都知道,一篇散

11、文的主题不是那么好把握的,何况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当肤浅,作者的生活阅历离他们那么遥远,语言风格不太熟悉,理解起来当然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字词积累时的有序展示、阅读课文时的声情并茂、小组探讨时的热烈争论,全班展示时的侃侃而谈,意外生成时真实表达,无一不闪烁着思想的火花,随处都展现着民俗文化的的魅力。教师要做的就是当几个同学的全班展示效果不太理想时,顺势利导,对重点语句进行了适当的讲解,为挖掘主题提供帮助,让学生通过对本文汉语言文字的多次接触,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都受到较好的影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得到体现,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3、总结升华,体会作者的感情。我能够针对学生的

12、回答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评价,注重课堂的生成性,结合时机德育渗透,让学生对本文中有关端午民俗的文化有所了解,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学会热爱生活,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并产生珍视民俗传统,保护中国文化的热望,思想感情受到一定的熏陶感染,学生学得有兴趣,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做学生生活的引导者。四、说反思,明确教学从感性到理性的成败点金无足赤,课无完课。任何好的理念和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会留下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课也不例外,在这节课,我把舞台交给了学生,学生得到了展示的快乐,我得到了欣赏的快乐。文本就是学生历练的舞台,行走在字里行间,学生尽情的看,尽情的赏,尽情的品,他们才能嗅到

13、文字的芬芳、文学的魅力、生活的滋味、文化的精髓。课堂在于演绎学生解读文章的思维流程,捕捉并破解思维过程中的盲点,从而完善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意义在于偶尔发声,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引导、渲染,吸引在文字中的学生看看生活,看看世界,使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多角度,立体化。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1、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精神;2、学生展示有序开展,忙而不乱,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及基本能力的培养;3、导学案的设计注意了知识能力的行成规律,教学过程逐步推进环环相扣,目的性强,节奏快,课堂效率比较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将端午的风俗有哪些纳入检查,既与导入紧密相连,又因

14、这一问题合作探究的价值不大,腾出时间让学生集中研究后三问。这样,既实现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又可以节省一定的时间突破重难点。4、在“合作互学,研读课文”和“展示交流,师生评学畅”两个环节中,欣喜的感觉盈满心间。真的没想到,一旦给他们机会唤醒与文本主动对话的欲望,他们的表现是多么出色!当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报出时,我看到了提问题同学的骄傲和尚未习惯于“发问”的那部分学生脸上的惊羡!当问题报完,请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答案时,大部分学生兴趣浓厚,发自内心地开始探究起来。那一刻,我在课堂中,仿佛听到了田间禾苗在阳光下生长的声音,要设法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对话。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

15、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5、结合时机,渗透民俗文化,三维目标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不足之处:一是顾虑较多,对学情估计不够,教学中不敢大胆放手。二是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近,对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作者比较陌生,他们在理解课文语言风格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学生对语句的品读,感情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三是小组评价与鼓励不够,学生展示后没有给分;

16、四是是时间的把握不够恰当,三段九环的“巩固提升拓展延伸”环节没有全部当堂完成。英国科学家波兰尼说过:“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所能言传的”,关于说课,更多的是需要的是默默体会、用心领悟。“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语文生本课堂三学小组模式的研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抬起头来学习,静下心来研究,放开手去实践,初中语文生本阅读课堂的实践,就是引领我们的孩子借助经典的文本,与睿智的作者、友好的同伴在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中来一次心灵的美丽对话,用文字感受生活,以体验领略文化,尽情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精华!今日生本课堂播下希望的种子,明天学生素养绽开创新的鲜花!要感谢领导这次给了我到歇马中心学校评优锻炼的机会,教学中做的不周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老师评委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