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第二学时:品读)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967889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第二学时:品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第二学时:品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第二学时:品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第二学时:品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第二学时:品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第二学时:品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第二学时:品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沧海教学设计(第二学时:品读) 曹前文1、 教学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2.体会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 宽阔胸怀和豪迈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2、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难点: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3、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自学研讨。4、 教学时数 一学时5、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教师强调语气和情感。学生再读 课文。2. 问题展示 1、作者登上碣石山之后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作者因眼前所见有想到了哪些? 3、作者所写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所写景物寄寓了作者什么

2、样的思想感情?3.深入分析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

3、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

4、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学生再读课文,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附:板书设计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 .叙事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动) 远眺 山岛.竦峙 (静) 树木.丛生 (静) .实写 百草.丰茂 (静)秋风.萧瑟 (动) 近观 .写景 抒情洪波.涌起 (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想象 .虚写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抒情:胸襟开阔,胸怀博大。建立功业,统一宇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