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朝华今拾--重构平行四边形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966530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4.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朝华今拾--重构平行四边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朝华今拾--重构平行四边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朝华今拾--重构平行四边形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朝华今拾--重构平行四边形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朝华今拾--重构平行四边形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朝华今拾--重构平行四边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朝华今拾--重构平行四边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案例基本信息对应信息技术主题 T12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学科数学学段初中年级初三案例名称朝花今拾重构平行四边形教材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教学案例设计参与人员分工(可修改)姓名单位设计者贺悟红北京市三里屯一中实施者贺悟红北京市三里屯一中学科指导者康杰北京市教研中心信息技术指导者课件制作者课程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方面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真求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信息技术环境软硬件要求及搭建环境情况软件:ppt硬件:电脑,展板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学期的一节复习课,内容选取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梳理,通过4道选择题,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知识整合复习,认清

3、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寻求判定这些图形的一般方法。本节课涉及内容为后面解决综合的平行四边形相关证明与计算积累方法,为研究新的平面图形积累经验,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相关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情况:学生在初二全面学习过平行四边形整章,在初三下学期已经复习了平行线、三角形,对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基础,但是这些知识是零散的,对知识相互之间的关联还理解不够,没有形成体系,同时学生层次整体水平中等偏下,基础一般,一般只能解决单一知识点,解决综合性题目时明显吃力,阅读审题作图能力有待提高,解题方法不够灵活。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

4、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活动1:以小见大(一)借用鲁迅先生的文章引入今天的课题,明确今天学习的目标。在学生独立完成后,提出追问,引导学生仔细思考每道题的设置意图,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梳理。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B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

5、是平行四边形C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D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追思:1.对于错误的命题,请画图进行说明.2.你还有其他方法判定平行四边形吗?2.关于 ABCD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ABBC,则 ABCD是菱形B若ACBD,则 ABCD是正方形C若ABBC,则 ABCD是矩形D若AB=AD,则 ABCD是正方形追思: 如何改变条件或结论,可使错误的选项正确?通过一组题,以小见大,唤起学生对已学概念的记忆,并且会辨认相关概念。Ppt展示问题0:00-4:49活动2:登高远望(一)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整理,巡视中发现问题并解决。若学生没有呈现

6、更好的方式,教师可呈现下图供学生参考。结合上面的复习,你能整理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方法吗?请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如:列表,框图)(在白纸上完成)学生先独立思考,开展独立的知识整理活动和相互交流,自己在白纸上整理,然后小组讨论,补充完善,形成小组的结构图,选出代表进行集中展示。学生可能会直接罗列各种判定方法,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找到判定中存在的关联,要有一定的结构意识。让学生自主设计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再创造知识的能力。Ppt展示,投影展示4:50-31:52活动3:以小见大(二)引导学生回顾四边形的研究次序“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并在此

7、过程中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回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都具有的性质是()A对角线互相平分 B对角线互相垂直C对角线相等 D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追思:这些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四边形分别具有哪些的性质?预设部分学生可能就题做题,不会用题去串知识点,所以需要引导学生更深更多的去思考,设置问题串串起相关的知识,找到其中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本题及追思问题复习各种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性质,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Ppt展示31:53-33:48活动4:登高远望(二)教师进行整理方法的个别指导 结合上面的练习,你能整理出平行四边形、矩形、

8、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的区别和联系吗?请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如:列表,框图,集合)若学生单纯罗列,要引导学生找到性质之间的共性和特性;若学生没有想到集合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任务2中的结构图中进行完善。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回顾概念,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并在完善已有知识结构图,将性质和判定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Ppt展示,投影展示33:49-36:30活动5:学有所用出示题目,教师引导学生在读题的基础上先画图进行判断,再说明理由。矩形ABCD的对角线AC 、BD相交于点O,过点D作DPOC,且DP=OC,连接CP,试判断四边形CODP的形状,并说明理由。追问1:若连接OP得四边形AOPD,它是什么图形?追

9、问2:若将题中的矩形变为菱形,结论应该如何?追问3:若得到的四边形CODP是正方形,应将题中的矩形变为什么四边形?在学生作图后出示规范图形,引导学生读-标-思-写通过改变条件或结论,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以及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理解,能够较灵活的运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有关问题,在分析中渗透类比思想,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隐去图形,让学生自主画图,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Ppt展示36:31-42:48活动6:感悟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参照问题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进行相互的交流。1.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矩形、菱形

10、和正方形有哪些特殊性质?怎样判定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2. 对于复习方法,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通过小结,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方法,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同时提出疑问,下节课再解决。42:49-44:22学习效果评价评价方式1.课堂上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合作良好。2.课堂上各个小组展示的知识结构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能力得到提升。3.课堂上例题能否解决,能否灵活应用知识。4.通过课后作业去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知识和技能。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未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与以往的教学设计相比,首先一个特点就是小中见大,凸显知识本身。本节课先是通过

11、3道简单的选择题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连成线”“串成串”,以小见大,回归教材,然后登高远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结构图,借此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掌握复习方法,最后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第二,整节课通过6个小活动,减少教师的机械讲解,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上尝试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更要走心,让学生真正体会和经历一次数学再发现,问题再认识的全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通过自主构建结构图,达到思维提升的目的,而学生呈现的结果展示出另一类风采,另人欣慰。还有一个特点是,打破以往先讲性质后讲判定的固

12、有顺序,调整为先讲判定后讲性质,从定义到判定到性质,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几何图形的研究的一般方法。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题目是朝花今拾重构平行四边形,先借用鲁迅先生的名文朝花夕拾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3道简单的选择题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连成线”“串成串”,以小见大,回归教材,然后登高远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结构图,借此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掌握复习方法,最后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从整节课来看,课上选择的3道选择题看似很简单,其实蕴涵的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还是很多,我是想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以点带面去复习,虽然课前已经想到了学生的

13、情况可能就是只做题不分析,从而设置了追思问题,而课堂上学生也确实如此,从这件小事就提醒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做类似的以小见大的题,重视基础题和小题的作用,从小处做起,多引导学生在会做基础题时,找到知识的本源,多联想,多想知识间的联系,学会将知识串成线,“见木见林”,当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时,将其综合在一起运用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取基本图形,将复杂图形简单化,这样解决问题时就有目的,有方法,从而走出无从下手的困境。通过几道小题让学生找回了记忆,但这些记忆就像散落在各处的拼图,之间没有关系,学生难以利用起来,所以设置了登高远望这个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找到概念间的联系,建立起知识结构图。虽然这个环节

14、需要大量的时间,但学生需要动脑,动手,动口,更要走心,有利于学生去经历这种数学方法,可能短期应用不大,但对于数学本身而言,这是一件确实值得费时间的事情,课后学生反馈也确实值得。另外,我觉得这件事情也应该从初一就开始抓,虽说我之前带班时会从初一让学生去整理知识,但没有花一节课来带领学生经历整理知识的过程,没有积累活动经验就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做的不好就说学生有问题,没有去想学生会不会,所以再带初一新班时,不要着急,要先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有所经历,他们才会有所感悟,才会有所得,才会有兴趣继续去学习。授课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评课老师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1. 课前录制微课,课上可以加入微课,让学生不懂哪去看哪,或者重复去看知识点,可以节省时间,课堂效率会更好。2. 课前准备应更充分,课上调控要加强,在处理细节时要稳定。可以在第一组小题后就引导学生复习下研究图形的元素和方法,经历研究新图形的思路和方法。讲关系时关注一条暗线对角线的特殊化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