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考小说阅读复习课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965807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考小说阅读复习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考小说阅读复习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考小说阅读复习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考小说阅读复习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考小说阅读复习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沙湾三中九年级语文复习讲学案小说阅读课题:小说的阅读 课型:复习 执笔:张娟 审核: 杨建梅 时间:2017年2月教学目的:把握小说的有关知识以及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教学重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及主题的理解。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如何灵活运用阅读的技巧。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二、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三者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

2、说的依托。 人物 小说的根本特征是通过形象再现生活,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还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细节描写。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具体目标有: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着怎样的现实生活。 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的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它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人物的性格是在情节的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示的,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而得到具体体现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情节通常

3、由场面和线索构成。场面,指小说中被处理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的具体的矛盾冲突-人物之间的关系,它是比事件更为具体的生活画面。线索,指把人物活动贯穿起来完成情节发展的事物或事件。线索既有一条也有两条。一是主线,一是次线;一是明线,一是暗线。 环境 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从广义上说,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

4、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三、小说的类别 小说的类别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中考主要考查的是微型小说或节选内容。它的特点是微、新、密、奇。微:篇幅微小,不超过一千五百个字;新:立意新颖,风格清新;密:结构严密;奇: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它以白描为主,语言简洁、精练。因此,具有较高的考查性,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文学阅读和鉴赏的能力。四、小说的考点:(一)考点一:揣摩人物形象1、题型有:(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2、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

5、目要求作答。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二)考点二:注意环境描写1、题型有: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2、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1)、烘托人物的心情;(2)、烘托周围的气氛;(3)、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突出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4、题型有:(1)、文

6、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5、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1、创造悬念,引人入胜;2、前后照应;3、侧面衬托、埋下伏笔;4、总结上文、点明题意;5、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6、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突出了,点明了(三)考点三:把握故事情节1、情节安排评价: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制造悬念就结尾来说有戛

7、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四)考点四:概括主题内容1、题型有: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2、解题思路:(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 呼吁了(五)考点五:理解小说标题1、题型

8、有: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2、解题思路:(1)、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2)、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3)、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3、常见的作用:(1)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2)点明主题。4、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六)考点六:分析写作技巧1、题型有:(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2、解题思路:(1)表达方式 ;(2)结构方式;(3)表现手法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

9、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4、考查内容(1)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2)叙述方式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

10、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3)描写人物描写:常用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直接(正面)描写、侧面(间接)描写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突显特点,展示人物性格品质。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提供故事背景; 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推动情节发展。()结构安排:(巧妙)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注重)前后照应,严谨完整;(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讲求)起承转合,曲折有致。(5)题目作用:考虑题目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眼球),引发读者思考;考虑修辞角度,题目使用什么

11、辞格或句式,有否词类活用;考虑语言角度,题目是否具有文学性或文学色彩,语言是否通俗易懂、平实、生动形象或带有讽刺、幽默等意味;考虑文章内容和结构,题目是否行文线索,是否矛盾冲突的转化点,是否揭示主旨的关键,是否一语双关,是否作品主人翁,是否内涵丰富、深刻等。简而言之,主要从与小说的主题和结构的关系去分析。(七)考点七:品味语言特色1、题型有:(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解题思路:(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2)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3)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写

12、了,表现了4、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五、当堂练习守桥改变世界的力量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机变。虽然分组,但不拘形式,有时指定小组完成任务,有时不指定,有时必答,有时抢答。注重生成性教学。教学中有时是不求学生用统一的语言回答,并且将无法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留待师生共同探讨解决的环节。我在小说复习中遵循的原则,是学生课上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讲透彻。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即使老师认为很重要也不讲或不多讲。往往这样的问题在课后复习中会时常出现,带着问题去思考与质疑,即使不成功,学生仍然会有收获,至少他们知道了那是一个错误的思考方向。总之,这样做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是提高高考小说阅读能力的有效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