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959619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吉林靖宇第三中学 卢老师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和平祈祷”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选文是肖洛霍夫的一个的遭遇和海因里希波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小说巧妙地把德国伤兵安排在改为战地临时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种种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通过这个伤兵的遭遇,作者真实的概括了那个

2、年代的生活,从而反映出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毁掉的整个青年一代的无可奈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本文意识流手法造成悬念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师生研讨、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师生、生生的交流碰撞中,达到互补和提高,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揭露和批判战争罪行,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信念,启发学生要倾注情感,全身心投入到文学作品的阅读、文化艺术的欣赏中去,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了解战争的本

3、质根源;2. 认识“和谐发展”这一当今社会乃至国际关系主题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品味写作特色,有理有据地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认识小说主旨。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伯尔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先来给大家讲一个忍饥买书的故事。书店还没有开门,一个瘦小的孩子已经等在书店门口了,他是前联邦德国一个小镇上伯尔木匠家的第八个孩子。他是这个书店的常客。每天一放学,他便往书店跑。节假日,做完父亲交给他的活,他几乎整天泡在书店里。可他只看不买。书店里的店员都认识他了,知道他家里很穷,买不起书,也从不阻止他,让他尽情地在书的海洋

4、中遨游,一来新书,书店里的店员还会向他介绍。父亲专门给当地的教堂雕刻一些手工艺品,而这个小孩每天都要给教堂送一次雕像,再把钱带回来供一家人吃用。每次父亲都要留给他一点零钱,让他第二天上学时在路上买面包吃。他十分爱惜他那少得可怜的钱。他每天买一个最小的面包吃,把省下来的钱很小心地放到一个铁罐里,再把铁罐藏在一个别人都不知道的地方。他决定存了足够数量的钱以后,就去买一本他最喜爱的书。然而,小伯尔的这个计划不得不改变了。星期一在学校时,老师宣布为了让同学们开阔视野,多阅读一些课外书,要在同学中开展一项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都拿出几本课外书来,大家交换阅读。这下他可着急了,他连一本自己的课外书也没有。他铁

5、罐里存的那点钱还不够买一本书呢!怎么办?上学路上,他又经过那个面包坊,一阵阵的奶油面包香味直扑鼻孔,他使劲地咽着口水,转身跑开了。就这样坚持了三天,他终于存够了买一本新书的钱。买了新书,小伯尔别提有多高兴了。他把新书紧紧地抱在胸前,晚上他把新书放在枕头底下,美美地睡着了。这个小男孩名叫海因里希伯尔。长大以后,爱书的小伯尔终于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还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小说,名叫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二知识链接1简介作者。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诞生在一战期间,二战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先后在法国前苏联、罗马尼亚作战,194

6、5年被浮,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希望通过小说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认识过去,清算历史,在痛苦的回忆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他的成名作是出版于1949年的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伯尔认为“战争是无聊的”,不管什么样的战争,它只能给人们带来死亡,因此他把战争归结为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人类失去理智的产物。他的作品另有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长篇小说亚当,你到哪里去了?等。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遍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

7、。20世纪70年代,伯尔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高峰。中篇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2解文题。关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什么不写全?为什么以此为题目?这个标题省略了什么?省略的重点是什么?(“恪守他们的命令”)本为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在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一句话肯定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我”没有写完,说明可能我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只是盲目的接受了这种军国主义的思想。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阅读全文、初步把握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受伤的“

8、我”。(中学八年级学生,德国伤兵)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环境:火光冲天,炮声不绝。人物: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三个月前入伍,推测年龄约十五六岁。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主要情节:他被人抬到医院后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以及受了什么伤,最终他通过自己的手迹发现自己就在母校,并且他失去了双臂和右腿。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参军仅三个月)地点:战地医院。(三个月前离开的文科学校)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包括“我”在内大批伤员被运往战地医院,许多人死去)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一部分:(从开

9、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第二部分:(“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第三部分:(“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来源:学科网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四文本研习,合作探究,互动研讨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明确:我,一个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参军三个月,现在成了伤兵。2文中的“我”始终有一个弄不明白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明确: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到底受的什么伤,究竟在什么地方。这就是主要情节。3文中

10、对“我”的叙述始终给人造成悬疑,这些悬疑体现在文中哪些句子上。明确: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4“我”始终在思考哪两个问题?明确:是不是自己的母校;到底受了什么伤5“我”最终证实了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小组讨论)明确:美术教室的布置;门上的十字架;香蕉上写下的多戈万岁;“我”的手迹6主人公“我”为什么怀疑这个地方是他的母校?“我”一路上见到了哪些东西?学校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布置?明确:环境描写突出了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遍布整个

11、德国。7课文始终在描写学校的环境,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地方,可传播人类文明的地方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美术教室成了“停尸间”,战争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和哀伤。8小说主要是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这一切都是为了刻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在本文中,“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明确:“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

12、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在这个伤兵身上,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整个战争败坏了的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在当时的德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9最后,“我”有没有明白自己的遭遇?为什么要以“牛奶”来结束全文?明确:那黑板上的手迹、那彻底的疼痛让“我”顿悟“牛奶”、画画都已成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此刻“我”唯一的向往是门房比尔格勒的小屋和“牛奶”,文章最后以“牛奶”结尾决不是漫漫之笔,它和“绝望的日子”相参照,是

13、顺应人性中对和平生活向往的一种象征。由这个起承转合的情节,伯尔呈现了人性的回归,深化了对反人性的战争的谴责10作者对于学校的环境的描写运用何种手法,有何效果?明确:反复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11本文的主旨在于批判战争,揭露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然而,小说的题目却运用了为保卫家乡英勇战死的斯巴达战士纪念石碑的铭文,这样处理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目的?明确:对比斯巴达战士抛洒

14、鲜血是为了保卫祖国,而“我”则是充当了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变成了残废人。小说的标题令人深思,暗含着对纳粹德国军国主义的教育的嘲讽与抨击,奠定了这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12“我”厌恶战争吗?请从文本中找依据回答。明确:不,对出色的炮队啊!我知道,炮声通常都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这么想。我的上帝,多么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的管风琴生。它无论如何是高雅的。战争让这一切变化,我却不自知,这恐怕比被人卖了还帮对方数钱更让人心痛。13不过,觉得炮声优雅是我不明白自己受了什么伤之前的,当我知道自己四肢残余一肢时,我为什么失声呼叫,而不是歌颂自我:啊,为了国家民族,我光荣地挂彩了,我为什

15、么没有献身呢?我对希特勒的良苦用心内心是否认可?情说说理由。明确:不认可:重甲胄武士像大公鸡宙斯丑怪尼采小胡子多哥风景画恶作剧凯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家伙抽烟虽然被禁止,并且上战场之前还带了烟。十字架印痕虽然棕色,但是很清晰。明白之后喊的是牛奶而不是军功章或留名纪念碑上。这些心理是一个孩子所特有的,只有孩子才会用“好玩”的眼光看重甲胄武士。才会关注尼采的小胡子,而不是尼采的哲学。才会关心牛奶军国主义教育是违背儿童天性,违背人性的。主人公的可悲之处在于:本该学习人类文明艺术,却崇尚武力;不明战争,却被战争裹挟上了战场,被炮声炸伤,却还在欣赏着炮声。五拓展提高下面是有关战争造成的人员伤亡报道,阅读以进一步提高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五六十个国家参战。这场战争造成共计5700万人死亡,其中德军死亡400万,犹太人600万。六情感培养1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了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间,曾对世界人民犯下战争罪行的法西斯国家对它们的历史是怎样看的呢?阅读下面两段史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