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959138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导论 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 公共管理及相关概念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1) 、公共管理的含义: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2) 、公共行政的含义: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3)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与联系:a、公共管理除包括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外,还具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B、公共管理是以管理概念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而公共

2、行政是一种以传统的行政概念为基础的公共服务。2、 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1) 、公共部门的含义:公共部门是指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2) 公共物品的含义: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物品的消费之外。(3) 公共物品的分类A、 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等特征的物品是纯公共物品

3、;凡是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是准公共物品。B、 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软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如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主要是指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一类的服务。C、 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地方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地方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3、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共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的,私人管理是以盈利为目的的。(2)、效率意识不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3)、责任意识不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

4、门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更强调责任意识。(4)、人事管理的复杂程度不同。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要复杂和严格的多。(5)、政治性或公共性不同。与私人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特征。4、治理与善治治理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当涉及国家发展的问题时,治理被等同于单个国家的可统治性,时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几个方面,这几个要素是构成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1、公共管理学的形成公共管理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研究方向由1887年威

5、尔逊的行政学之研究一问所确定,其相对独立的学术框架建立于20世纪20-30年代,以1926年怀特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和1927年威洛比的公共行政管理的出版为标志。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1)、公共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三次范式转换指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代表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三种研究途径或范式。(2)、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指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了两种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尝试:a、以弗雷德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强调一种民主取向的公共行政学;b、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这一流派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迅

6、速成长,在7080年代成为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相抗衡的学派。(3)、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A、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公共管理的P途径,即公共管理的政策分析途径。P途径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政府的项目上,将项目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机构方面的重要性不再由其自身决定,而是由其与公共项目绩效的相关性所决定。这一途径强调在管理方面的差异性,主张用政策分析的啊、方法去研究政府组织管理的过程。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源管理者的对话。公共管理的B途径,即公共管理的商业研究途径。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

7、理的研究中,并仍然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B途径强调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管理的相似性;B途径更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糅合不同的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较作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广告管理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B、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经过20世纪7080年代的孕育和发展,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公共管理逐渐成为一种鱼传统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分析并驾齐驱的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三大途径或三大范式之一。(4)、公共管理途径的特征拒斥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公共管理从一开始就明确拒绝公共

8、行政学和政策执行这两种传统途径。一种乐观的规范研究领域。与政策执行致力于研究取得项目和政策目标的不可能性不同,公共管理致力于研究如何产生结果。以顶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为焦点。公共管理分析的单位是公共机构的高层管理者的行为,而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是决定战略。通过案例研究来发展知识。公共管理研究通过一种粗糙的演绎方法,通过与商学院相类似的决策案例和广告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来寻找真知灼见。为管理研究取得与决策研究相同的立足点而奋斗。在公共政策学员中,政策分析已经取得支配地位,而(公共)管理在决策分析中时次要角色,公共管理自觉的为取得与经济学和政策分析的同等地位而努力。三、公共管理的学科范围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

9、对象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其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2、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与范围更为广泛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公共管理学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公共管理学即时实证的,又是规范的。与传统行政学相比,公共管理学更具现实性。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较有影响的学科研究途径有四种: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和经济学途径。管理学途径:把公共行

10、政视为一种管理行为,与民营部门的运作相类似。政治学途径:强调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从而关注其政治的层面。法学途径:强调主权、宪法和管理实践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性,从而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法律事务。经济学途径:即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管理问题。在当代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学途径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学派。A、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设、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设:政治行动者个人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B、 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强调制度在政治生

11、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制度本身是人类设计的产物,是工具性指向的个人的合目的的结果;制度之所以在社会中存在,是因为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中的信息障碍和减少交易成本;作为持续不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制度规定行业角色、约束行为和形成期望,因而不仅增加或减少交易成本,而且也形成偏好。3、 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的兴起,在方法上突出的特征是强调用跨学科研究途径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产生方法。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比较分析、 实验分析和案例分析。五、实践中的公共管理1、政府管理的起源于演变 A、行政国家的含义行政国家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由其是第

12、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题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B、公共管理活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的演变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水平低,经济不发达,国家或政府组织的规模相对较小,结构简单,政府公共管理的目标单一。在这种社会中,君主专制体制是最普遍的政府管理体制。在近代,政府的管理任务越来越重。近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府体制,

13、奠定了由行政部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相对独立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自由资本主义想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发达工业社会。这一时期政府的组织结构迅速膨胀,公共管理活动加强,政府增长,公共管理活动范围的扩大。同时,在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中,出现行政权力扩张的趋势,形成了“行政国家”。2、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实践(1)、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政府公共管理实践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奉行三个基本原则,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原则和自我负责原则。在这一时期,商品、劳力和资本等主要生产要素通过市场在各个

14、部门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和调节私人经济活动的基本手段;国家或政府所扮演的是“守夜人”的角色,人们推崇的是管的最少的政府救市最好的政府的信条。在这一时期政府的主要职能有: 按照民主维护资产阶级商品; 保护市场机制免受自我破坏力的影响; 从整体上满足经济生产的先决条件(公共教育、 运输、通信); 使民主的制度适应积累过程的需要(税收、金融、企业法)B、 国家干预主义时期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仅给资本主义制度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破产。凯恩斯主义主张放弃自由放任主义,提出的国家调节经济的政策是: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

15、体系、限定利息以及其他的方法,指导消费倾向,投资由社会总揽。C、新自由主义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涨现象,人们对政府干预主义进行反思,西方新自由经济主义思潮由此兴起。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限制甚至取消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失常机制的作用。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改革实践围绕三条主线进行:一是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做到管少管好;二是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弥补政府财力和服务能力的不足;三是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2)、不同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 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其特点是靠市场调节,政府的干预或调控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具有较浓厚的自由经济色彩。欧洲或莱茵模式。其特点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大,国有的经济成分也比较大,有明显的混合经济的色彩。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等地区所采取的政府主导市场模式,即采用亲市场战略政府的干预遵循“充分的市场、必要的政府”原则。3、转型期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1)、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 包括: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权力过于集中;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2)、转型期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