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芦花荡》教学反思与《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人教版两篇)

上传人:yikuai****ou999 文档编号:99955191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八年级《芦花荡》教学反思与《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人教版两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八年级《芦花荡》教学反思与《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人教版两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八年级《芦花荡》教学反思与《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人教版两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八年级《芦花荡》教学反思与《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人教版两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八年级《芦花荡》教学反思与《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人教版两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八年级《芦花荡》教学反思与《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人教版两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年级《芦花荡》教学反思与《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人教版两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八年级芦花荡教学反思与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人教版两篇)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也没觉出有什么问题。尤其是赵老师的课,我一向觉得无可挑剔,教师素质良好,教学语言有魅力。比如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也没觉出有什么问题。尤其是赵老师的课,我一向觉得无可挑剔,教师素质良好,教学语言有魅力。比如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在陈大伟教授指导下,我们观课主要观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却惊奇的发现原本一堂成功的课现在竟也有了不少问题。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

2、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们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其次,学生的回答是他课前已分析出来的,那么这堂课的这个环节相当于是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且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呢?那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又能入耳入心多少呢?难怪课上看到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

3、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第四,还有个资料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同学都有资料。我们上课研讨的问题资料上都有,学生看了就行了,为什么要听老师总结重复呢?难怪课上不听的同学也不少,都在自己看资料。我们还是没真正关注学生啊。总之,从本节课看来,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的时候,才发现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也不要只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从自己的眼光来定,而应从学生的心理出

4、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为好。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看来,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并不容易。人教版八上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的朗读练习,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背诵课文6到8段。2.能够借助文章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本文的生字词,并能够默写。3.自主查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4.通过具体文段的分析,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品析、欣赏那些优美的、充满灵性的词句。5.通过问题探究,能够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

5、运用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及其表达方式。6.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并能试写片段。7.通过探究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学习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以及中华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写景抒情的手法及其表达方式,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并能进行片段练习,提高学生自主写作的兴趣。教学难点:感悟白杨树的象征精神,学习中华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教学方法:朗读法、问题探究法、讲授法、读写结合法、直观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6、教学时长: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树是自然界极为重要的一员,或是具有实用功能的果树,或是更具观赏功能的花树,千姿百态,各有性格。同学们,想一想你曾学过的诗词里出现过哪些树呢?请看大屏幕所展示的图片,试一试为它配上合适的诗句!梧桐:“寂寞梧桐深渊锁清秋”寂寞;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韵味;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坚韧;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孤傲;那么,最后一张是什么树呢?没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白杨树。白杨似乎很少出现在古人的诗句中,不过茅盾先生自己为白杨作诗一首,请看书本79页。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同学们,你们说他读的好不好?)请同学们齐读。嗯!读的

7、很好!但似乎在感情上欠缺了些力度。不过,同学们,没有关系。先和老师一起学习一下文章中所写的白杨树,相信在学习了文章后的你们,更能读出其中的感情,读出白杨树的个性!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为文章标好段落以及为生字词注音。注意一共9小节。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检查读书情况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大屏幕上的生字词。妙手偶得 锤炼 无边无垠(yin) 坦荡如砥(di)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yan)欲睡 旁逸斜出晕(yun)圈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nao) 婆娑(po suo) 虬(qiu)枝 纵横决荡楠(nan)木 直挺秀颀(qi)(二)感知课文,划分层次解决了生字词问题后,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用

8、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并为课文划分层次,说一说你的理由。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1. 首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概括一下全文大意,其他同学替他修改。全文大意:抒发作者对白杨树及其精神的赞美。1. 那么,该怎么划分层次呢?(并请同学概括每一层次所讲的内容)层次划分:(1)P1:抒发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2)P2: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3)P35:描写白杨树的外在美。(4)P68:描写白杨树的内在美。(5)P9:抒发对贵族化楠木的鄙视及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总体结构:总-分-总三、深入课文,探究写法层次已经划分完了,接着让我们一起深入课文,看看作者笔下极赞美的白杨树是如何的不平

9、凡的呢?(一)标题及第一层次的分析1.首先,第一层次的划分显而易见。那么老师要问一个问题:“作者以一句话开头,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说有什么好处呢?”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2.所以,同学们,再看本文的标题,“礼赞”一词的意思是什么呢?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能照应标题直接赞美白杨树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礼赞”即“崇敬”“赞美”。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 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

10、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反复呼应,直接抒情,为赞美白杨树渲染了浓烈气氛,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深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那么,作者到底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让我们继续看下去!(二)第二层次的分析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段即课文的第二层次,然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找一找具体的语句,概括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是怎么样的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黄绿错综,辽阔平坦,山峰连绵。描写方法: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方式;手法上,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遣词造句上,准确生动,文笔优美。2.但是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觉得有点倦怠,认为黄土高原单调无味,令他恹恹欲睡(p3)。3.

11、那么,你又是从哪里看出了作者的倦怠无聊呢?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要描写这样令他暗生无聊的黄土高原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作者运用了两个“也许是”、一个“也许”、一个“可不是”的特殊句式,欲抑先扬,表达自己的倦怠;以及句末运用了一个疑问句,看似不确定,实则肯定心中对于黄土高原的评价。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暗示白杨树的出场,以黄土高原单调的“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三)第三层次的分析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第三层次,然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看到白杨树时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又是怎样表达的?这样有什么好处?由恹恹欲睡转变为惊奇地叫了一声(猛抬眼)由无趣到惊奇;设问句式设下悬

12、念,勾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同时也侧面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喜爱之情。2.请同学们齐读第五段并思考问题:白杨树外形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白杨树的?运用怎样的手法?请找出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总体特征: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外形:干笔直;枝笔直;叶宽大、向上;皮光滑、青绿色。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总体上,照应上文“哨兵”的比喻;(四)引导学生细读文章第四层次,注意作者遣词造句上的特点,讨论回答下列问题: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七自然段,思考问题:1.第七自然段中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运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又有什么特点?手法:总体上,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另外还有对比、

13、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象征;特点:运用“没有没有”、“也许如果那么但是也不更不用”这些词语构成特殊句式,将欲扬先抑的手法表现的淋漓尽致。2.作者又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白杨树的内涵的?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一下。运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四个排比反问句意思逐步加深: 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为下文做铺垫。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个反问句从白杨树“傲然挺

14、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连用,气势宏大,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一步步加深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细读文章第七段和第八段,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文中的白杨树象征了什么?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想法!小组讨论一下。文中的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五)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下文章最后一个层次,思考一下文中的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

15、倒退的人们(诸如国民党反动派);目的:对比手法;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再次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赞美楠木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六)本文看似在写白杨树,其实是借白杨树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手法在古诗中更为常见,即托物言志。请同学们纵观全文,思考一下作者是怎么运用这一手法的?反复赞美白杨树,由表及里,由其外在美到内在美,层层深入,反复渲染,赋予白杨树深刻的象征意义,表达作者对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的肯定和赞美。四、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白杨普通而不凡,力争上游而倔强挺立,质朴无华而坚强不屈,正如北方的农民,戍边的哨兵,是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学习了本篇课文,同学们都收获了什么呢? 学而不练,是为大忌!下面请同学们注意记录作业!请同学们仿写课文五到八段,试着运用象征和托物言志的方法,谈一谈自己的梦想!要求字数不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