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同名485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930977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同名4853)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同名4853)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同名4853)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同名4853)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同名4853)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同名485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同名4853)(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简明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填空题(15题/15分)、名词解释(5题/20分)、列举题(4题/12分)、简答题(4题/24分)、论述题(2题/29分)第1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 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此外四周分设四学,兼用四代之制:水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习乐德、乐语、乐舞者居之;水北曰“上痒”,取虞学之名,典书、诏书者居之;水东曰“东胶”,取夏学之名,学干戈羽籥(yue)者居之;水西曰“西雍”,取殷学之名,亦曰“瞽(gu)宗”,学礼者居之。大戴礼记也载有天子五学之说:

2、“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入太学,承师而问道。”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頖宫”,又名“泮宫”。说明西周的“国学”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2. 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1) 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2) 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3) 礼:“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

3、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3. (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

4、重,并饰以礼乐。“御”是指驾车。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第2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 (什么是稷下学宫?)(P20)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2. 孔子的教育思想(P23-39)(1) 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

5、张1. 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1)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与政治、经济、军事、行政、法律的关系;(2) 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2. 关于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孔子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仍然坚持教育的等级观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3. 关于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6、。4. 关于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都向学生传授,排除了天命鬼神等迷信色彩的内容。(2) 孔子的教学思想1.因材施教: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孔子的教育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3.学思并重: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

7、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3)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德育内容以礼和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的社会伦理关系。1.立志乐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朝闻道,夕死可矣。”2.克己内省: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自我约束,自我反省。3.身体力行:“力行近乎仁”。身体力行也可以说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首先要成于内而形于外,道德修养的高低要见诸行动。4.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5.德育内容:仁爱、孝悌、忠恕、礼义、诚信(4) 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 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全力教诲;3.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

8、言教。3. 孟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43)盂子根据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确定教育目的为“明人伦”。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下列原则:(1)持志养气。盂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尚志”、“持志”,要“养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反求诸已。孟子从性善论出发,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养。他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是“反求诸巳”。(3)改过迁善。孟子强调要培养改过迁善的精神,一方面鼓励人们改过自新,一方面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他特别赞扬“闻过则喜”,“见善则迁”,提倡“与人为善”。(4)刻苦锻炼。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和才智都是在艰苦条件下锻炼出来的。孟子的主要

9、教学原则和方法:(1)自求自得。孟子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依靠学生自求自得。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给学生某些“规矩”,但不能使他们达到熟练技巧。掌握熟练技巧,灵活运用知识主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2)专心有恒。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心不在焉就会一无所得。不仅要专心致志,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3)启发引导。教师也并不是无所作为,而要积极引导,主要是启发学生思维,指出前进的方向和目标。(4)循序渐进。孟子认为进行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4. 荀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50)教育的作用:(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人的贵

10、贱、智慧、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2)荀子把环境影响与教育的作用加以区别:一方面承认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称为“渐”或“注错”。另一方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经过长期教育和经久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称为“积”、积靡。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材,教育内容就是诗、书、礼、乐、春秋。在教育内容方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荀子非常重视乐教。教学方面的主张:(1)积微见著,积善成德。荀子认为知识是不断积累的,善德是逐步培养的。(2)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荀子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虚是指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不以已有的见解;专一研究某一问题,就全力以赴,不一心二用。(

11、3)解蔽救偏,兼陈中衡。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兼陈”就是事物的各个方面或各种情况展示出来,摆列开来。“中衡”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或选择适当的、“中正的”。5. 墨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59)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墨子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以染丝为例,阐述了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就是著名的“染丝说”,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过如染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第3章 秦、汉教育1. 秦代教育焚书禁学、以法为教(P87)(什么是“挟书令”?)挟书令:即挟书律,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纳丞相李斯的

12、建议,下令禁止儒生以古非今,颁布民间有私藏诗书和百家书籍者族诛的法令。2. 汉代文教政策“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P91)汉武帝即位后,开始重视儒家思想,且改弦更张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建元元年,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这是首次在选拔贤才的标准中明确了学派方面的限制,即法家、纵横家人士不得参选,开始了罢黜百家的先声。建元五年,汉武帝在尊儒方面又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即“置五经博士”。这一举措,确立了经学整体在官方学术代表博士中的主导地位。董仲舒对贤良策以儒家学说为理论基础,其宗旨在于“更化”。董仲舒呼吁统治者改弦更张

13、,实现指导思想和政策的根本转变,以儒家的“德教”作为治国之道。他在对策中反复强调要“任德教”,教化必由贤才来实施。董仲舒从理论的层面上阐发“独尊儒术”的意义,而且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因而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并且奠定了“独尊儒术”的基本国策及模式。3.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太学(P94)(1) 太学的兴办和发展太学本义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是天子之学辟雍的别名。从汉武帝创立太学,置博士弟子员开始,太学成为汉代国学的定制。太学的兴办,是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的产物。学术界一般都将武帝置博士弟子员作为汉代创立太学的开端。(2) 太学教育的特点太学的教师:汉代太学的教官

14、由博士担任。博士的地位十分优越,可用“秩卑而位尊”来概括。太学的学生:汉代太学的学生为博士弟子,也称太学生或“诸生”。太学除由京都直接挑选入学的“正式生”外,各郡国县邑选送的地方只是青年为“特别生”。太学的教学特点:太学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经明”就是要通晓一种经书或两种经书以上;“行修”就是要具有“三纲五常”的德行,“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观念。1 太学有御定统一的教材。孔子删订的儒家经典五经是太学法定的教育课程。2 太学博士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和“家法”。“师法”即师承关系,其核心在于辨明师承关系。“家法”即学术流派

15、,侧重于传经内容。3 汉代太学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太学建立之初,汉武帝规定用“设科射策”的方法每年考试一次,成为“岁试”。所谓“射策”,即抽签口试问答,所谓“设科”是按试题的难易分甲乙两科,后来还有丙科。汉代太学教育与汉代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对于巩固封建大一统的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它使孔子的“学而仕则优”思想逐步得到制度上的落实,儒家经学从此成为士人做官的“敲门砖”。4. (什么是鸿都门学?)(P97)鸿都门学:在汉灵帝光和元年,“党锢”之争达到最高峰时设立于皇宫鸿都门内的一所新型的中央官学。鸿都门学是一所专门从事辞赋、尺牍、书法、绘画创作及教学的专门机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5. 董仲舒关于文教政策的思想(P108)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举贤良对策,天人三策;(1) 兴设学校“养士”,改革选士制度:“建立太学,改革人才选拔机制”。(2) 兴教化,正万民:王者的主要任务是实行德治和教化。(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统制思想。6. 董仲舒的教育原则方法(P113)(1)教师的“圣化”:要求以身作则,进而论及教学。(2)节博合宜:他认为教学要注意处理好“节”与“博”的关系,对于学生学习知识的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