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物抒情类文章中的象征意义》进阶练习(三)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921505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状物抒情类文章中的象征意义》进阶练习(三)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状物抒情类文章中的象征意义》进阶练习(三)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状物抒情类文章中的象征意义》进阶练习(三)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状物抒情类文章中的象征意义》进阶练习(三)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状物抒情类文章中的象征意义》进阶练习(三)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状物抒情类文章中的象征意义》进阶练习(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状物抒情类文章中的象征意义》进阶练习(三)(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状物抒情类文章中的象征意义进阶练习 一、文学知识填空。蜡烛一文的作者是_(国籍)的_。文中的主要人物是_,“蜡烛”的象征意义是_。二、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枣儿中的“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三、阅读文章回答门槛 屠格涅夫我看见一所大厦。正面一道窄门大开着,门里一片阴暗的浓雾。高高的门槛外面站着一个女郎,一个俄罗斯女郎。浓雾里吹着带雪的风,从那建筑的深处透出一股寒气,同时还有一个缓慢、重浊的声音问着:“啊,你想跨进这门槛来作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你?”“我知道。”女郎这样回答。“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轻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我知道。”“跟人们的疏远,完全的孤独?”“我知道,

2、我准备好了。我愿意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不仅是你的敌人,就是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也都要给你这些痛苦、这些打击?”“是就是他们给我这些,我也要忍受。”“好。你也准备着牺牲吗?”“是。”“这是无名的牺牲,你会灭亡,甚至没有人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尊崇地纪念你。”“我不要人感激,我不要人怜惜。我也不要名声。”“你甘心去犯罪?”姑娘埋下了她的头。“我也甘心去犯罪。”里面的声音停了一会儿。过后又说出这样的话:“你知道将来在困苦中你会否认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以为你是白白地浪费了你的青春?”“这一层我也知道。我只求你放我进去。”“进来吧。”女郎跨进了门槛。一幅厚帘子立刻放下来。”“傻瓜!”有人在后面嘲

3、骂。“一个圣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了这一声回答。门槛是一篇富有象征意义的散文诗,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1)“我看见一座大楼”象征。(2)“望不通的黑暗散发着寒气”象征。4、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三江小渡 杨万里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二)蝈蝈与蛐蛐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

4、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1、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2、分析虫鸣的象征意义。3、诗人以简约的诗句讴歌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参考答案一、前苏联 西蒙诺夫 老妇人(老玛利育乞西) 象征母亲的眼泪二、“枣儿”的象征意义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

5、园的象征。三、(1)人类社会生活中伟大而又壮丽的事业革命(2)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统治和革命所处的恶劣环境四、(一)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溪渡”比作 “交情” 、“水上风波”比 作“人生波折”,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二)1、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2、 诗人济慈通过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3、 同意。大自然中,一年四季,不仅虫鸟歌声不绝,还有植物,比如娇嫩的花朵,即使在萧瑟的秋天、寒冷的冬天,依旧有菊花、梅花等给我们带来如诗如画般美的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