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917929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伊春市教师进修学院初中地理教研员 佟艳姣从2001年秋起,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分批进行实验。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2004年春完成修订稿,2007年成立新的修订组,包括院士、课标组成员、高校专家、一线教师等,2010年成立三个委员会,2011年4月,修订稿经地理课程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订。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教育部组织进行大规模的问卷和座谈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全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42个国家级实验区,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2012年初,经教育部党组、中央领导审批通过后,由教育部颁布,称2011年版。一、修订的

2、基本原则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突出地理课程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公民方面的独特价值,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始终坚持维持教学的基本稳定,内容框架、设计思路不变;分吸收各方意见,并就实验反馈对课程内容做适当调整和语言修饰;规范文本内容的表述(根据统一要求);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改革方向,适当考虑教学实际的原则。二、修订的总体思路根据实验区的调查结果,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原来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

3、结构、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以及“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等、“实施建议”的基本组成均保持不变。三、修订的主要内容(一)前言1.导入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前言”部分,开篇有一段没有标题的导入语 ,阐述了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课程的价值功能。修订时进行了改写,增强了它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导入语,共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即当今社会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期望达到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现代社会对义务教

4、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第二个自然段阐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是课程理应发挥的功能、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意义。修订以后,有一定的新意。第一次提出了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以往一般侧重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提出要求。而这次课程标准用了两个“有助于”的阐述来概括地理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这也从宏观层面为我们地理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

5、向,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认识社会、环境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千姿百态的地理环境,并养成爱护环境、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 2.课程性质前言中课程性质这部分的文字表述作了调整和重新改写。实验稿关于地理学科“课程性质”的阐述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实际上阐述的是地理学(地理科学)的特质;第二段,才正式阐述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地理学科)的性质。第一段文字量较多,分析较为详尽;第二段文字量较少,只有一句话,阐述相对薄弱。总体上看,实验稿关于“课程性质”的分析有头重脚轻的感觉。因为“地理学科”与“地理科学”这两者之间虽有联系

6、,但又是有区别的。“学科”虽然取材于“科学”,但它区别于“科学”还在于“学科” 的基础性和教育性。所以,关于地理课程性质的表述,应该着力阐述地理课程(地理学科)的特点,而不是主要说明地理学(地理科学)的特质。修订以后,课程性质部分,不再是先阐述地理科学的特点,而是上来第一句话就阐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这一句阐明地理课程性质的总括语,有两层涵义:第一,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和社会学科性质这是跟地理课程内容主要取材于地理科学紧密相关。正因为地理科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才决定了中学的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和社会

7、性质的课程。应该说这一属性在中学所有各门学科中也是唯一的。地理课程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地理教材的编写策略、风格,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学科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能够运用文科课程擅长的讲述、讲读、比较、记忆、赏析等方法,同时也要善于运用理科课程惯用的讲解、操作、计算、实习、实验等方法,更要能娴熟地运用地理学科独特的阅读、使用、绘制地图(包括电子地图)和地球仪的方法,以及判读卫星、航空遥感影像的方法。第二,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 “基础”也包含有两层涵义:一是地理课程内容虽然取材于地理科学,但它只讲授地

8、理科学中一些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内容;二是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以及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打下基础。所以,对于地理教师来说,牢记“基础”二字,就必须在教学时念念不忘学生的年龄特征。一方面要注意将教学的深度把握到恰到好处,切忌随意加深教学的难度,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要避免在教学中任意拓展教学范围,注意教学内容的地理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阐明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以后,进一步用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等 “五个性”来阐述地理课程的性质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不仅是地理科学同时也是地理课程的显著特点。地理课程的这两个特点,决定

9、了它成为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这是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凸显教学内容的地理性时所应该注意的。无论在哪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处处把握住教学内容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时时关注学生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的形成。凡是涉及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内容,凡是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形成的案例,我们地理教师就要花大力气去讲、去做。如果说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课程独特的特点,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是地理课程的重要任务的话。那么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虽然也是地理课程的特点,但并不是独特的特点,其他学科课程也可以有这些特点。当然,各个学科的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内涵应该是不完全相同的。3.课

10、程基本理念前言中的第二个标题“基本理念”部分,除了标题修订为“课程基本理念”以外,将原来的 6条理念精简为 3条。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的表述,比以前阐述得更为简洁、明晰:提出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倡导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具备地理素养。“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学习空间,鼓励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的学习方式。选择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课程内容,具体来说有:(1)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2)选择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意识和地学习能力的内容;(3)选择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的视角”

11、的知识;(4)选择有助于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知识。而开放的地理课程具体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1)课程内容的开放性;(2)课程形态的开放性;(3)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包括自主学习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探究学习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合作学习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4.课程设计思路前言中的第三个标题“设计思路”现改为“课程设计思路”,“思路”也由原来的5条减为4条,内容基本没变,只是将原来的内容加以归并,并删去了两段“例如”的文字,这样使阐述更为紧凑。此外,此处增加了“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框图”。原图置于“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移至“课程设计思路”后,框图画面作了修饰。(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修订以后义务教育地

12、理课程总目标文字从原来的114个字减少为54个字,更趋简练。并增添了一小段说明文字:“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总目标不具体列出地理知识的内容范畴,而是概括为“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这是因为在三维目标的分目标中将一一阐述,减少重复。原来“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及地理学习能力”的提法,改为“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方法”的内涵,包含地理思维方法、地理学习方法以及地理观察、实验、调查、计算等各种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等。总目标原来的“养成爱国主义情感”中的“

13、养成”一词,改为“增强”,这样的表述更加准确,它表示在原来小学教育基础上的升华。删除了原来“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要求,留待高中阶段实现。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也体现了初、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地理课程目标层次的递进。修改后在体例上也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保持衔接和一致。2.分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了合并和调整,删去了实验稿中认识人口、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的内容,以降低教学要求。“过程和方法”目标,提出期望学生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等新要求。“情

14、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的内容。教师在制订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目标和确定教学重点时,须予以关注,要大力宣传经济地理学对于我国经济建设作用巨大的“因地制宜”原则。(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由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修订重点放在加强课程内容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上:1.对实验区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课程内容加以修订,对部分课程内容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作必要修饰。根据实验区教师的反馈意见,这次修订修改了一些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分解了某些标准,以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国地理”中“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这条“标准”被认为过于笼统,不便于教师把握

15、,这次修订为“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出发,删除或调整部分过难、过繁的课程内容。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删减了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或是因为实验证明该内容相对难度较大,不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或者因为与其它学科有重合,而在其他学科学习更恰当。例如,在“世界地理”部分删去“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等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等内容;“中国地理”部分删去“举例说明区域内

16、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等的内容;“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的标准要求过高,修改为“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在确定具体的删减内容时,一方面要根据实验区教师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考虑删减该项内容是否会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以原“世界地理”中“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的标准为例,该项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不少困难,究其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事实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这两个概念在实际中使用存在模糊不清的状况,有些经常讲到的大国,人们都很难确切地将其划到某个国家分类中。这样的概念还要求学生“运用数据和实例”学习就更加困难,而删减这样的内容并不会对初中学生地理认知结构的形成造成缺陷,所以修订时做了删减。再例如,“世界地理”部分删除了“说出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