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912063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详案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潭面、青螺、敬亭山”等词语。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3.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使学生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4.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使学生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难点: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敬亭山、洞庭湖、江南的相关录像。2.学生准备:古诗词创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2、。注: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方案”。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到“金星教育小学网”中下载。网址:http:/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1.教师导学:大家知道苏东坡吗?杜甫呢?李白呢?回忆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2.教师指名背诵,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静夜思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重情义的李白。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3.小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教师相机板书课题。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引问:“敬亭山”前面有个“独坐”,你认为该怎样读?5.学生自

3、由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6.教师小结:从诗题中的“独”字,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当时很孤独,所以读时语气要轻,速度要慢,来,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全班齐读。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1.过渡: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读两遍,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准字音。3.师生共同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引问:谁认为自己练习得很好了,来给大家读一遍。4.指名学生朗读古诗。5.学生相互评价同学朗读情况。6.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古诗。7.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的读音注意什么?“

4、亭”是什么样的(尖顶,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像亭尖,“口”字像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像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像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及时掌握学情,相机进行集体指导,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识记生字,落实中年段识字目标。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1.过渡:同学们再读古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来理解。2.学生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地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

5、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3.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引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会相看两不厌?为什么只有一朵云飘来飘去?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4.教师导学: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再走进课题“独坐敬亭山”。看课题,你认为古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5.学生回答“独”。6.教师引问:下面的古诗中也突出了一个“独”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只有李白一个人?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画。7.学生自由圈画,教师巡视。8.指名汇报。“飞尽”说明一只鸟也没有了;“独去”说明云也飘走了。9.教师导学:鸟飞走了,云也越飘越远,这是怎样的敬亭山?(冷清、清净)李白心

6、里会怎么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四、深入研读,领悟意境1.过渡: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现在为什么只有敬亭山?(孤独)2.教师引问:在生活中,鸟飞了,云飞了是很正常的事,可在李白的眼里却认为“高傲的鸟、云是弃他而去”,这是为什么呢?3.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理解。4.教师课件出示,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世间的辛酸,世态的炎凉。5.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导学:现在谁

7、明白了,来再读读古诗。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7.教师为学生配乐引读:闭上眼睛,想想,这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学生接读。8.教师导学:李白,你有什么话对敬亭山说,敬亭山,你又有什么话对李白说。9.课件出示练习题: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10.学生自由想象,指名交流。11.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诗句。设计意图: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

8、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五、联系拓展,安慰孤愁1.补充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从秋浦歌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从哪读出的?2.安慰诗人: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背诵赠汪沦,李白你不要孤愁,因为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念叨着你呢。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你不要孤愁,你一生游历了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呢!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背诵独坐敬亭山。设计意图:运用补充材料,加深学生对李白的了解,通过安慰诗人,进一步体会李白那满腹的“

9、愁”绪,深化对古诗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李白古诗的兴趣,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埋下坚实的种子。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1.教师引问:秋天到了,你观赏过秋天晴朗夜晚的景色吗?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描绘一下你看到的秋天夜晚的景色。(师板书学生积累的词语)(皓月当空 秋高气爽 一轮明月 明月清风)2.过渡:秋天,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大地显得那么宁静、和谐。那么皎洁的月光下湖面的景色是怎样的呢?3.出示插图(月光下洞庭湖的景色),问:图上画了什么?请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4.学生按一定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景色。5.出示古诗望洞庭,引导学生读诗看图,找一找

10、,哪些诗句描绘了图上的景色,并说说选择的理由。设计意图:知识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体现生活,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打破学生与文本间的界限,让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说说自己熟悉的秋天夜晚的景色,感受秋天夜晚的宁静,拉近了与古诗的距离。通过看图选择诗句,初步感知诗文,为理解诗文内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在预习时,你有哪些地方不理解?2.学生自由说。3.引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解决问题:(1)看图理解;(2)同桌、前后桌之间互相讨论;(3)借助工具书(字典、古诗解释等);(4)向同学、老师请教。4.教师组织学生运用以上方法讨论、交流。5.过渡:通过交流,你解决了哪

11、些问题,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6.学生自由汇报。重点汇报: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7.过渡: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8.教师指名汇报,引导明确古诗大意:夜幕降临,静静的天空升起一弯新月,月光倾泻在湖面,轻纱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设计意图: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诗文的兴趣,吸引并引导学生通览全诗,直面作品,自主读书,探究阅读,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还给

12、学生。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教师导学: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看同一处景,感受也会不一样,再读读诗,看看画,说说自己看到的诗中的画面,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哪里看出来的?(宁静、美丽、和谐)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比喻句,体会作者描写之巧妙。(1)教师引问:作者把“潭面”“洞庭湖”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比?(2)学生自由交流。潭面无风镜未磨:可以理解成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也可以理解成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在月光下像个白银盘,里面的君山像个青螺。这样写,突出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是一种柔和之美的特点;青山倒映在水中,碧水掩映着青山,是一种融和

13、之美。作者虽然被贬,可是依然乐观豁达。2.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悟。设计意图: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通过想象画面,丰富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用字简明却意境深远,抓住字眼,多角度解读。四、借助资料,感悟诗情教师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透过这首诗来了解一下作者。(一)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1.作者的才学。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3.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结合本诗感受作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二)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读出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试背诵。设计意图:透过古诗了解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这首诗,还

14、原作品,既品出本诗的写作之美,又悟出作者为人之美,实现学生、文本、读者的多角度对话。五、欣赏名句,感受美景(一)教师推荐给学生拓展阅读的古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1.借助课件,师生同读诗句,教师简介诗意,旨让学生感受洞庭湖的魅力。2.欣赏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的内容。3.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题君山4.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5.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韩偓洞庭玩月6.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李端宿洞庭(二)口语表达我眼中的洞庭湖1.课件播放洞庭湖图片。2.学生挑选感兴趣

15、的图片进行说话练习。3.全班交流。设计意图:每篇课文的学习都仅仅是一个原点,如何让这个原点生发一个面积较大的圆,让它成为学生阅读经验的有效区域,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课文进行拓展,以诗中“洞庭湖之美”这一主题为原点向外画圆,让学生感受众多诗人笔下多姿多彩的洞庭湖。以上环节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第三课时 忆江南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1.教师播放忆江南歌曲,请学生欣赏后,谈谈感受。2.课件出示江南相关资料,指名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江南。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3.过渡: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板书课题。4.教师范读古诗,引问: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