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案唐三彩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896764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美术教案唐三彩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美术教案唐三彩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美术教案唐三彩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美术教案唐三彩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美术教案唐三彩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美术教案唐三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美术教案唐三彩(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美术教案唐三彩【篇一:高中美术教案】 美术鉴赏课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学校:望谟县中等职业学校 年级:幼师班 姓名:刘伟举教案 课题: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课时:一课时 课业类别:美术鉴赏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的就是美术作品的四种鉴赏方法。这个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1、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而不同的欣赏角度所获得的感受和认识是不同的;因此,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可以有更新的方式去解读作品的内涵。 2、理解并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社会学式鉴赏、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比较式鉴赏。这四种鉴赏方

2、式之间有相互渗透的关系,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感性向理性深度过渡。 教学方法: 教学中始终贯彻教师边导边教,学生边学边练。采用欣赏、讲述、讨论、比较、合作、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化的欣赏模式,使他们意思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较为合理、科学的鉴赏途径,让他们能够比较熟练地从形式和社会学等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在精神,以及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全面认识一幅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美术鉴赏的四种方式 技能目标: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这四种方法对作品的形式特征、社会含义、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具体鉴赏分析。 情感目标:培养学

3、生的审美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如何从多角度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难点:四种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教具: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具: 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些有意思的图片,看看我们从中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展示课件1:一些奇特运动效果的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视线来观察图片) 2、好,同学们,这些图片是不是非常有意思啊,这是利用我们的视觉差,用一些平面的东西做出的一些具有3d效果的图片。是不是感觉很奇特?但是也告诉我们,我们的眼睛有时候是会欺骗我们的,会让我们产生一定的错觉。那么,在面对我们丰富多彩

4、的美术作品,我们又是应该如何来运用我们的眼睛去欣赏她们呢?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这个话题。二、 初步观察 1、展示蒙娜丽莎图片,让学生分别说一下自己对这幅画的映象以及自己的一些理解。 分析: (1)、比如蒙娜丽莎脸上露出了淡淡的微笑,神态安详、动人等等。 (2)、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色彩,明暗关系,构图方式(金字塔形构图)、人物姿态(坐姿,双手交叠在腹部),背景的空间效果(左边的视点是平视,右边的是俯视)等。 2、好,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个表格(出示课件,列举出表格:不同角度欣赏蒙娜丽莎),对比一下我们刚才讨论的部分,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的地方。 3、小结:(1)、同一幅作品,包含的信息是多方

5、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我们所得到的一些信息也是不一样的。(2)、除了眼睛看到的一些表面信息之外,我们应该仔细去品味一下所包含的内在信息。 4、总结: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观看、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可谓繁多,但基本上不外乎以下四种类型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比较式鉴赏 三、赏析探究 (一)、社会学式鉴赏 其实我们刚才对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分析就是运用到了我们今天所学的其中一个鉴赏方法,它就是社会学式鉴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社会学式鉴赏的意义,还有哪类作品比较合适用这种方法来鉴赏。 1、夜巡(伦勃朗) 2、小结:社会学式鉴赏主要偏重于对作品内容、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

6、创作意图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再现性的故事、故事性或者情节性比较强的作品的鉴赏。 (二)感悟式鉴赏 1、出示图片齐白石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作品中看到了什么?画家是怎么表现的?作品联想到了什么? 2、这幅画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用图像来表现声音,让人仿佛听到蛙声。让学生思考后,带领学生一起来讨论学习,从墨点,墨【篇二:高中美术教案】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教学内容: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

7、审美的眼睛”。 2、方法与过程: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教学中以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感悟意义-树立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对美术现象的关注,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去深入感觉人类生活中美术的作用与人类创造美的精神。使学生明确美术鉴赏的学习目的以及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学好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与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四:教具准备:

8、本课教学幻灯片及相关画册 五:教材分析 (a)本课的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指出培养审美的眼睛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美术鉴赏则是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必要途径。 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鉴赏”,先从对身处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认知中,说明美术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由此引出美术鉴赏的问题。然后再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中国唐代画家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为例,简单介绍了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由此导入,进入概念分析,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其特性以及在美术鉴赏中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关系等。这里没有涉及什么是美术或什么是艺术

9、的问题,而是直接谈什么是美术鉴赏,这是因为美术或艺术的概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将涉及到更为复杂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是困难的,也将影响本课的主题。更由于当代艺术已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什么是艺术”在学术界也是一个正处于争论之中的问题,对于那些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我们只好在教学中暂时悬置起来。 第三部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简单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这里只列出了一个简略的艺术分类,学生了解这些就可以了。但教师还应明白,在美术的六大分类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中,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内容等作更细致的划分。以下列出的分类并不完整,仅供参考: 1绘

10、画 按材料和功能:油画、中国画(其中按技法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按题材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版画(按材料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锌版画、丝网版画;按技法分为镂版画、腐蚀版画、水印版画、套色版画)、素描(其中也包括速写,按工具分为钢笔素描、铅笔素描、碳笔素描、毛笔素描等;按题材分人物素描、风景素描、静物素描)、水彩画、水粉画、丙烯画、连环画、年画、壁画、宣传画或招贴画、插图或装饰画等。 按内容和题材:人物画(包括人体画、肖像画、风俗画、宗教画、军事画、历史画等) 、花鸟画、静物画、风景画或山水画等。 按形式语言:具象绘画、意象绘画、抽象绘画。 2雕塑 按题材和功能:人体雕塑、肖像雕塑、

11、动物雕塑、架上雕塑、纪念雕塑、环境雕塑或公共雕塑、实用装饰雕塑等。 按空间:圆雕、浮雕。 按放置地点:室内雕塑、户外雕塑。 按工具材料:石雕、木雕、泥塑、金属雕塑(包括钢铁雕塑、铜雕、不锈钢雕塑等)、根雕、冰雕、沙雕、雪雕、软雕塑等。 按形式语言:具象雕塑、意象雕塑、抽象雕塑、观念雕塑。 3建筑 按功能:园林建筑、纪念建筑、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4设计 按功能:实用美术、商业美术、特种工艺美术。 按内容和材料: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等。 按形式语言:平面设计、立体设计、构成设计。 5书法 按形式语言:楷书、隶书、草书、篆书。 6摄影 按内容:人

12、物摄影、风景摄影、动物摄影、静物摄影。 按形式语言:具象摄影、意象摄影、抽象摄影、观念摄影。 第四部分“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以美术的三大功能为基础,说明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 作品分析 天安门广场、黄山日出(摄影)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专门的技术以维持自身的生存,更需要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美好的人生。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完满和有意义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培养审美的眼睛。培养审美的眼睛有两个途径:一是欣赏

13、大自然;二是欣赏第二自然由人创造的艺术品。我们许多同学可能都喜欢旅游,希望到北京去看看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到黄山去观赏烟波浩淼的云海和壮观美丽的日出。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美一种是自然景观,一种是人文景观。当我们置身自然景观中的时候,我们似乎完全融入自然之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当我们置身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我们都会不禁在内心升起一种崇高、庄严和神圣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来自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空间和周围的建筑,更来自我们对天安门的认知、回忆和想象。表面上看,天安门只是一座古建筑,但从审美角度说,它已成为象征中国历史的一个审美符号。它经历了古代中国的文明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和奋起,更见证了中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

14、的巨大成就。可以说,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越深入,从中获得的审美想象就越丰富。这个过程其实已经蕴涵了美术鉴赏的基本特征。(唐) 张萱(生卒年月不详),是盛唐时期著名的人物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入禁做宫廷画师。他特别擅长画女性和婴儿,所作人物雍容华贵,形成“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成为唐代名重一时的人物画大师。尤其是他突破了汉魏以来中国人物画主要描绘“列女”、“孝子”的传统题材,开始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在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萱一生只留下了虢国夫人游春图和这幅由宋人临摹的捣练图两件作品。捣练图描绘的是宫中妇女“捣练”的情景。“练”又称“缣”,是一种古

15、代的丝织品,织成时质地较硬,须煮熟后加漂粉用杵轻捣使之柔软,并经熨平后才能使用。全画共分三个部分:右边一组描绘的是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中间一组描绘的是两个正在理线的女工;左边一组描绘的是四个妇女在熨练,其中两个拉平白练,另两个在熨练,在白练下面还有一个来回穿梭玩耍的小孩。画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捣练过程,具有连环画的性质。这里既让我们看到了唐代人的衣饰、生活等,其人物造型和工细劲健的线条、富丽华贵的用色也明确传达出唐代人的审美观和审美趣味。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从35岁起就定居巴比松,之后他一住就是27年,几乎一生没有离开过那里。他在那里生活、劳动、创作,画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他与巴比松许多画家来往,和他们交流创作思想。他的作品反映了巴比松农民的生活和那里的自然世界。但是从米勒作品的意义来看,他又超越了巴比松派,他把人性中质朴、善良、高贵、永恒的一面呈现出来,从而感染了全世界的人。 米勒出生在法国诺曼底半岛距瑟堡和格雷维尔城不远的一个叫格律希的村子里。他的父亲是一个从事音乐并有较好艺术素养的人。他不仅指挥着一个乡村合唱队而且还搞些小雕塑什么的。米勒的母亲出身在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里,其亲属都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米勒从小就是在农田里长大的,直到20岁他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