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庄子》选读一周强化人教实验版选修5-1《先秦诸子选读》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894232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庄子》选读一周强化人教实验版选修5-1《先秦诸子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庄子》选读一周强化人教实验版选修5-1《先秦诸子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庄子》选读一周强化人教实验版选修5-1《先秦诸子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庄子》选读一周强化人教实验版选修5-1《先秦诸子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庄子》选读一周强化人教实验版选修5-1《先秦诸子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庄子》选读一周强化人教实验版选修5-1《先秦诸子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庄子》选读一周强化人教实验版选修5-1《先秦诸子选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庄子选读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本单元讲授选自庄子的一些篇章。本单元内容一共有五节,每一节基本上围绕一个主题来编排庄子中的相关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并且具有很高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第一节“无端崖之辞”,主要是领会庄子写作艺术的新颖奇妙;第二节“鹏之徙于南冥”,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庄子那种不断追求人生最高境界、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理想;第三节“东海之大乐”,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在庄子的启发下,超脱地域、时间以及所受教育方面的局限性,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第四节“尊生”,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庄子及其弟子们以生命为本的价值选择,培养珍重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的道德情怀。第五节

2、“恶乎往而不可”,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庄子那种从人生绝境中实现突围的精神力量,培养生命的韧性。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1、庄子和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生平行事,略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甚至夹杂有其他学派的个

3、别篇章,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如在哲学上不仅仅有唯心主义的虚无之道,有时还赋予其某些物质性,带有唯物主义的色彩;在政治上时而主张绝对的无为,时而主张在上者无为而在下者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时而宣扬混世,时而赞成避世;在人生观上,时而提倡寡欲,时而鼓吹纵欲;在对待其他学派的态度上,时而坚持混合齐同,时而针锋相对。这些分歧,反映了战国中叶至秦汉间社会变革形势下道家学派的发展与分化,也反映了各种学派的相互渗透。但从全书总体说,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的循环论、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无为的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构成了庄子学派的基本倾向。同时,书中也有不少辩证的因素,尤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遗

4、余力,十分深刻。2、庄子的思想庄子哲学从总体上看来是生命的哲学,它不是一种救世学说,而是一种救人的、寻求思想解脱与个性张扬的学说。关于庄子思想的渊源,司马迁指出:“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书中对于儒墨等当时显学,多有诋訾,并表现了愤世嫉俗的精神。庄子对老子所讲的“道”作了进一步的唯心主义说明。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认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把老子辩证法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引向了相对主义。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反映了没落贵族在奴隶制彻底瓦解和封建制度基本确立的情况下,对自己前途完全绝望的悲观情绪。在人生观方面,

5、庄子鄙弃世俗追求名誉地位、声色货利的生活,要求达到精神自由的世界。现在所谓自由,在庄子,谓之“自适”,亦谓之“适志”,庄子认为,万物间的区别与事物的成毁(存在与不存在)是相对的,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他的“逍遥游”其含义实际接近于我们常说的“绝对自由”,绝对即无条件,亦即无所依傍,这是庄子追求的人生之最高理想。只有“无名”(不要名位)的圣人,“无功”(不要功业)的神人,“无己”(物我两忘)的至人,才能真正“无所待”,达到绝对自由的“逍遥游”。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超功利、超自然的人生追求,是作者不满当时纷乱的社会,并企图摆脱现实的空想,在生活中绝对不会实现的。庄子肯定客观规律性,但是

6、完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认为,首先要了解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对待这些变化,应该泰然自若,而不必有所爱憎喜怒于其间,这样就可以摆脱外物的干扰,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就能“自适其适”了。儒家不多谈生死问题。庄子则大谈生死问题,认为对于生与死应该等量齐观,不必悦生恶死。由人生观引申到政治方面,庄子提出了对等级制度的抨击,认为一切政治制度都是多余的,主张无为而治,摒弃一切文化知识。看庄子的文章,现实的人认为,他纯粹在胡言乱语。而正是这些胡言乱语,却反映了他对宇宙人生的真切体验和严肃思考。刘熙载说,庄子“寓真于诞,

7、寓实于玄”,可谓道出了庄子为人的真谛。而所有这些,都使文章充满了虚幻的荒诞和浪漫。3、庄子的艺术成就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作者要阐述的虽然是玄虚的天道,但由于其“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大量地运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其他诸子书也运用寓言,但多从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中引用;庄子“寓言十九”则多是作者所虚构。其他诸子书的寓言多为短小故事,插入议论之中,以资譬喻或论证;而庄子中的部分寓言,则扩展成篇,将作者的议论,寓于故事人物口中。如盗跖秋水说剑等,都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刘向别录)。这些类似短篇小说的寓言,虚构了人物与故事情节,有动作、有对话,

8、还有肖像、表情的描绘,与墨子孟子中基于实录的一些对话式语录大不相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象的开端。庄子还以想像丰富、结构灵活见长。“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其辞虽参差而诡可观”(天下)。这是作者写作特色的自白。凭空虚设,海阔天空,放纵自由,宏伟壮丽,诙谐怪异。大鹏展翅万里(逍遥游),北海虚怀若谷(秋水),盗跖声色俱厉(盗跖),庄周化为蝴蝶(齐物论),凡此种种,都说明作者并不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再现生活,而是用丰富的想像,离奇的夸张,以及大量的比喻与拟人手法去写意抒怀。在行文构思上,放得开,收得住,首尾不落套,转接无痕迹。文思跳跃,散而有结,开阖无端,令读者恍惚迷

9、离,正如刘熙载所说:“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艺概文概)富于抒情意味,也是庄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当作者在描述道家的理想人物或发表议论时,必定带着满腔热情。如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天下)而对于昏君乱臣、虚伪君子、名利之徒,则表现得疾恶如仇,常常给予辛辣的讽刺,无情的揭露。他敢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直叫“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殚残天下之圣法”(胠箧)。把曹商求官视为舐痔(列御寇),将惠施专揽相位比作嗜食腐鼠(秋水)。或爱或憎,或褒或贬,嘻笑怒骂,鞭辟入里。庄子行文千变万化,总离不开

10、作者的自我表现。游鱼、蝴蝶、渔父、野马、海鳖等等,都具有庄周的性格,体现了庄周某种精神状态。所以尽管是论理文章,读来却觉得韵味无穷。其中马蹄胠箧诸篇简直可作抒情杂文视之。此外,词汇丰富,句式灵活,构思精巧,多用韵语,善作连类比喻等,也是同时代作者所不及的。所以鲁迅认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在文学上的影响很大。自宋玉、贾谊、司马迁以来,历代大作家几乎无一不受到它的熏陶。在思想上,或取其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为伍;或随其悲观消极,自解自嘲。对于庄子的艺术,或者赞叹,或者仿效,或者从中取材而化为己意。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从庄子

11、那里吸取了许多营养。三、难点片段选讲秋水(“秋水时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选段是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选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是何等的雄壮;“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是何等的开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他暗暗地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两句之间,用了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欣

12、然自喜的,等到他见到大海时又会是另一番景象。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写大海的广阔只用“不见水端”四字,然而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由衷的感叹。这里又用了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就不同了。河伯感叹的那番话,是作自我批评。先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

13、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逍遥游全篇由三部分组成,但各部分之间意义并不连贯。选段是第一部分,也是本篇的主体,集中反映了庄子的逍遥思想。后两部分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跌宕多姿,大多为寓言,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种随意洒脱的文风容易对初读庄子者造成一定

14、的障碍,即对文章的主旨不易把握。逍遥游集中体现了庄子文章的这一特色。因此,阅读逍遥游首先应对本篇的思想主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不被文中各个恣意变化的故事所牵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对于“逍遥”二字的理解,以及逍遥游的思想主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这种理论和办法就是“逍遥游”。本篇所叙述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等等,其实是从反面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直到文章的最后,庄子才提出他所认为的真

15、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文章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像、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鲲、鹏之大不知有几千里,鲲化而为鹏,但大鹏要向南飞行,还须依靠海风的力量。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所“待”的。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也就是说,它受到了风的制约。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紧接着,作者又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作者通过比喻,说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大小、远近等,其实都是相对的。地上的一个小水洼,放一根小草可以当作船,但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则粘着地了。这个故事说明,世上万物都处在各种相对的关系之中,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庄子指出,水太浅就浮不起大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