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卷情况分析--教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892288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试卷情况分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试卷情况分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试卷情况分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试卷情况分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试卷情况分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试卷情况分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试卷情况分析--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三语文试卷情况分析 教案 一试卷总体分析1、试题体现考纲原则,课标精神,应用意识。检测考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选文体现时代气息,关注当下社会文化热点,各种体裁基本平衡。检测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加强鉴赏评价能力等高层次能力的考查力度,对今后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注重试题与教材中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与教材直接或间接关联的题目:5、6、10、11、12、13、14、15、17、18、19、26。引导学生对教材的重视,这也符合高考命题的趋势二班级情况分析 1班平均分:34.4 4班平均分:40.2 (加政治同学平均42.5 加物理同学平均33

2、.6 )本张试卷,同学们普遍的感觉的是题目比较难,时间比较紧,这是由3个因素造成的。一,题量上。本张试卷有26题,与现在的24题相比,多了两题。二。本试卷的文言文出现了一篇我们平时不怎么遇见过的说明文,同学们当时有些懵,甚至可以说是无从下手。三,最重要的,是本张试卷与教材直接或间接勾连的题目比较多,有12题,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对高中语文课本不熟悉的话,会直接影响答题质量和速度。 三、试卷选材、能力考查及分值表题次选材体裁学习能力分值一公民是个普世的概念议论性时文理解、分析、综合16二相连的血脉散文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评价鉴赏21三课内外名句古诗文识记6四元稹与白居易的互赠诗唐诗识记、理解、分析

3、、鉴赏8五季氏湖山义塾记记叙类文识记、理解、分析、综合17六米海岳砚山说明文识记、理解、分析、评价12七材料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立意、布局、语言表达70四、试卷设计及阅卷情况具体分析第一大题:共5小题,试题满分16分。平均得分7.9和8.6公民是个普世的概念是一篇议论性时文。近几年来,中国公民社会正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并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也对每一个公民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对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轨迹“的概述,提出了“公民是个普世的概念”这个观点。第1题:试题满分1分。平均得分0.7此题设计考查 指代义的理解。“这”一般近

4、指上文,结合上文“虽然却”的理解,可以得出“这一步”的指代对象及事件结果。【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1分)公民真正进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9位同学得了0分。答成:公民没有真正进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失分原因】在没有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只抄写原句。而原句是否定句,恰好意思相反。第2题:试题满分4分。平均得分2.5此题的正确选项为C、E(一项2分)答题关键在于:理解作品的选材和例证对主旨的表达作用【试题分析】本文论证部分的第4至第8段列举了大量鲜活而典型的事例来证明所持观点,每一个论据的作用又有不同,需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其作用。C项错在表述“切身利益”二字与原文第6段第一行中的“公民表达是为了公共利益

5、”不符,题肢中的“必定”之意原文中也没有E项中“变性人”事例可能反映现实情况,但文中列举的用意就是证明所持观点“公民是个普世的概念”。【失分原因】对论据的证明作用不清晰;读题时没把题肢的表述意思与原文仔细比对;对文章的观点没能把握。第3题:试题满分3分。平均得分1.3,第3题“本文在列举的人名前都冠上人物身份的用意是第5第6两段,在韩寒前面冠上了“作家“的名,在郝劲松前面冠上了“法律工作者”的名,在卢广前面冠上了“摄影师”的名。其用意是什么呢?答题需在把握文意的前提下来理解选材、论证方法、表述用词的用意。人名前加上身份,显然是为了更好地阐述所持观点。观点是什么?观点就在第5段的第一行“作为公民

6、,地位有高下,名气有大小,但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是相同的”稍微把这个句子整合一下,可以得出这一点答案强调不管是什么身份都具有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也可以答成“公民是一个普世的概念”,答到这一点有2分,还有1分在第6段的最后一句。“表明中国公民社会在进步力量的合力作用下成长起来。1班:6人0分 4班:7人0分,龚伊3分 严光3分第4题:试题满分5分。平均得分3.1,第四题“联系全文,概述中国“社会公民”成长的轨迹(100字左右)这是一道全局题,需联系全文来筛选信息。题干中“轨迹”二字表明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在文中指“中国公民社会”成长在时间跨度中的变化。筛选信息时找准“对象变化”这一指向,理清文本思路

7、,找出每一阶段的特征,最后整合成文。因题干有字数限制,对语言表达有要求,是一个采分点,答题时需注意。【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5分)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千百年的“子民”到“国民”的进步(1分)。五四时期“公民社会”的雏形开始具备(1分),但一直不发达(1分)。近几年来中国公民社会在各种进步力量的合力作用下逐渐成长起来(1分),但与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仍存在距离(1分)。(字数超出太多或表述混乱扣1分)1班: 4班0分 2人 1人1分 2人 4人2分 9人 15人3分 8人 14人4分 3人 1人5分 1人 (朱俞辰)0人举邢昊同学答题示例“五四”开始时,一批精英,整个社会都在寻找“独立人格”

8、,07年一名学者以“民主”名震四海。韩寒与郝劲松同样维护公民。09年广东番禹“反垃圾焚烧行动”也维护公民权。张海超、孙中界等人也是为了尊严反抗。再思考,一下答题可得几分?辛亥革命前,中国没有公民的概念。建国初,公民被列入宪法,却未真正进入社会。五四时期公民社会的雏形开始具备,此后一直不发达。直到近几年,公民社会获得了成长的机会。【失分原因】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因为对题干中“轨迹”一词缺乏理解,没能对公民社会的成长历程进行信息筛选;其二是没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所以答题要点不全;其三是没能达到题干的“概述”要求,对语言表达要求简洁、明了。第5题:试题满分3分。平均得分1.5, 【试题分析】本题考点

9、有三方面:一是对选文中重要概念“公民精神”的理解,为降低难度,在第3段中给出了几个关键词自由、平等、民主、责任;二是对课文内容的检测,引导学生注重教材的备考,顺应近年高考命题趋势;三是结合选文与教材,检测对人物的评价。题干所选人物出自高二上的精读课文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同学应该对他非常熟悉。在答题时可以选择题干中要求的其中一点,或人格上,或办学上即可。3分是这么安排的:(具体表现2分,什么样的公民精神1分)【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3分)人格上:蔡元培作为北大校长,不讲校长排场,尊重学生,以书生本色接人待物,以行动践行人格之教,体现了他平等、民主的公民精神。(或答)办学上:蔡元培提倡的“思想自

10、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逐渐成为北大的教育、管理制度,同时也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体现了他自由、平等、民主的公民精神。此题4班同学12人0分,1班同学8人0分【失分原因】其一是没能掌握教材内容,或已淡忘;其二是没能理解公民精神的内涵;其三是没有具体事例;其四是举例与公民精神不契合。【现代文一备考建议】一是加强对非文学类文本整体把握文意的阅读训练,理清思路,掌握文本的要点信息;二是强调审题,明确答题指向及具体要求。三是训练答题的要点意识;在复习备考中要求学生对每一题测量目标有所了解;四是关注教材的备考。第三大题:【名句默写备考建议】默写答案落花水香茅舍晚;桃源望断无寻处;何事长向别时圆;列缺霹雳

11、;白发谁家翁媪凉月如眉挂柳湾;濯清涟而不妖;如切如磋【默写备考建议】其一是初高中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要默写落到实处;其二背诵时能理解句意,以免写别字,对容易出错的字特别留心;其三是对课外常见名句以予以关注并落实到背诵默写上;四是书写规范、清楚,易辨认。第四大题共3小题。试题满分8分。【命题设计说明】选材是唐代名家“元白”的互赠诗,一首绝句,一首古体诗。本题主要考查:对教材涉及重要作家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结合诗歌主旨、情感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第14题:试题满分1分。平均得分0.8, 【试题分析】标题中有两个关键处需解释准确,一是“左降”,可从琵琶行一文中的“左迁”来推断其义

12、;二是人物指代对象是考试手册中要求掌握的“著名作家”白居易。【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1分)(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对象指代出错或“被贬”不给分)【答题示例】得0分:梦见乐天降伏了江州司马。或:简炼概括又易懂(从表达效果角度答)第15题:试题满分3分。平均得分1.7,【试题分析】答此题先要理解“恻恻”的含义:悲痛、凄凉。元稹在病中惊闻好友白居易被贬后,其内心的悲痛、凄凉、惊讶都在写给白居易的诗中表现出来,而且两人境遇窘迫,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同身受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其“恻恻”之因为友情、为相同境遇、为给好友带来的伤痛等等。理解诗意需结合两首诗的互相照应及注解【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

13、】(3分)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 (或同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友情、悲愤、境遇各1分,答对任意三点给满分)理解诗意;没能结合两首诗提供的信息答题;没能注意题干中的“几个”提示,只答一点或答不出两点以上;表述思路不清,要点重复。第16题:试题满分4分。平均得分2.8,难度0.7【试题分析】考查表达方式中的不同抒情方式。题干指向清楚,“赏析”二字提出了答题要求,需结合诗意,对抒情方式如何更好地表达出诗人情感作出评价、鉴赏。【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4分)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

14、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2分);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2分)。【答题示例】得0分:两首诗末句一句用了描写,一句用了抒情来表达情感。得1分:元诗用景物来表达情感;白诗抒发了见不到朋友感情。得2分:元诗通过风雨交加的恶劣环境来衬托自己心境;白诗借自己对于不知何时再能与友人相会的感叹,抒发自己前程未卜的茫然心境。得3分:元诗借凄凉景来抒发不得志的失落及与友人被贬的感伤;白诗直接抒发了期待与友人相见的乐观情感。满分示例:元诗通过“暗风”、“寒窗”等景物渲染了内心的凄凉和伤感;白诗直接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和不得相见的苦闷。 【失分原因】读题草率,不明答题要求;对基本的鉴赏角度及术语不清楚,不理解什么是“抒情方式”;不能结合诗歌内容作分析;看不懂诗歌,不理解情感基调。【古诗词鉴赏备考建议】梳理教材重要诗人的作品及特征;复习诗歌艺术手法及其作用;结合诗意的理解答题:答要点,答简明。作业人员在生产作业时必须按规定穿符合生产作业要求的工作服,袖口与腰带必须牢牢扎紧,不得穿破损工作服,以免在机器运行或设备旋转时受到伤害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