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课件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888542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己复礼》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克己复礼》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克己复礼》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克己复礼》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克己复礼》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克己复礼》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己复礼》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克 己 复 礼,克己复礼: 克,约束,克制。 复,回归。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周公姬旦(?公元前1105) 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为周公。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结果残余势力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武

2、庚与管叔,蔡叔等人。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也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

3、品质感动得留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是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

4、一日:一旦 归:赞许 (2)焉: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3)其:代实践仁德 (4)非礼:不合礼节古义;调戏(妇女)今义 (5)敏:聪明 请:希望 (6)事:做,名词作动词,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1)监:通“鉴”。借鉴。从:依从,孔子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

5、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1)孰:什么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

6、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态度。,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1)觚不觚 前者:名词,一种饮酒器。 后者:动词,像个觚。 评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在这里,孔子慨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 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 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注释】 (

7、1)礼乐征伐:指制作礼乐及发令征伐的权力。 希:同,稀,很少。 陪臣:大夫的家臣。 庶人:老百姓。,“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这里是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13-3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

8、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2)奚:音x,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音,得当。错:通“措”,放置。 (7)苟:苟且,马马虎虎。,名分不仅仅是一个”名”的问题而是有实在的内容。 名不正所导致的,往往是实不正。尤其是在政治舞台上,名分更 是举足轻重:官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是实权。,名正言顺,事情才办得成。,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1)君君:君主按照君主的守则去做。前一个“君”字为名词

9、,后一个“君”字为动词,以下“臣臣,父父,子子”用法相同。 (2)信:如果 虽:即使。,一句话概括,就是君臣父子,各就各位。只 要人人安分守己,做自己应做的事,尽自己应尽的一 份职责、义务,社会也就相安无事,正常发展了。 借用蔡志忠先生的几句话来说就是: “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 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 不然的话,上司不像个上司,下级不像个下级,父亲不像个 父亲,儿子不像个儿子。教师去卖布,文盲来教书,屠夫来治病, 医生去杀猪;那岂不会乱套了吗?,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10、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的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所以孔子体现他 要讲究礼节秩序。,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1、?”,(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

12、,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

13、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 。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

14、馔:音,意为饮食、吃喝。,孝心和态度其实是一个问题的里外两面。礼记祭义篇说: “孝乎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 容。”,孔子回答子游和子夏的两段话实际上是同样的意思。 无论你是否为老人做事,也无论你是否拿好吃的给老人吃,只要 你内心不恭敬,态度不好,脸色难看,就是失去了孝道的根本。这 一点,尤其值得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注意。,17.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 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 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 为

15、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 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 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升:登,登场。 钻燧改火:古代钻木取火或敲燧石取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 期:一年。 予:宰予,即宰我。,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17-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 孔子认为

16、:礼并不只是指送送玉帛,送送乳猪之类,而是指它蕴含著的 文化精伸、道德精神。(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同样,乐也并不只是指弹弹琴瑟,敲敲钟 鼓,而是指这些活动对于人的精神境界和修养 的升华。 可见,圣人所重视的是礼乐的实质内容,反对的是徒具形 式的外表形式。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 仁,如乐何?”,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1、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 2、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1-2章用孝弟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弟,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