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第一轮课时复习检测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881474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第一轮课时复习检测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地理第一轮课时复习检测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地理第一轮课时复习检测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地理第一轮课时复习检测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地理第一轮课时复习检测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第一轮课时复习检测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第一轮课时复习检测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读下图,回答13题。1影响海上风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惯性离心力ABC D2导致图示现象发生的大气运动形式,最可能是()A城市热岛环流 B海陆风C季风环流 D山谷风3图中大气污染危害较大的是()A春季 B秋季C白天 D夜间解析:第1题,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第2题,由图中烟雾的飘动方向可判定白天时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间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应该是海陆风。第3题,当烟雾飘向陆地时,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因不知图示地区所处的位

2、置,因此无法确定哪一季节污染危害较重,但可以确定白天时烟雾飘向陆地,污染危害较严重。答案:1.B2.B3.C下图中,a地位于b地的正西方向,c、d距地面3 000米。读图完成46题。4下列有关a、b、c、d四处气压和气温的描述,正确的是()A气压ab,气温dc B气压cd,气温baC气压cb,气温ad D气压ad,气温bc5此时,a地与b地和c地与d地之间的风向可能为()Aab间,东南风 Bcd间,东北风Cab间,偏西风 Dcd间,东南风6若a、b两地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陆和海洋,则图示时期()内蒙古草原一片枯黄地中海沿岸酷热难当三峡水库蓄水量大增珠江入海口咸潮易发A BC D解析:第4题,由高

3、空c、d处的等压面的状况,可知近地面a、b处与其相反,a处温度高,气压低,b处温度低,气压高;同一水平面上气压ab,dc,气温ab,dc,垂直方向上,气压ad,bc,气温ad,bc。第5题,由上题可知,若a、b位于北半球,ab间为东南风;cd间为西北风。若a、b位于南半球,ab间为东北风;cd间为西南风。第6题,若a、b两地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陆和海洋,则此时大陆上为低压,海洋上为高压,则北半球为夏半年。答案:4.D5.A6.B7(2011广州模拟)右图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第一次到该地区旅游的王小丽,想拍一张海风吹拂头发向后飘逸的照片,她应选择在什么时间段来拍摄()A6

4、时次日18时 B8时16时C16时次日8时 D18时次日7时解析:图中曲线气温日变化较小,应为海洋表面则曲线为陆地表面,滨海地区出现海风,应为海洋表面气温低于陆地表面气温的时段。答案:B读风的形成示意图,回答89题。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位于欧洲B该图可能位于南美洲C角aob越大,风速越小Dao线与oc线垂直9高压位于o点的()A东南方向 B北方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解析:第8题,从图中可知,与风向垂直的力a为地转偏向力,与风向相反的力b为摩擦力,另一个力c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图中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了一个角度,因此该地位于南半球。第9题,从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可知,高压位于o

5、点的正北方。答案:8.B9.B10(2011杭州模拟)图示曲线为等压线,且c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如仅考虑气压影响,图中各点气温最低的是d点b、d之间有一低压槽b、d的相对气压大于a、b的相对气压b、d位于高压脊上A BC D解析:近地面气压低,气温高。在高压中心附近有高压脊出现;在低压中心附近有低压槽的出现。答案:B(2011安徽联考)读亚洲东部某区域某日两个时刻(北京时间)的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1112题。11甲、乙两时刻相比,点处最大气压差接近()A0百帕 B2百帕C4百帕 D6百帕12乙图所示时刻的地点中,风力比甲图明显加大的是()A BC D解析:甲时刻点气压介于1 008

6、与1 010之间,乙时刻介于1 010与1 012之间,则两时刻最大气压差值接近4百帕。等压线变稠密的地方,风力加大。答案:11.C12.D下图为山东省烟台附近某山区村庄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315题。13该山村的优质苹果树多种植在山腰而少在山谷,原因是山腰果树开花早。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这一现象的是()14关于图中时刻的叙述正确的是()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夜晚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此时风向由Q到P此时风向由P到QA BC D15在晴朗的夜晚该谷地上空会出现逆温现象,逆温层产生的原因是()A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B山顶受太阳辐射多,山谷照不到太阳C

7、山顶离太阳近,山谷离太阳远D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解析:第13题,苹果树开花早,说明该地区气温高,而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由此可知是受到逆温现象的影响,表示逆温现象的为A图。第14题,读等压面图可知,此时山谷为一高压,山坡为一低压,所以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此时风向由P到Q。第15题,在晴朗的夜晚该谷地上空会出现逆温现象,逆温层产生的原因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地,谷底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答案:13.A14.D15.A二、综合题(共40分)16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

8、行了下面的实验。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后面的思考题。(20分)实验报告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再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2)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1)在下面图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_同一水平面上的_大气_热力环流。(6分)(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用实

9、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变化。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_弯曲,高压处等压面_弯曲。(6分)(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由此可总结出不同海拔高度上气压分布的规律:_。(6分)(4)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的现象都可以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能说出一个生活实例吗?(2分)解析:本题通过实验现象总结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与相关知识的判断与应用。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冷热不均,因此紧密结合冷、热对气压的影响进行分析。就气压分布和变化规律而言,注意区分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变化及近地面与高空绝对气压值的差别。答案:(1)画图如下所示大气

10、上升或下降气压差异水平运动(2)画图如下所示向下向上(3)BADC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近地面与相应高空气压“高”“低”相反(4)房间内的暖气装在下部,空调冷风口装在上部。17读华北地区某城市2010年11月13日20时的气温(单位:)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_效应。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郊之间风向应该是_。(2分)(2)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2分)()A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大量热量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C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D城市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3)一般而言,城区的降水几率_(大于或小于)郊区,主

11、要是因为_。(4分)(4)在下图中画出城区和郊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及等温面示意图。(3分)(5)图中A地能否建水泥厂?为什么?(5分)(6)“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村庄”,这种描述表明该地可能出现了_现象,若该种现象出现在城市,则此时图示环流会_。(4分)解析:本题以某城市等温线分布图为切入点,考查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其影响。第(1)题,城区气温高,而郊区温度低,反映了城市具有的热岛效应。第(2)题,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大量的热量。第(3)题,由于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强烈及烟尘多,导致城区降水几率大于郊区。第(4)题,近地面,城区等压面向近地面弯曲,等温面向高空凸出

12、,郊区相反。高空,城区等压面、等温面都向高空凸出;郊区等压面、等温面都向近地面弯曲。第(5)题,主要考虑当地盛行风向及城郊热方环流。第(6)题,题中描述说明该地出现了逆温现象,会抑制空气对流运动。答案:(1)热岛由郊区吹向市区(2)A(3)大于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城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4)略(5)不能。该地冬季盛行西北风,A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A地离市区太近,在城郊热力环流圈内,水泥厂的粉尘和污染气体能流向市区。(6)逆温消失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克作业人员在生产作业时必须按规定穿符合生产作业要求的工作服,袖口与腰带必须牢牢扎紧,不得穿破损工作服,以免在机器运行或设备旋转时受到伤害知识改变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