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第14课教案--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877919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必修一--第14课教案--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必修一--第14课教案--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必修一--第14课教案--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必修一--第14课教案--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必修一--第14课教案--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必修一--第14课教案--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必修一--第14课教案--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枣庄八中北校 王永平【课标解读】1.列举18941901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并结合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危害。2.列举在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中,中国军民进行抗争的史实。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认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体会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提高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加深对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的理解,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2通过对义和团起因、口号以及结果的分析,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让学

2、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3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本质,掌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方法,提高比较、概括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志向。重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难点:对“扶清灭洋

3、”口号的评价;中国近代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音乐导入王蓉我们的钓鱼岛。“钓鱼岛、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岛,不要装作不知道,自买自卖真可笑;甲午海战你们是强盗,倭寇的臭名千百年的叫,弹丸小国不要再胡闹全世界的中国人已经手牵手,我们团结一致在危急的时候,五千年的历史从来不低头,十三亿颗中国心十三亿双手,全世界已听到了我们的怒吼”就是在一百多年前,日本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侵略中国,掠走了钓鱼岛,我们今天来深入分析战场战争,看看那百年前的伤疤和痛楚。(二)新课学习过程设计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师:3分钟时间,请大家结合自主学习丛书,阅读教材57页第一目,了解甲午战

4、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将有疑问的地方标记出来,留待共同探究。课堂设问:日本为什么要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的背景:(学生总结,教师适时点拨)(1)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强烈要求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随着政治与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根本原因)(2)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日本寄希望于战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直接原因)(3)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向中国挑衅的机会。(导火索)教师:幻灯片展示日本对外扩张的政策及路线图。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全世界 (小日本,大野心)2战争的经过:教师:幻灯片展示战争进程图。重大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决战)、

5、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教师:幻灯片展示战争相关材料黄海战役。材料一 清军抗敌主要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等。材料二 黄海战役是中日双方舰队主力的决战,双方互有损失,但最终以中国失利而告终。这一战役的失利使中国丧失了制海权,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舰队之手,这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有决定性影响。材料三 黄海大战后,日军以水陆两路分别进攻中国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占领了旅顺、大连,并在旅顺犯下了滔天罪行屠杀了几乎全部的和平居民,1895年初,日本占领威海口,至此,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最终失败而结束。“设计小贴士”:通过黄海战役,加深对战争结局的认识,同

6、时明确甲午中日战争实质上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3结果: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设计小贴士”:在此明确历史的必然不仅体现在战争爆发的原因上,也体现在其结果的必然性上,马关条约的诞生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找同学读课本P57马关条约的内容。学生: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1)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新的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教师:请分析,这一条约在内容上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有何不同?学生: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教

7、师:这一条款表明列强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发生了变化,即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请同学们把这一点记在课本的相应位置。教师:此处应注重学习方法点拨。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哥哥开厂赔两亿两”,解释:“哥哥”谐“割”音,指割地;“开”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厂”口岸设厂,内销免税;“赔两亿两”赔款两亿两。补充:三国干涉还辽:以俄国为主导,又纠集了法国、德国。沙俄早就对中国东北怀有野心,对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不满,认为这将会损害其在东北的利益,影响它在中国和太平洋的霸权,于是以维护中国领土为名纠合法、德共同迫使日本退还辽东半岛。结果:日本同意退还辽东半岛,但又以“还辽”为名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的“赎

8、辽费”。实质:帝国主义在中国和辽东的霸权之争。请思考:马关条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教师:能将这三个结果与刚才同学读的马关条约的相关的内容对应上吗?学生: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后又追加3000万两“赎辽费”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措外债。教师:非常好。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甲午战争的结果:侵略范围扩大,侵略的程度加深,赔款空前的。教师

9、: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民族危机。教师:幻灯片展示:屠龙大会,人人有份;时局图。 屠龙大会 人人有份 时局图教师:日本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学生:列强拉开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教师: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原来不起眼的小国日本则一跃成为亚洲的强国,中国人也因此被称为“东亚病夫”。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华民族又如何呢?学生: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中国各阶层展开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斗争。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派袁世凯编练新军;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首

10、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农民阶级则掀起了义和团运动。过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甲午战后农民阶级的救亡图存斗争,以及另外一次列强侵华。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1)从义和团揭贴,看运动兴起的原因:展示材料。材料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信神佛忘祖先。天无雨,地焦干,都是鬼子止住天。神也怒,仙也烦,一同下山把道传。拳匪纪事课堂设问:据材料结合课本,请同学们分析运动兴起的原因。学生:根本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导火线:山东冠

11、县拆庙建教堂事件。(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兴起于山东(清政府态度派袁世凯剿杀)转移到直隶进入京津地区(“扶清灭洋”口号和清政府“招抚”政策)抗击八国联军失败(1900年8月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合作探究、重难点突破】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展示材料。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拳匪纪事材料二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拳匪纪事课堂设问:据材料思考应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学生总结,教师适时点拨。“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

12、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洋教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和“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

13、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教师:基于以上的分析,同学们想一想农民阶级领导的义和团运动能探索出一条使中国人摆脱内忧外患的强国之路吗?学生:不能。教师:很显然,义和团运动虽然部分地承担了当时的革命任务,但它的落后性却使中国的革命重任、中国的强国之梦只能由新的阶级来承担。教师: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完全抹杀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请同学看大屏幕。材料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拳乱笔记课堂设问:据材料说明义和团运动的意义。(3)义和团运动的意义:学生: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腐朽的清政

14、府的灭亡;显示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力量。“设计小贴士”:此处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知识拓展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视学生及课堂情况而定)相同点:都是近代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都以宗教作为发动、宣传和组织运动的主要手段,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规模和影响都很大;都暴露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都说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不同点:从兴起的原因看,前者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后者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从斗争的主要对象看,前者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清王朝;

15、后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从运动的进程看,前者有统一的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后者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斗争纲领,始终处于分散状态。从清政府对运动的态度看,清政府对前者自始至终坚持“剿”;对后者则经历了“剿”“抚”“剿”的变化。从对西方的态度看,前者在反对列强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后者盲目排斥一切外来事物。2八国联军侵华教师:2分钟时间,请大家结合自主学习丛书,阅读教材58页第二目,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将有疑问的地方标记出来,留待共同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梳理知识。(1)侵华原因:根本原因: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为进一步扩大权益而想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2)概况:1900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以“救护驻华使馆,助中国剿匪”为借口,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入侵天津、北京。(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