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试题(5)及参考答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875132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试题(5)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试题(5)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试题(5)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试题(5)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试题(5)及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试题(5)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试题(5)及参考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5)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观点的依据是( )A.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3.哲学基本问题是指(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主义与唯心

2、主义的关系问题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量变转化为质变C.事物的运动与发展 D.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5.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A.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转移价值B.前者转移价值慢,后者转移价值快C.前者不发生价值增殖,后者发生价值增殖D.前者价值增殖少,后者价值增殖多6.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产品分配形式 D.生产工具7.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 )A.阶级性 B.相对性 C.主观性 D.可变性8.资本主义生产过

3、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趋势C.事物发展的状态 D.事物发展的途径10.人类解放就是( )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规律性的支配C.不受任何束缚 D.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A.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B.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C.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D.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宝贵材料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渊源是( ) A.德

4、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文艺复兴思想3.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C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是主观精神的客观化 E真理是全人类的经验形式4.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A.量变引起质变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包含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E.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5.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 )A.地理环境 B.意识形态 C.人口因素 D.上层建筑 E.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6.二次大战后资本输出出现的新特点有( )A.资本主要由发达国

5、家流向经济落后国家B.资本流向上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C.私人资本输出比国家资本输出增长更快D.国家资本输出比私人资本输出增长更快E.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援助”的方式7.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表现为( )A.实践是把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区分开来又联系起来的中介 B.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得以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归宿和目的8.在意识起源的问题上,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 )A.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意识 B.所有的物质都具有意识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E.大脑活动是意识产生的根源9.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

6、力量,因为( )A.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没有影响 B.它的好坏优劣对社会发展没有影响C.它不能决定社会性质 D.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E.它不能影响某一国家的经济面貌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它们是(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 D.实践唯物主义E.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统一。2.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是不现实的。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国有制的出现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

7、系的性质。四、问答题 (每题7分,共28分)1.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2.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3.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五、材料分析题(12分) 材料: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 震后18分钟,人民解放军启动应急机制,解放军武警官兵、灾难救援队、医务工作者紧急集结火速奔赴灾区;震后两小时,温家宝总理亲赴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5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乘机抵达四川绵阳,慰问灾区干部群众,看望抗震救灾一线

8、的部队官兵和医护人员;国务院18日发布公告,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向地震遇难者默哀3分钟。地震发生后,全国亿万民众紧急动员起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尽可能地向灾区提供援助。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也向灾区伸出了援救之手。灾难面前,无数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中华民族不会向灾难屈服。天灾无情,人间有爱。请根据上述材料和你所了解的抗震救灾事例说明:1.抗震救灾过程中折射出哪些哲学理念和民族精神。2.就抗震救灾工作谈谈你的评价和感想。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A 3A 4D 5.C 6.A 7.B 8.B 9.A 10.D二、多项选择题1

9、.AD 2.ABC 3.AC 4.ABCDE 5.ACE 6.BDE 7.ABCDE 8.CD 9.CD 10.AE三、辨析题1. 正确。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从世代延续来讲,其创造历史的作用是无限的,人民群众永远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2分)而每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又是有限的,受到当时的物质、精神和科学技术条件等制约。2. 错误。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它表现为两者之间发展的不同步性,只要有产生这种社会意识的条件,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产生,实际上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并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为我党所提倡

10、。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样是现实的。3.(1)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2)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4. 命题错误。国家垄断资本所有制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出现的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私人资本的不足,克服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对社会化大生产的束缚,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从根

11、本上说,资本主义的国有制是为私人垄断资本谋取垄断利润服务的,国家资本所有制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四、问答题 1. (1)人中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续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2)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惩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3)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12、。一是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2. 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其主要原因有: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因此,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并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既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又

13、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3. 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做任何事物之前,要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努力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力求对它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其次,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

14、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总之,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把发挥意识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坚持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否认客观规律的意志决定论,也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决定论。4.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互相包含、相互渗透。相对真理中有绝对真理的成分,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绝对真理中也包含相对真理,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组成部分,无数相对真理汇成绝对真理的长河。其次,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真理是个过程,在认识的发展中,真理由相对不断向绝对转化。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表明此二者不可分。绝对主义夸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