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高分突破复习课件: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18讲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871178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2.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高分突破复习课件: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18讲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9高考历史高分突破复习课件: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18讲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9高考历史高分突破复习课件: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18讲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9高考历史高分突破复习课件: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18讲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9高考历史高分突破复习课件: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18讲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历史高分突破复习课件: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18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高分突破复习课件: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18讲(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考点1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1.(2018年3月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考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宪法,宪法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下列属于向社会主义过渡“途径”的是( ) A.实施“一五”计划 B.组织生产合作社 C.发动人民公社运动 D.改社建乡,政社分开,解析 向社会主义过渡“途径”应该指的是新中国在19531956年间的三大改造,也就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的B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以选B;A、C、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答案 B,【名师点睛

2、】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只要准确理解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概念就可以准确作答。,2.(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题)中国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1953年比1952年增长110%,1956年比1952年增长269%。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的

3、发动 D.国家有计划发展经济,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1953年比1952年增长110%,1956年比1952年增长269%”可知发生在1956年之前,1957年通过“一五”计划的完成,我们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超出了题目中1956年时间范围,故A项错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故B项错误;1958年“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的发动,故C项错误;19531957年我国进行“一五”计划,国家有计划发展经济,故D项正确。 答案 D,考点2 中共八大的召开(b) 3.(2018年3月温州适应卷)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

4、说:“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这表明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A. B. C. D.,解析 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1956年召开,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不再是主要矛盾,故错误;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195

5、6年召开,当时是计划经济,故错误;依据材料“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并结合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可知,正确。故本题选D项。 答案 D,4.(2018年1月杭州高三期末)票证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有关下图所示票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内使用 B.表明物资困难局面得到解决 C.只有和钱同时使用才能买到猪肉 D.使用时不能突破数量和种类的规定,解析 根据“全县通用”“有效期:1961年7月至12月”可知该图所示的票证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内使用,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票证对使用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限制,说明当时物资

6、供应困难,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只有凭借票证才能用钱买到猪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使用时只能按照票证上规定的种类和数量,不能突破,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考点3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 5.(2018年3月嘉兴模拟)下列是某年某日人民日报头版的部分内容提要。据此判断当时( ),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严重 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 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 台湾海峡两岸局势时有紧张 A. B. C. D. 解析 由内容摘要可判断时间为1958年,此时期经济建设实行“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严重,故正确;“一五”计划后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与材料中时间不符

7、,故错误;1958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故正确;1958年时中共中央对台湾实行“武力解放”政策,处于全面紧张状态,故错误;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6.(2017年10月杭州高三期中考试)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积累率(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所占比例)为24.2%,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年积累率为33.9%,1959年为43.8%,1960年为39.6%。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中 B.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 C.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 D.工业发展投资急于求成,解析 “积累率(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所占比例)为24.2%,

8、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年积累率为33.9%,1959年为43.8%”可见其速度非常快,故A项错误;“1959年为43.8%,1960年为39.6%”可见调整措施并没有改变高积累的状态,故B项错误;材料只有几个年代的积累率,无法判断工农业的投资比例的分配,故C项错误;高积累是为了保证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从“一五”计划到“二五”计划积累率越来越高,可见国家加快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故D项正确。 答案 D,7.(2018年3月台州模拟卷)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其特点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关于人民公社化

9、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违背生产力发展水平 B.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C.盲目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D.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解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为“一大二公”,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违背生产力发展水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大锅饭,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是“大跃进”运动,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C,考点4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 8.下列

10、关于“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状况和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 拉大与发达国家差距 全国交通运输被阻塞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快 A. B. C. D. 解析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错误,选C。 答案 C,易错点1 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识记不清,易错提醒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自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典例1】 下图反映了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结合所学,我国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发生变化主要是基于什么事件?该事件实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事件: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11、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影响: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易错点2 忽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实质特征,易错提醒 “大跃进”最重要的特征是高指标、浮夸风,其主要教训是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属生产力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典例2】 下图为中国某一时期画家创作的一幅宣传漫画。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到了中国政治形势的影响 C.表明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地位 D.注重于表达一个故事内涵 解析 漫画与文人画有本质区别,故A项错误;漫画反映的内容是“大跃进”运动,表

12、明受到中国政治形势的影响,故B项正确;漫画反映的内容是“大跃进”运动,是浮夸风,故C项错误;漫画反映的内容是“大跃进”运动追求高速度,内容浮夸,是对当时政策的讽刺,不是表达故事的内涵,故D项错误。 答案 B,命题分析,1.从本讲知识学考命题看,主要是对我国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考查。 2.从对知识的考查来说,要求学生把握在此期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 3.从能力要求看,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识读能力。 4.从题型特点看,主要体现为图表型、史料型、概括型、识记型。,【典例】 (2016年4月浙江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

13、京举行。毛泽东指出大会的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作出判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针对急切期望实现“纯而又纯”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61965)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召开这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大会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答案 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

14、本建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成果:正确判断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思考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题组训练 1.(2017年4月浙江选考)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析 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的是“一

15、五”计划,是发展生产力,不是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和平办法,故A项错误;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内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三大改造,把资产阶级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6年10月浙江选考)取消农业户口,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展开,有学者誉称这是中国社会改革的里程碑。回顾建国后农村工作中的相关举措,依时序排列是( )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A. B. C. D.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历史事件时间先后顺序是农村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B,3.(2015年浙江会考)一位北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我们到了长沙。一切都在为钢而战。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这主要反映的历史事件应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解析 由“为钢而战”、“土炉”等信息可判断C项正确。 答案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