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870947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认识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本单元中前三节的知识,推断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

2、(包括历史图片、文史资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改,理解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学习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学习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质疑探究法、阅读指导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商鞅变法是指战

3、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商鞅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或公孙鞅。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商鞅变法的两个内容对我国古代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从法律形式上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二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首次明确提出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这在当时有利于增加人口、征发赋役地租,发展了封建经济。二、学习新知识(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

4、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1)基本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

5、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形状)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2)瓦解A、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6、。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B、井田制瓦解的过程: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历史时期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表现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崩溃,私有制开始产生。“公田”被抛荒私田成为私有土地税制改革:客观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井田制瓦解齐国:“相地而税征”鲁国:初税亩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以法律形式,最终确立起土地私有制秦国商鞅变法等“除井田,民得买卖”“依军功行田宅”3封

7、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其中,最典型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也较为彻底。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2)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3)抑制土

8、地兼并历朝政府都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所以土地制度往往和赋税制度相结合,政府往往把土地作为收税的依据之一。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合作探究】1: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土地制度?如何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与调整?A主要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实质上属于国王私有,这样的土地制度称为井田制。(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有土地国有制、地主所有

9、制、农民土地所有制,而封建土地国有制度中的典型土地制度是均田制。B认识:(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而土地制度的调整又促进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2)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二)“重农抑商”1、原因(1)根本原因: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2)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2、含义: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3、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

10、治。4、主要表现:(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合作探究】2:阅读P17【学思之窗】,思考(1)结合史实思考,这些重农抑商的具体措施,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2)请你谈谈对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看法。(1)保护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2)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为保障农业生产劳动力,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首倡“重农抑商”,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限制富商大贾,有利于稳定封建经济,维护国家统一。(2)西

11、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3)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阻碍了工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5、评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

12、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含义: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2、原因(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2)直接原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3、表现(1)明

13、朝:明太祖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行“闭关锁国”。(3)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实行闭关政策。4、评价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5、启示:落

14、后就要挨打,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先进的国家。三、巩固练习(见PPT或导学案)四、本课小结对比中西方近代历史,我们的头脑中不由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画面一: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画面二: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十全大武功”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画面三: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

15、的时代!画面四: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明清(鸦片战争前),随着中国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在自然经济的母体内,变异出一种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这种萌芽初露出中国向近代工业文明演进的曙光,体现了中国近代前叶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王朝的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的压制阻碍,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能在农耕经济结构的细小缝隙中迂回曲折地缓慢潜流、渗透,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洪流。最终,中国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中衰亡。【作业设计】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比较近代前夜中西方的差距。【板书设计】古代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井田制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含义原因表现评价含义原因表现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