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的速率第二课时》习题1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870397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反应的速率第二课时》习题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化学反应的速率第二课时》习题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化学反应的速率第二课时》习题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化学反应的速率第二课时》习题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化学反应的速率第二课时》习题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反应的速率第二课时》习题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反应的速率第二课时》习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反应的速率第二课时习题练基础落实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活化分子间的碰撞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普通分子间的碰撞有时也能发生化学反应活化分子比普通分子具有较高的能量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活化分子有合适取向的有效碰撞 A B C D2可逆反应A(g)B(g)C(g)D(g),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进行的最快的是() Av(A)0.15 molL1min1 Bv(B)0.6 molL1min1 Cv(C)0.4 molL1min1 Dv(D)0.005 molL1s13在C(s)CO2(g)=2CO(g

2、)的反应中,现采取下列措施: 缩小体积,增大压强增加碳的量通入CO2恒容下充入N2恒压下充入N2能够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A B C D4在一定条件下,向2 L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N2和10 mol H2发生反应: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2 min时,测得剩余N2为1 mol,对于这个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表示不正确的是() Av(N2)0.25 molL1min1 Bv(H2)0.75 molL1min1 Cv(NH3)0.5 molL1min1 Dv(N2)0.5 molL1min15如图表示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某一可逆反应:A(g)2B(g)2C(g),以B浓度

3、表示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已知速率单位为molL1s1,图中阴影面积的数值相当于() AA浓度的减少量 BB浓度的减少量 CC物质的量的增加量 DB物质的量的减少量练方法技巧6某探究小组利用丙酮的溴代反应(CH3COCH3Br2CH3COCH2BrHBr)来研究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反应速率v(Br2)通过测定溴的颜色消失所需的时间来确定。在一定温度下,获得如下实验数据:实验序号初始浓度c/molL1溴颜色消失所需时间t/sCH3COCH3HClBr20.800.200.001 02901.600.200.001 01450.800.400.001 01450.800.200.002 0

4、580分析实验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增大CH3COCH3,v(Br2)增大 B实验和的v(Br2)相等 C增大HCl,v(Br2)增大 D增大Br2,v(Br2)增大7某温度下,在体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A和b mol B气体,发生如下反应:A(g)B(g)2C(g),5 min后反应达平衡时n(A)为0.4 mol。在反应过程中体系的温度持续升高,实验测得混合气体中C的含量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5 min,C物质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4 molL1min1 B图中温度T1时的正反应速率等于温度T3时的正反应速率 C该反应温度T2时的平衡

5、常数大于温度T3时的平衡常数 D图中T2时,若只增大压强,则正、逆反应速率不改变题号1234567答案练综合拓展8 在一定温度下将2 mol A和2 mol B两种气体混合于2 L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2C(g)2D(g),2 min 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生成了0.8 mol D。则用B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A的转化率为_。9.氯酸钾和亚硫酸氢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l(1价)和S(6价)的速率v(纵坐标)与反应时间t(横坐标)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该反应速率随着溶液中H的增大而加快。反应开始时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是_;反应后期反应速率减慢的原因是_。10有甲、乙两容器,甲

6、容器容积固定,乙容器容积可变。一定温度下,在甲中加入2 mol N2、3 mol H2,反应N2(g)3H2(g)2NH3(g)达到平衡时生成NH3的物质的量为m mol。(1)相同温度下,在乙中加入4 mol N2、6 mol H2,若乙的压强始终与甲的压强相等,乙中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NH3的物质的量为_mol(从下列各项中选择,只填序号,下同);若乙的容积与甲的容积始终相等,乙中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NH3的物质的量为_mol。 A小于m B等于m C在m2m之间 D等于2m E大于2m(2)相同温度下,保持乙的容积为甲的一半,并加入1 mol NH3,要使乙中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体积分

7、数与上述甲容器中达到平衡时相同,则起始应加入_mol N2和_mol H2。11.在容积为3 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气态物质X和Y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XY=2Z,如图所示是该反应中X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1)分别求出2 min内和4 min内的平均速率。(2)从(1)中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C本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是活化分子、有效碰撞、化学反应的实质及其某些关系。观点错误,因为活化分子有合适取向时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选项中有不可选,A被排除。观点错误,因为普通分子间的碰撞并非有效碰撞,因而不会发生化学反应,选项中有不可选,B、D被排除。指代不明确,即某种普通分子所具有的能量可能比另

8、一种活化分子的能量高,因而是错误的。2B解答此类题时,一是要注意换算成同一种物质表示的速率,二是要注意时间单位。反应式的计量系数都相同,A、B、C三选项中v(B)最快,v(B)与v(D)选项单位不同,将v(D)的时间换成min应为0.3 molL1min1,即此速率下用v(D)表示的反应速率应为0.3 molL1min1,则B最快。3C中增大压强即缩小体积可以增大反应物浓度,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中碳是固体,增加固体的量对反应速率无影响;中通入CO2使其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中总压强增大,但参加反应的气体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中总压强不变,但参加反应的气体的浓度变小,反应速率减小。4D要正

9、确解答本题必须要弄清两个概念:用某一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通常是用单位时间内其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来表示,而不是用单位时间内其物质的量的变化来表示。用不同物质来表示同一时间内的反应速率时,各物质速率之比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是相等的。因此,用N2、H2、NH3分别来表示其反应速率时:v(N2)1 mol/(2 L2 min)0.25 molL1min1v(H2)3v(N2)0.75 molL1min1v(NH3)2v(N2)0.5 molL1min15B图中的阴影面积可分解成下图中两个阴影面积之差。即由于正反应而使B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少值与由于逆反应而使B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加值之差值。因为起始时正反应

10、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所以阴影部分是B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少值。6D由实验可以看出,增大CH3COCH3,v(Br2)增大,A正确;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和的v(Br2)相等,B正确;由实验可以看出,增大HCl,v(Br2)增大,C正确;由实验可以看出,增大Br2,v(Br2)减小,D不正确。7CA项C物质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2 molL1min1;B项T1和T3时各物质的浓度相等,但T3温度高,正反应速率快;C项对图象分析,T2到T3温度升高,生成C的物质的量减少,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正反应是放热的,升高温度,反应进行的程度减小,平衡常数减小,故T2时的平衡常数大于T3时的平衡常数;D项增大压

11、强,减小体积,各物质的浓度均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但平衡不移动。80.1 molL1min160%9(1)2KClO36NaHSO3=3Na2SO42KCl3H2SO4,溶液中H增大(2)ClO和HSO浓度减小解析该反应的实质为:ClO3HSO=Cl3SO3H由题意知,反应随溶液中H的增大而加快,一开始H很小,速率很小,但随反应进行,H增大,反应速率增大,但到一定程度后,ClO、HSO减小,此时反应物的浓度起主要作用,反应速率减小。10(1)DE(2)0.50解析(1)由于甲容器定容,而乙容器定压,它们的压强相等,达到平衡时,乙的容积应该为甲的两倍,生成的NH3的物质的量应该等于2m。当

12、甲、乙两容器的体积相等时,相当于将建立等效平衡后的乙容器压缩,故乙中NH3的物质的量大于2m。(2)乙的容积为甲的一半时,要建立与甲一样的平衡,只有乙中的投入量是甲的一半才行,故乙中应该投入N2为(10.5) mol0.5 mol,H2为(1.51.5) mol0 mol。11(1)2 min内平均速率为v(X) molL1min1v(Y) molL1min1v(Z) molL1min14 min内平均速率为v(X) molL1min1v(Y) molL1min1v(Z) molL1min1(2)由上述数据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用不同物质表示同一化学反应速率,其数值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之比。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反应速率也随之减慢,化学反应速率在每个瞬间均改变。而我们通常计算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解析(1)根据化学反应速率表达式可知,2 min内v(X) molL1min1v(Y) molL1min1v(Z) molL1min14 min内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