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同步练习2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869616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同步练习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国论》同步练习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同步练习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国论同步练习一、字词1.注释下列多义词2.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暴秦之欲无厌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辞决而行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独不怜公子姊邪可得闻与4.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思厥先祖父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BCD二、语言运用1.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与嬴而不助

2、五国也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竖子不足与()谋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2.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句读之不知唯弈秋之为听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皆不可限以时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其势弱于秦唯利是图吞舟是漏A/B/C/D/3.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秦人食之不得

3、下咽也()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三、阅读思考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1.根据标号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以以而而之之2.对加黑词语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西向”意即“向西”,指抗秦。C“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D“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诸侯的传记。3.选出“

4、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一句译文正确的项()A认为一定可以有自我安定的办法。B认为一定会有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C认为一定有可以使自己安全的办法。D认为一定有办法使自己的国家保全下来。4.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四、“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五、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六、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填在括号里,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七、说说下边加黑词语的意义,它们和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有什么不同。1.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至于颠覆,

5、理固宜然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八、理解文意,在正确的判断上划“”。1.揭示赂秦实质的最重要语句是:(1)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3)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1)秦国想吞并六国也吞并不了。(2)秦人最担心六国团结起来对付秦。(3)六国的势力也不弱。九、下边的短文选自苏辙的同名论著六国论,在见解与风格上,与其父互有同异,读后请作回答。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

6、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两篇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2.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3.给下边加黑词选择正确解释,用“”表示。(1)若此可以应夫无穷。(你这样、象这样、如果这样)(2)以二国委秦。(舍弃、委托、对付)(3)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同“倘”、抵挡、面临)(4)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献出生命、家庭

7、成份或个人来历、挺身而出) 参考答案一、1.坚持到底;最终;整,从始至终;始终;死疏远;距离远;长久,深运;远离;远方的人爱惜,珍惜;吝惜;吝惜,舍不得;爱护招致;邀请;速度快2.BC(都是“几乎,近于”的意思)3.“厌”通“餍”“蚤”通“早”“见”通“现”“决”通“诀”“乡”通“向”“弊”通“敝”“支”通“肢”“被”通“披”“邪”通“耶”“与”通“欤”4.C二、1.齐接受各国贿赂之(张良)之(项羽)暴,暴2.C3.CD三阅读思考1.凭借;来;却;而且;的;他们(代诸侯各国)2.C3.B4.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四、第一问:文章开宗明

8、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错误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五、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六、1.起初;才。2.几乎,差不多;危险。3

9、.事奉(用作动词);事例。4.结交;同,和。七、1.故事,旧事、前例;在现代汉语中则指文学作品中有叙事性的情节。2.其实,那实际情况,是名词性的词组;在现代汉语中用作副词,有“实在”的意思。3.至于,终于达到某种程度(到了的结局);现在则作连词用。4.可以,可以凭借,以字单独用作介词;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连用,有“能够”的意思。八、1.(3)2.(2)九、1.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山东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灭亡。2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3.(1)如果这样。(2)对付。(3)面临。(4)挺身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