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2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868797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学会在各种有效信息中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树立适度的消费观念。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地球环境人口的容量,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对待。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理解。3由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认识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教学

2、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如何正确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教学过程一、播报新闻集锦导入新课教学主持:你一眼,我一眼。全体同学:你一言我一言。主持加全体同学:“地理眼(言)”新闻集锦每课播报,准点开播。主持:请看投影(多媒体播放),“零距离”接触“五一”周庄游客如潮无暇顾及“某风景区”售票处涌动的人头和挥舞的手臂。主持:这真是“江山如此多娇,这边人头独高!”,不难看出,这样的游览,既来不了雅兴,也损坏了风景。为此,杭州市政府批复西溪湿地保护总体规划中就规定:“严格限制游客容量。据计算,景区游人合理日容量为6340人。对于超出景区高峰日容量的游人,规划建议采取早期预

3、报、劝阻分流、控制进入等手段进行限制”。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和资料。课后链接:论张家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师:今日的新闻集锦播报,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一句话概括。生:学生概括回答略。师: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共同点都是风景区游人的合理容量问题,的确,各大风景区要想可持续发展,都必须调查论证执行“游人的合理容量”,同样,生活在地球的我们,对地球母亲来讲,也有一个“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多媒体显示: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背景:人头涌动、人如潮水的场景)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教会知识只能让学生拥有过去,教会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的面向未来。”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看问题,学会从生活中

4、发现、提取地理问题,学会从地理资料或图象中,提取有用信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拥有了一双地理眼。每课“地理眼(言)”新闻集锦播报,为学生搭建了发展的平台。)二、问题引导自主合作师:面对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事实,人们时常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供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有一个,地球表面的环境是有限的,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于是,人们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阅读思考: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要求:1.运用课本语言,说出两个概念的定义。2.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3.能否通过自己的理解,小组的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或举例说明

5、两个概念。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教师深入各小组,及时了解情况。(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在总体课程目标下,又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地理概念的理解评价主要看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能否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同一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概念时,明确学习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使学生学会学习概念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生:学生交流发言略。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引导、总结。1.环境人口容量产生的背景从前二节内容我们已经知道,随着人口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已经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实质已引起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对人类的生存和

6、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在这种状况下而产生。多媒体投影资料:环境人口容量产生的背景近两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约两千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21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100亿以上。目前,只有地球上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而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自然地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是谁首先正式提出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已难考证。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应该说是从环境容量的概念中引申出来的。环境容量的概念又是从物理学中电容的概念而来,这是日本学者西村肇借

7、用过的。他认为,一个电容器所能容纳的电荷数有一定的容量,那么,环境对污染物也有一定的容量,这种容量取决于它的自净能力。如果环境的自净能力大于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量,环境就呈现良性稳定状态;但当排入环境的污染物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时,环境就会恶化。后来,人们又在环境容量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2.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教师讲授这一定义时,注意以下几层意思:(1)谈环境人口容量,应指具体的时期,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2)资源、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3)生活(包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4)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

8、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这一点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3.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提问: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2.读“木桶效应”图思考,假如各种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3.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影响?生:独立思考后,分组交流,代表发言。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总结。由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9、,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1)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多媒体投影:“木桶效应”图师:什么是“木桶效应”?生:学生回答略。多媒体投影资料:拯救土壤就是拯救人类自己据科学家推算,在无人扰动的正常情况下,形成1米厚的土层就需要1.2万4万年,而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年流失土层1厘米,100年就流失1米厚的土层,流失速度比成土速度快120140倍

10、。我国的山区、丘陵区、塬区,占国土面积的2/3,这些地方山地多、坡度陡、土层薄、暴雨多,自然条件差,而人口增长速度快,需要量增大,人们被迫盲目开垦、过度放牧,造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越垦水土流失越严重”和“越牧越荒,越荒越牧,越牧水土流失越严重”的恶性循环,使有限的土地失去农牧业利用价值,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我国5800万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丘陵区、塬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堪称世界之最,该地区列入国家“八七”扶贫计划的人口达2300万。截至1997年底,黄土高原地区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13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扩大灌溉面积33万多公顷,为1000万人、50

11、0万头牲畜解决了饮水困难;基本农田建设每年稳定增产粮食40多亿公斤,解决1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水土保持林增加木材蓄积量5000多万立方米,生产果品250亿公斤,累计产生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解决了大量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该地区贫困人口数减少到1350万人。黄河上中游四片重点治理区,治理前有些地方人们已无法生存,形成了生态难民;治理后人口环境容量每平方公里增加了20人。师:在上述资料中,“木桶效应”中最短的板是什么?揭示了什么道理?生:学生回答略。师:(2)科技发展水平。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

12、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所能获得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很小。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也不可能想象的。(3)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生理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生活消费不仅指物质生活消费,同时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费。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并不相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除了上述因素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社会分配制度,对环

13、境人口容量也有影响。师:那么,地球最多到底能养活多少人呢?多媒体显示:“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图片课后准备:根据你所赞成的观点(乐观者、悲观者、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组成三类学习小组,搜集资料,整理用以证明自己的观点,下节课开展辩论赛。)师:我们学习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那么,在保证现代人生活幸福,同时又不降低未来人生存质量的前提下,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整个地球,应该有多大的人口容量较为合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2.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区别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又

14、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那么,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它与环境承载力有什么区别?生:学生回答略。师: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最多能够养活多少人,是一个极限。人口的合理容量是现代人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养活好多少人。那么,我们现在中国的人口数量是不是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根据平时自己的所闻所见和亲身感受,畅谈自己的观点。多媒体显示:资料一:我国第13亿个小公民出生2005年1月6日,我国第13亿人口日到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我国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面推

15、行计划生育,并于80年代初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过30多年的努力奋斗,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少生了3、4亿人,节约了7万亿元的抚养费用,减轻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支持了社会经济发展。目前,我国13亿人口数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相当于亚洲总人口的1/3。中国土地上人口最大容量是16亿人,而合理容量是78亿人。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4亿以内。据联合国预测,我国到21世纪30年代人口总量将达15亿多,40年代就可能达峰值。如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的分布,开发人口资源,维护人口安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课题。资料二: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到极限在2004年北京科博会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到支撑的极限,要解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走生态科技之路。潘岳认为,仅20世纪100年来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就远远超过人类几千年消耗量的总和。这种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污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无限扩散,终于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而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因为全面承袭了西方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更是因为中国对本土能源的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