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版)《空城计》同步练习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866183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春季版)《空城计》同步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年春季版)《空城计》同步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年春季版)《空城计》同步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7年春季版)《空城计》同步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春季版)《空城计》同步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春季版)《空城计》同步练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空城计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1、 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司马懿( ) 旌旗( ) 隐匿( ) 纶巾( ) 焚香( ) 模样( ) 远遁( ) 言讫( )2、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明末清初的小说家。( )(2)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全书120回。( )(3) 罗贯中在采用三国故事题材时,接受了群众赋予这一题材的拥曹反刘的思想倾向。( )3、 文学常识积累(1) 四大名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你能写出其名字并注明作者吗?_ _ _(2)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军事家,你能写出两件关于他的事吗?_、_4、根据句式特点仿写你热爱

2、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仿写:你渴望理解吗?_,_ _。二、课文探究1、 本文系小说,小说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你能将本文准确地划分吗?请用四字概括出各部分的段意。2、 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司马懿引15万大军而来,而诸葛亮仅有2500人在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清晰地交代双方的兵力呢?3、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简单分析一下“尽皆失色”,说说这句话在本段中有何作用? 4、 文中第二自然段写“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第三自然段又写“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这里仅是对上文的简单重复吗?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3、。5、 从“笑而不信”到“大疑”再到退兵的变化,可以看出司马懿是怎样的一个人? 6、 文章在第四自然段,我们未见一字写诸葛亮,可我们却清晰地看到了诸葛亮的形象,你知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这种手法有何好处? 7、 文中三次写诸葛亮的“笑”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三次虽然都是笑,但人物的心理是不同的,请作以简单分析。8、在没学本文之前,你所知道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学习了本文之后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感想呢? 9、试想空城计真的是毫无破绽吗?为什么?司马懿为什么就没有发现呢? 三、课外阅读舌头如刀我曾在一个年迈的富人家做过钟点工,每天,除了搞卫生还有半个钟头“陪读”任务。一天,我把花瓶与笔筒的

4、位置弄反了,他大发雷霆,骂我笨蛋我忍着近10分钟的恶骂,之所以忍着,是因为我同情他除了骂人的舌头外,已别无利器。等到他要我读一段故事给他听时,我想起了一个台湾朋友讲过的来自南太平洋的见闻所罗门岛上的一些土著,如果树木长得过大,连斧头都砍不下了时,他们就会对着树木集体叫喊,直到树木倒下为止喊叫扼杀了树的精灵。刀棍、石头会打断我们的骨头,尖酸、刻薄、粗鲁的言语,会刺伤我们的心。年迈富有但性格怪癖的老人听完我的故事,不说话了。当我把咖啡送到他面前,准备为他加快糖时,他第一次慈祥地抬起头,说:“不,你已为我加了糖!”由此,我想起另外一幕:一个幼儿园的老师恨透了一个顽皮捣蛋的男孩,她问全班的小朋友:“他

5、像不像一头笨猪?”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稚声稚气地齐声回答说:“像!”我想,那个顽皮的小朋友,肯定会一辈子记住这一句恶毒的话,而这也意味着,他心灵所受的伤害,可能伴他一生。舌头是柔软的,但也是刃血的刀,稍有不慎,就会伤人。1、第一段中“我”挨骂的原因是 。这一原因暗示着 。段末用省略号的作用是 。2、第二段中“他除了骂人的舌头外,已别无利器”,意思是说 。它暗含着对老人的 之情。3、第三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重在表达 之意。4、第四段写老人的性格由 变为 ,之所以产生这一变化,是因为 。5、第四段中老人说:“不,你已为我加了糖!”是不是表示“我”给老人加了糖,而自己却忘了?6、第五、六段能否去掉?为

6、什么? 7、最后一段中说:“舌头是柔软的,但也是刃血的刀”,前者是指 的话,后者是指 的话,这一句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说明我们平时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注意 。8、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话是一种修养,请写出一个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实来。 参考答案一、 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1-略2、(1)(2)(3)34、略二、 课文探究1、开端(1):兵临城下发展(2):临危施计高潮(3-4):司马中计结局(5-6):孔明释计2、运用对比突出军情的危急3、“尽皆”是说各个官员无一例外,“失色”说面对险境无计可施,全都吓得脸色大变。 用众官的表情衬托军情的紧急。4、一方面表现出“空城计”之“空”,另一方面也从侧面

7、突出了对诸葛亮的刻画。5、略6、侧面烘托。写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知己知彼,丰富了人物形象。7、笑容可掬:此时诸葛亮欲诱司马懿中计,诸葛故作轻松抚掌而笑:此时司马中计,诸葛如释重负拍手大笑:此时诠释空城计,诸葛亮的自信与得意,也有对司马的嘲笑。8、9略三、1把花瓶和笔筒的位置弄反了;老人脾气怪癖,我受了委屈;省略了他恶骂的内容。2老人除了爱骂人之外,再没有伤害或威胁他人的别的本领了;同情或谅解3对比;恶语伤人4怪癖;慈祥;“我”讲的故事起了作用。5不是,老人是用这种方式委婉表达自己的歉意。6不能,这一例子仍是用来证明“恶语伤人”的,它扩充了文章论据,也使文章的结尾成为一种呼吁。7亲切、友善;恶毒、伤人;对比;比喻;讲究文明、讲究分寸8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