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科技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852984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3.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科技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科技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科技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科技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科技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科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科技(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依图猜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作者: 柳宗元,小石潭记,(小石潭原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仕途不顺,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小石潭记就写于此时。,柳宗元:,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整体感知 读游记,( 1) 听读、评议

2、录音范读 全班齐读,然后男女生朗读比赛。(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2)疏通文意办法 自由朗读课文,集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最后教师总结,并注意以下字词的含义:,.,生字辨音,hung,li,ch,y,ch,y,x,篁竹 清洌 为坻 为屿 为嵁 佁然 俶尔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 幽邃,su,.,.,.,.,.,.,.,.,.,.,.,lio,Kn,c,Chung,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 3)明灭可见

3、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日光下澈 6)影布石上 7)隶而从者 8)以其境过清,向西,像北斗星那样 、像长蛇爬行那样,像狗的牙齿那样,随从、跟从,因为、凄清,照映,或显或隐,向下,翻译下列句子,(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的。,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那里。,(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而去。,用译文回答,怎样发现石潭的? 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水和游鱼怎样? 石潭的源头怎样? 石潭的环境怎样?,推荐黄金搭档读译:一位同

4、学朗读原文,一位同学翻译解说小石潭的美景,1读完全文,小石潭给你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小石潭很 ,因为它 。,口语训练,重点研讨 品美文(第二课时解决),2研讨下列问题: 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再读课文,先品“景”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 (自主阅读三到五分钟,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派一代表做总结性发言。然后全班明确。对”石”字的命名作重点研读),

5、研讨 (第二课时解决):,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精读感悟,再品“情”,体会以景写情 1、正所谓情由景生,同学们,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根据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重点研讨 品美文(第二课时解决):,:,2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总结 全文,1作者观鱼时的心情和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发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乐,忧,潭水,潭石,潭树,潭鱼,贬职,幽寂,小石潭记板书设计,情 景 交 融,学有所得,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散文。 作者抓住特点描绘了小石潭的景物, 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 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