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导学案3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846164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谏》导学案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求谏》导学案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求谏》导学案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求谏》导学案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求谏》导学案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求谏》导学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谏》导学案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求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3、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学习时间:2学时第一学时一、自主学习1、知识链接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

2、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2、画横线的词语注音正确的一项( )A、俨肃(yn ) 谏诤(zhng ) 鲠议(gng ) 芜词(w)B、王珪(gu) 刍荛(ch ro) 诋诃(dh) 勖勉( x )C、不讳(hu) 丧乱(sng ) 属文(sh) 嗔责( chng )D、愆过(qin) 纂组(zun ) 怖慑(sh) 罄其狂瞽(qn g )答案:B二、研读课文1至3则,回答问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C必假颜

3、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A举措,古:手脚放置,今:措施;B相遇,古:相互对待,今:遇见彼此;C颜色,古;脸色,今:色彩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藉忠臣(借助) 臣下钳口(闭口不说话)B、寻亦诛死 (终于) 幸诸公数相匡救(相助)C、冀凭直言鲠议(耿直的进言) 罄其狂瞽(竭尽)(愚妄无知,谦辞)D、帝王多任情喜怒(放纵性情) 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认为)答案:D( 以:因为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全 使动用法,使保全B、实愿罄其狂瞽 罄 使动用法,使用尽C、主若自贤,臣不匡正

4、贤 使动用法,使贤能D、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金 玉 名词作状语,用金,用玉答案:B、贤 意动用法,以为贤4、翻译文段中的重点句子。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第1段)翻译: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 2).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第2段)翻译: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 3).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第3段)三、问题探究1、课文第一段,唐太宗提出这一言论主旨是什么?希望忠臣发现君主过失就“极言规谏”。2、唐太宗是如何阐明

5、这一思想的?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先以照镜比喻,提出“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的观点;然后假设了“主自贤,臣不匡正”的情景,表明了臣不匡正君之过失的危害。接着从反面加以阐述,并列举隋炀帝君臣的例子作为佐证;最后提醒吸取历史教训,殷切希望臣子们“极言规谏”。3、从这一段对话和做法的叙述,可见唐太宗君臣之间关系如何?请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关系融洽。君臣相遇,有同鱼水。4、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唐太宗怎样的形象? 唐太宗以“天下太平”为追求目标,愿意得正臣事己,希望听取诤谏,匡救政教过失,并能够付诸行动,真正虚心地采纳谏言。他是一个正直、有作为、虚心纳谏的开明君主。5、课文第三段这一

6、节唐太宗的话主要有哪两层意思?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四、作业预习第四段至第六段。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3、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学习时间:2学时一、自主学习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下为百姓所怨(被) 但思正人匡谏(只)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近来) B、信为难矣(确实)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写文章) 举其愆过(指出过失)C、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切中) 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照出)(显现)D、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因此)(勉励)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7、 (逐渐)1、答案:D、渐:开端、兆头;因:于是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防微杜渐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E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A凭借/垫着;B写作/劝酒;C征兆,苗头,开端D对待/际遇,机会E切中/符合二、问题探究1、判断下列语段中,唐太宗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A:例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例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比喻论证B:例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类

8、比论证C:例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假设论证D:例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对比论证E:例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举例论证2、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1)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2)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 (3)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4)处

9、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3、从求谏中,你看出了一代圣君唐太宗对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引导臣子积极纳谏。(请用原文回答)唐太宗认识:(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2)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

10、鱼水,则海内可安。 (3)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4)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起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5)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以将终,皆宜进谏采取的措施有:(1)求谏,鼓励“尽情极谏”: (2).虚心纳谏(及时改正,能常自省); (3)提出“公等亦须受人谏语”,“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4、请简要阐述“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唐太宗总结历史教训任贤纳谏,求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他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张。正是这种虚己纳谏与任贤使能,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三课堂小结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

11、借鉴意义?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的意见。这些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虚心纳谏其实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对批评与建议。若我们能虚怀若谷,对他人的批评与建议抱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我们就能更大程度地认识真正的自我,做更好的自我。感谢苛刻挑剔你毛病的人,因为他们以残酷的方式让你发现

12、了自己的不足;更感谢诚恳批评你的人,因为他们真心爱你!参考译文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

13、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大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

14、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加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我每次闲居静坐,就自己从内心反省,常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上不符天意,下为百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怀怨结于心。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普通奏事,情况尚且如此,更何况想直言规谏的,一定会畏惧触犯龙鳞。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他忤逆犯上。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贞观十六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能正确了解自己的人就明智,但确实很难做到啊。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