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的针灸治疗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9840213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2.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病的针灸治疗资料(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治疗常见性疾病,朱华超,总论,针灸治疗是针灸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医基本理论和经络、腧穴、刺灸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对各种针灸的适应病证进行选方配穴,按法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合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同施,也可平补平泻。,总论,通过对腧穴进行适当的刺激,从而起到激发经气,鼓舞正气,疏通经络,祛除病邪,调理脏腑,协调阴阳的作用,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的功能状态,疾病得以痊愈。,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针灸治病涉及范围很广,几乎遍及中医临床各科,对于西医学中的神经、精神、内分泌、免疫等多方面的疾病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第一节

2、 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 (一)治疗作用 根据机体的不同病理状态,我们可以采用针刺和艾灸腧穴,施以不同的手法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它的作用机制主要可以从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协调阴阳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一、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指当人体由于各种病因造成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多种疾病时,可采用针灸刺激腧穴和经络,激发经气,使经气通畅。 经络闭阻可造成局部气滞血瘀,从而引起肿胀、疼痛,正所谓:“不通则痛”。另外,还可造成气血运行不畅,使经脉所达部位和脏腑,失去营养出现肢体的麻木、痿软、拘挛或脏腑功能活动失去平衡。,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二、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

3、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就是消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通过针刺补泻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三、调和阴阳 针灸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针灸治病是通过调和阴阳来达到目的的。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的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二)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是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即病性、病位、病因等来确定的治疗大法,常用的治疗原则分述如下: 一、补虚与泻实 补虚与泻实,即扶正祛邪,是指导针灸治疗的根本原则;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病邪。,针灸的治疗

4、作用和治疗原则,二、清热与温寒 清热与温寒是指热性病用“清”法,寒性病用“温”法,这是针对疾病寒、热的性质提出的治疗原则。,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如外感风热之邪所致的风热表证,针刺时常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以清热解表;伴有咽喉肿痛时,可加用少商、商阳穴三棱针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若温热之邪人里逆传心包,引起神识昏迷,不省人事时,可点刺人中、十宣穴出血少许,有清热开窍醒神的作用。,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寒性病的表现多为收引性的,在治疗寒性病时,要温经散寒,以温为主。针灸治疗寒性病,多采用深刺久留针或加艾灸。 如风寒湿邪为患引起的痹症,可选用在局部和邻近

5、部位的穴位,深刺久留针;伴有关节肿胀、痛甚时,可加用艾灸或温针灸,有助阳散寒,温通经络的作用。,2 针灸处方,针灸处方是针对病情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方法,加以配伍组合而成。,2.1选穴原则,一、近部选穴 是指在病变局部或距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 如眼鼻病取睛明、迎香,胃痛取中脘;近部取穴。,选穴原则,二、远部选穴 是指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具体体现。 如腰痛取委中,环跳;胃痛取足三里或取太冲。,选穴原则,三、辨证对症选穴 辨证选穴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

6、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如发烧取大椎、曲池、合谷;便秘取支沟、天枢;痰邪所致的病证取丰隆等。,选穴原则,对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运用。 如哮喘选定喘穴,腰痛选腰痛点。,2.2常用配穴法,1.本经配穴法 即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 如肺病咳嗽,既可取局部腧穴肺募中府,也可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常用配穴法,2.表里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 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穴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常用配

7、穴法,3.前后配穴法 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前,指胸腹为阴;后,指脊背为阳。本法是以前后部位所在的腧穴配伍成处方的方法。灵枢官针所指“偶刺法”以及“募俞配穴法”等,均属于本法的范畴。凡脏腑病均可采用此法,如胃脘痛,前取中脘、建里,后配脾俞、脊中等,或用募穴“中脘”和背俞“胃俞”,即属本法。,常用配穴法,4.上下取穴法 本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如胃病取内关穴配足三里穴,牙痛取合谷穴配内庭穴,腰疼取腰阳关穴配委中穴。,常用配穴法,5.左右配穴法 本法是根据外邪所犯经络的不同部位,它既可左右双穴同取,也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

8、如心病取双侧心俞穴、内关穴,胃痛取双侧胃俞穴、足三里穴等,各论 中风,中风 病证特征:突然出现突然出现口眼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甚则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为特征。 现代医学范围:凡是出血性脑血管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出现中风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治疗。,中风针灸治疗,针灸介入中风病的时间 脑出血患者针灸早期介入治疗时,一定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就病人病情稳定好转而言,针灸早期介入,一般在生命体征平稳最少在3天后为妥。 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而致的中风病人应及时尽早进行针灸治疗,在发病的第一周内进行针灸治疗较好。,中风针灸治疗,针刺治疗肢体功能障碍:以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也可以阳经为主,辅以

9、阴经腧穴。在体针治疗的同时予“醒脑开窍”法。在手法针刺的基础上用电针治疗,硬瘫电针用连续波,软瘫用疏密波。 上肢瘫用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下肢瘫用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穴。,中风针灸治疗,面瘫:取面部的阳白、下关、太阳、迎香、地仓、合谷、风池及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的下部。 吞咽困难:取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的下部及廉泉穴。 。,中风针灸治疗,二便失禁:水沟穴强刺激,取百会、内关、三阴交“醒脑开窍”,局部针灸中极、关元、气海穴。 此外,手足肿胀、麻木者可取八邪、八风,痰盛者可取丰隆。,中风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中风病在早期介入时,一定要密切观察血压的

10、变化。对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针刺之补泻要结合病人的体质因人而异。,面瘫的针灸治疗,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 歪斜”。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 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面瘫的针灸治疗,【临床表现及分型】 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

11、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面瘫的针灸治疗,1风寒证 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 2风热证 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兼见舌红、苔薄黄。 3气血不足 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面瘫的针灸治疗,【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阳白 四 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翳风 合谷 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面口合谷收), 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面瘫的针灸治疗,

12、加减: 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 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泻热; 抬眉困难加攒竹; 鼻唇沟变浅加迎香; 人中沟歪斜加水沟; 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面瘫的针灸治疗,操作: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面瘫的针灸治疗,李某,男,54岁。左侧口眼斜5天。患者因沐浴后汗出较多,室外乘凉,入睡前自觉左耳有不适感。次日晨起左耳后跳痛,左口角麻木漱口流涎,至中午左侧闭目露睛,左侧额纹及鼻唇沟消失,鼓腮漏气;诊为“面瘫”。 取风池、翳风、阳白、头维、攒竹、丝竹空、四

13、白、颧髎、下关、地仓透颊车、健侧合谷。治疗10次后,病情明显好转。32 次后痊愈。,面瘫的针灸治疗,1针灸治疗面瘫具有良好疗效,是目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2面部应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人,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腰痛及其针灸治疗,腰痛又称“腰脊痛“,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本证常见于西医的腰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腰椎病变及部分内脏病变等。,腰痛及其针灸治疗,【病因病机】 病因主要与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和劳欲太过等因素有关。感受风寒,或坐卧湿地,风寒水湿之邪浸渍经络,经络之气阻滞;或长期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或腰部闪挫撞击伤未全恢

14、复,经筋、络脉受损,瘀血阻络; 上述因素可导致腰部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腰痛及其针灸治疗,腰部从经脉循行上看,主要归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和肾经(贯脊属肾)所主,故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是腰痛的主要病机。 主症 腰部疼痛。 疼痛在腰脊中部,为督脉病证;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经证;腰眼(肾区)隐隐作痛,起病缓慢,或酸多痛少,乏力易倦,为足少阴经证,即肾虚腰痛。,腰痛及其针灸治疗,兼见腰部受寒史,值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者,为寒湿腰痛;腰部有劳伤或陈伤史,劳累、晨起、久坐加重,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痛处固定不移者,为瘀血

15、腰痛。,腰痛及其针灸治疗,【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活血通经。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腰眼 阿是穴 大肠俞 委中 配穴 寒湿腰痛者,加腰阳关;瘀血腰痛者,加膈俞;肾虚腰痛者,加肾俞、命门。,腰痛及其针灸治疗,操作 主穴均采用泻法。 寒湿证加艾灸;瘀血证加刺络拔罐;肾虚证配穴用补法,肾阳虚加灸法。 方义 腰眼、阿是穴、大肠俞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 委中为足太阳经穴,“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膀胱经脉之气血。,腰痛及其针灸治疗,1针灸治疗腰痛具有很好的疗效,但因脊柱结核、肿瘤等引起的腰痛,不属针灸治疗范围。 2平时常用两手掌根部揉擦腰部,早晚一次,可减轻腰

16、痛和防止腰痛。 3对于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可配合推拿、牵引等方法。,颈椎病的针灸治疗,颈椎病又称为颈椎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进展缓慢的退行性多发性骨疾患,多见于中老年人,现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男性多于女性。 颈椎病通常以病理变化为基础、根据症状特征的特点进行分型,包括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等五型。,颈椎病的针灸治疗,临床主要表现为:轻者头、颈、臂、手、手胸背疼痛麻木;重者可出现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伴头晕、眼花、耳鸣、视物不清、发作性猝倒、声音嘶哑、咽部异物感及叹息样呼吸等。,颈椎病的针灸治疗,检查可见患者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颈椎病的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治疗目标与治疗原则: 颈椎病针灸治疗的目标是消除症状体征,尽量恢复正常生理功能和工作能力,而不可能消除颈椎间盘退变与颈椎骨质增生,应使病人明白骨质增生是人体对椎节失稳的一种适应性反应,避免病人抱着不切实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