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教案4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839653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教案4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教案4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教案4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教案4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教案4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教案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教案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一、教材分析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是教材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内容的组成部分。本课介绍了在20年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迅速发展。重点叙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以及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组成和发展。 教材这些内容相关的知识要点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但是就初中学生现有的阅历及理解力会对“两弹一星”精神和“科技强军”的重要性理解不足,所以,本教案的设计有意淡化基础知识的教学,深化对“两弹一星”精神和“科技强军”的重要性的挖掘,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引导学生“学什么”,而且引导学生“怎样学”,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一是引导学生善

2、于阅读历史课文,抓住知识要点,提高基本的历史阅读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如何分析时事资料,提高学生基本的历史分析能力。新中国在国防方面的成功探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明证,也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决抵御外辱的世界宣言,这些内容的学习是激起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很好素材。所以在本课学习中,我把情感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马上要迎接结业考试,历史也是高中文科的必修课,应该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和进行必要的能力训练;同时,八年级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训练,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相对课程标准有所拔

3、高,同时又建立在学情基础之上,完全能被学生接受,这有利于他们今后进入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三、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乐于合作,学会用历史的视角分析、处理问题。据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能说出“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和意义;了解人民海军和空军建立的基本史实;知道“三位一体”的核导弹部队的组成部分。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抢答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

4、材料,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历史与现实问题;通过“合作制表,归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精神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勇攀高峰的壮举;通过学习人民导弹部队的建成与发展,认识到科技强军的重要性。2、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重点是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知道人民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而在条件艰苦,物质匮乏,毫无外援的情况下,中国的一些科学家为什么会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义无返顾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为国家研制“两弹一星”,这对生活在商品经济时代的学生来说

5、难于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教学方法现代教学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初三学生已经不好表现自己,有鉴与此,我采用知识竞赛这种能强烈激起学生参与热情的方式教学和激励教育等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通过分组竞赛、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索式学习等形式,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养成探索、求知的习惯。在教学手段方面,主要运用多媒体来辅助历史教学,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既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加大了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获取量,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四、教学过程A、材料导入:先给出关于美国

6、用核武器威胁中国的材料,通过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强国的核垄断、核威胁、核讹诈,新中国应该怎么做?学生的想法肯定会和毛主席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既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也激发了他们想知道新中国核武器研制情况的求知欲,顺其自然导入新课。B、教学目标展示: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学生的自主学习会更加有的放矢,以提高学习效率。C、新课讲授第一关:自主学习,抢答问题由于课前已经安排学生预习,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有一定的把握,这时再安排5分钟时间的阅读记忆,就可以了。关于阅读历史课文的方法从开课时就已经在不断渗透,此时再明确一遍,使学生上升到理论层次认识,所以在闯关之前首先进行阅读方法指导。本关设置的1

7、1道抢答题都是围绕基础知识目标进行的,简单直接,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记忆。抢答过程中可以翻书的规定降低了抢答记忆的难度,也消除了学生抢的上答不上的顾虑,更加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附抢答题如下:1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_地区的核试验基地爆炸成功.2 1967年6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_.3 中国是第_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前三个国家先后是_,_,_.4 1966年10月,我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实现了_和_的结合.5 1970年4月,_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送入太空 轨道,他标志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 6 “ 两弹一星”是指 _7

8、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立于_年_月.8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建立于_年_月.9 1966年7月1日,中国开始组建_导弹部队.10 中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的组成是:_、_、_.材料: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国 名美 国苏 联英 国中 国时 间7年零4个月4年4年零7个月2年零8个月 问题:我国为什么要下决心研制核武器?并结合表格谈谈自己地感想。第二组必答题(目的是情感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 材料1:如今,我国“长征”运载火箭拥有多种型号,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火箭较多的国家之一。 材料2:1975年11月,中国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在预定时间

9、返回地面。2003年10月,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问题:你知道我国至今已经掌握了哪些卫星空间技术?取得了哪些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第三组必答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两弹一星”精神) 材料: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无核时代。在当时,苏联毁约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我国人民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爆炸了这颗原子弹。在为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事业的奋斗中,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即“两弹一星”精神,这就是()。你能谈一谈从他们身上你获得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你有什么启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

10、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第四组必答题(可任选一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科技强军的重要性)(1)原子弹、导弹核武器、氢弹的研制成功,人民导弹部队的建成和发展有何意义?(2)现在许多国家都想拥有核武器、为什么?(3)围绕核武器,国际纷争不断,你知道那些?材料解析题学生已有过很多接触,但是完成情况不是很好,没有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是重要的原因,所以在进行闯关之前,我安排了解题方法指导。也为以后他们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一关我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每一道题都给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讨论,让他们充分体会集思广益、在思维的交锋中学习的收获与乐趣。第三关:合作制表,梳理知识制作历史

11、学习卡,在平时教学中已经多次训练,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时间不会用太久。本次要求是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知识按领域归纳制表是对本节所学内容的梳理、再现、巩固、提高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采用分组合作制表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研制成果用实物展台展出,让全班分享各组的劳动成果。附“制表题”如下:题目:制作历史学习卡,把本节课所学内容按核领域、空间技术领域、军队建设三个方面归纳制表。教学反思本节课跟以往的教学相比有一定的创新性,有许多成功之处,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做的比较突出的地方有:1、本节课成功的引进了竞争机制,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他们积极的自学教材

12、,努力的探究问题,热情的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民主、热烈。调动学生自主、自觉学习是本课的最大成功之处,把以往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改变了以往教师引的过多,导的过多的问题。2、整堂课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都在积极的运做,所以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3、整节课设置的三关题目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的,而且有不同的梯度,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在这里每一名同学都有要做、要学、要记的内容,每一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4、教学难点的突破比较巧妙,基础题做了铺垫、课外知识的引进帮助了理解、材料解析的运用提供了思路,三者结合,无形之中就化解、突破了教学难点。但是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在纪律稍差的班级,效果没有预期的好。纪律比较难驾驭。2、各班级学生的情况不一样,而本课的容量大,教学时间上不好把握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