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9831002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7.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资料(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3目 录一、现状与挑战1(一)发展现状。1(二)存在问题。21. 协调发展失衡22. 环境污染形势严峻43. 环境管理能力薄弱7(三)未来压力。71. 环境压力加大72. 资源瓶颈凸现73. 产业转移加快8二、总体目标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9(三)基准年。9(四)规划目标。9三、战略任务10(一)三区控制,优化产业布局。111. 严格控制区112.有限开发区123. 集约利用区13(二)一线引导,贯彻循环经济。131. 推进工业生态化转型132. 加强农业生态化建设183.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194. 培育绿色生态文明20(三)五域推进,

2、改善生态环境质量211. 系统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212.综合整治水环境263.强化大气污染防治284. 加强固体废物处理305.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32四、保障体系32(一)政策保障:强化环境管理。321.加强环境法制建设322.完善综合决策机制333.完善环境管理机制334.创新环境经济政策345.创新环境监管制度356.提升环境管理效能36(二)科技保障:构建科技支撑体系。371.建立省级环保科技创新基地372.开展重大环境科技攻关373.大力发展环保产业38(三)工程保障:落实六大重点工程。381.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392.区域污水处理及河道整治工程393.电厂脱硫工程394.固体废

3、物处理处置工程405.放射性尾矿及放射性废物(源)处理工程406.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工程40附表1 广东省环境保护目标41附表2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42附表3 陆域及近岸海域严格控制区面积44附表4 “四横八纵”交通生态廊道体系建设方案45附表5 二级生态控制体系建设方案46附表6 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方案47附表7 各地主要饮用水库50附表8 生态建设工程规划52附表9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重点项目53附表10 区域河道整治工程重点项目56附表11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设规划58附表12 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处理中心建设规划58附表13 放射性尾矿处置场与放射性废物(源)库建设规划59附图1

4、行政区划及区位60附图2 生态功能区划图61附图3 陆域生态分级控制图62附图4 近岸海域生态分级控制图63附图5 区域生态体系结构规划图64一、现状与挑战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和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并在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省陆地总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7%;全省海洋面积约为41.93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度3368.1公里,占全国岸线的1/5,近岸海域包括河口、港湾和近海浅海水域,面积为7020.5平方公里(附图1)。全省共有21个地级以上市,分成珠江三角洲地区、粤东地区、粤

5、西地区及山区四个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江门、佛山等市以及惠州市的惠城、惠阳、惠东、博罗和肇庆市的端州、鼎湖、高要、四会等县(市、区),面积为4.2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3.7%;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等市,面积为 1.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8.6%;粤西地区包括阳江、茂名和湛江等市,面积为 3.26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18.1%;山区包括梅州、河源、韶关、清远、云浮等市和惠州市的龙门、肇庆市的广宁、怀集、德庆、封开等县,面积为 8.91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49.6%。(一)发展现状。广东是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

6、速健康发展,成绩显著。1979年至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86亿元增加到11769.7亿元,年均增长13.4%。2002年,全省人均GDP为15030元,为全国人均GDP的1.9倍。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指出,广东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近年来,广东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省与各市政府签订环保责任书,先后实施政府环境保护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地方党政领导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和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强化了各级领导的环保责任;通过

7、认真实施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全面启动珠江综合整治工程和治污保洁工程,积极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省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总体保持良好。(二)存在问题。1. 协调发展失衡(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23%和31%,2002年GDP和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高达72%和87%,东西两翼、山区土地总面积和人口总数分别占全省的77%和69%,但2002年东西两翼GDP和财政收入仅分别占全省的20%和7%,山区GDP和财政收入仅分别占全省的8%和5%,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差异显著。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达34295元,东

8、西两翼和山区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24.3%和15.4%,与1990年东西两翼和山区人均GDP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29.5%和28.1相比,差距扩大。2002年广东人均GDP最高市为最低市的13.1倍,两极差距明显。(2)区域生态环境差异显著我省山区经济欠发达,开发强度不大,自然植被受破坏程度相对较小。在我省四大区域中,山区总体生态环境较好,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物种资源宝库,同时也是我省重要饮用水源的发源地和主要河流的上游地带,其生态作用和环境功能极为重要。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城镇化工业化水平高,开发强度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四大区域中珠江三角洲地

9、区的总体环境质量较差,水和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粤东、粤西沿海地区地理优势明显,大气环境容量相对较大,但由于气候影响,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保护能力相对较弱。同时,粤东地区人口密度大,水质性缺水严重,粤西地区受自然因素影响,工程性缺水显著。(3)资源消耗水平及污染物排放强度较高2002年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为504立方米,明显高于全国43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万元GDP耗水量为38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美国的4.6倍;万元GDP能耗为0.96吨标准煤,高于浙江省0.85吨标准煤的水平。2002年广东省万元GDP废水排放量为41.7吨,与江苏省的39.9吨接近,远高于浙江省的

10、33.2吨、山东省的21.9吨和上海市的35.5吨;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8.1千克,高于江苏省的7.2千克、浙江省的7.4千克和上海市的6.1千克;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为8.3千克,高于浙江省的8.0千克。可见,广东省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仍处于较高水平。2. 环境污染形势严峻(1)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水污染问题是广东省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2002年全省江河干流水质以类为主,总体良好,但部分流经城市的河段和内河涌水环境污染严重,现有水质监测断面中,17.5%的省控断面属劣类水质,生活有机污染特征明显,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水

11、污染物排放量巨大,部分河段纳污量已超出环境容量,粤东地区由于人口密度大,生活污水排放量大且处理设施配套不完善,部分河段水质恶化,造成珠江三角洲和粤东地区水质性缺水比较严重。2002年全省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3.8%,虽比往年有所提高,但依然偏低,而且随着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将面临较大威胁。广东省入海河口水质总体保持良好,韩江和九洲江入海河口水质属三类,但珠江口水质污染较为严重,属四类。近岸海域环境由于受到来自陆地污染源、海上工程及交通运输、海产养殖等的影响,海域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局部地区还出现过度利用海洋资源的现象,广东近岸海域已成为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

12、赤潮高发区,2002年308%的城市的近岸海域水质属超四类。(2)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下降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持续增加,2002年为97.55万吨,酸雨频率居高不下,为40.5%。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各城市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比值呈增长趋势,以氮氧化物污染为特征的机动车尾气型空气污染日渐突出,已出现光化学污染征兆,并形成了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现象。粤东、粤西地区和山区空气质量相对较好,部分地区污染加重。(3)固体废物污染负荷加重全省固体废物产生量快速增长,2002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2044.9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44.6万吨。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及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13、水平低,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仅2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4.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9.3%。尚未建立完善的废旧电子电器回收系统,拆解企业无序发展,产业化水平、处理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严重污染环境。(4)局部地区生态破坏突出城镇化大量挤占生态用地,城市绿地明显减少,生态功能明显减弱。全省水土流失问题虽有所改善,但局部地区依然严重,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强度大,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为142.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森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林龄、林种结构不合理,森林生态功能较差。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明显,截至2000年外来物种入侵面积达108.1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4、高达20.7亿元。红树林湿地破坏严重,2001年红树林资源调查资料显示,全省红树林面积仅10065.3公顷,历年被占用的面积达7912.2公顷。海洋及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近80%的鱼、虾、蟹、贝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出现大面积萎缩,甚至消失。珊瑚礁、海草场、滨海湿地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不同程度破坏。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目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区的底层渔业资源密度不足原始资源密度的1/9,北部湾海区的资源密度不足原始密度的1/8。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加重,农村生态环境和卫生条件普遍较差,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显露。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未引起高度重视,矿山生态地质环

15、境形势严峻。(5)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形势紧迫全省有放射源约6500枚,多年积累的废源和闲置源难以及时收贮,铀矿冶炼所产生的尾矿和废渣并没有得到彻底的处理,加上一些核设施陆续退役,遗留大量放射性废物,存在重大的放射性环境污染隐患。同时,广播电视、无线通信、电力输送、电气化铁道等伴有电磁辐射和感应的设备越来越多,电磁辐射污染纠纷急剧增多。3. 环境管理能力薄弱环境管理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距很大,粤东、粤西地区和山区的大部分地区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环境监测、监察、信息、宣教和固体废物管理等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队伍素质偏低,设备落后,环境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薄弱。核安全和辐射环境管理能力滞后。(三)未来压力。1. 环境压力加大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确定了未来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全省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人均GDP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