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社交退缩的研究综述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827964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社交退缩的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社交退缩的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社交退缩的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社交退缩的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社交退缩的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社交退缩的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社交退缩的研究综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社交退缩的研究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交退缩已成为儿童行为问题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研究者都没有注意到那些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独处和退缩行为的儿童,部分原因是研究者既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社会适应异常的产物,也没有发现它是预测以后心理发展困难的一个因素,因此退缩儿童常常被误以为“老实”而被忽视。但是近20年来,社交退缩的消极适应意义逐渐引起了家长、教师和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行为问题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1社交退缩的亚类型 早期研究者(Moskowiz,1985;Masten,1985

2、)通常将社交退缩看作一个单一维度的概念,但近20年研究发现行为退缩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结构,独处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反映了儿童的不同心理、气质和动机属性,并由此展开了对社交退缩亚类型的研究。 目前对儿童社交退缩行为亚类型的研究中,一般认为社交退缩包含三种亚类型,即安静退缩、焦虑退缩和活跃退缩,并且有研究表明这种划分方法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但现有亚类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早期。采用观察法,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儿童中、后期的研究相对较少。最早对儿童中后期退缩行为类型进行研究的是Rubin(1988),他们通过对儿童退缩行为从早期到中后期的追踪研究,发现社交退缩行为可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被称为

3、安静退缩,这种退缩行为进入儿童中后期已变成一种消极行为,与内隐性问题相联系;另一种是活跃退缩,与攻击行为和同伴拒绝相联系。Ascndorpf(1991)的一项追踪研究也发现到了儿童中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焦虑退缩与安静退缩相关越来越高,有逐渐“融合”的趋势。并且在童年中期区分这两种退缩行为很困难,因此几乎所有童年中期社交退缩的研究中不再区分安静退缩和焦虑退缩。我国学者采用班级戏剧量表中敏感-孤立维度对小学36年级退缩儿童进行研究,初步验证了该维度在划分社交退缩亚类型(安静退缩和活跃退缩)中的有效性,为以后儿童中后期社交退缩类型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2社交退缩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征 2.1社交退缩儿童

4、的社交地位 关于社会行为与儿童青少年的同伴接纳水平或是与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的关系,研究者已探讨了60余年的时间(Boivin,1997)。从80年代社交退缩领域研究兴起后,研究者发现相对于非退缩儿童,退缩儿童常常被同伴拒绝,同伴关系质量较差(stewart&Rubin,1995)。国内学者曾采用元分析方法对近20年关于儿童退缩和同伴关系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具有退缩行为的儿童与同伴接纳具有高度负相关,与同伴拒绝有低度的非负相关。 2.2社交退缩儿童的友谊特点 现有的友谊研究大多是以一般儿童和攻击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从儿童期到青春期的友谊发展特点,而关于退缩儿童友谊特点研究较少,仍处于刚起步

5、的研究阶段。具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可能被预测在主动交友和维持友谊上有些困难,由于其社交怯懦、焦虑限制了他们交友的机会,社交技能的缺乏也会抑制他们的友谊形成与维持。但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发现退缩儿童与非退缩儿童在友谊的数量和稳定性上有差异。虽然退缩儿童相对于非退缩儿童而言,他们与朋友进行语言交流较少,但是他们更看重友谊中的亲密性和帮助性。所以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尽管退缩儿童在友谊中存在一些抑制行为,但他们还是有可能获得高质量友谊的。Ladd等人(1999)研究发现退缩儿童很可能与一般儿童一样拥有亲密的友谊,但是该研究并没有发现这种类型的友谊是否可以减缓退缩儿童心理发展困难;Rubin等人(2004)通过对

6、1013岁退缩儿童研究建立了一个潜在的曲线增长模型,来探讨友谊能在多大程度保持、增加或减少焦虑退缩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把友谊作为重要社会支持源的退缩儿童随年龄变化退缩行为频率减少,说明儿童的友谊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儿童退缩水平的预测源。另外,有研究表明大部分退缩男孩没有最亲密的朋友,而女孩的友谊却是稳定的;国内学者(万晶晶,周宗奎,2005)研究结果也显示退缩男孩组的友谊质量低于女孩组,这表明退缩儿童的友谊特点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关于退缩儿童友伴的社会发展适应状况,Rubm等人最近研究发现,虽然退缩儿童可以与非退缩儿童一样拥有稳定的友谊,但退缩儿童的朋友在某些方面和退缩儿童表现出相似

7、性,相对非退缩儿童的朋友更容易退缩和受到欺负,其友谊质量也低于非退缩儿童的友伴。关于退缩儿童友伴的适应状况及其对退缩儿童社会发展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2.3退缩儿童的友谊和社会信息加工能力 进入儿童的中后期友谊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些研究(Nelson,1985;张文新,1999)表明儿童与朋友之间的互动经验要比与一般同伴之间的互动经验更能促进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可见,儿童的友谊可以影响甚至有益于儿童的社会认知过程。但是关于友谊与社会信息加工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少,以退缩儿童为被试的研究,目前只看到一项。该研究设置了两种矛盾情境,一是退缩儿童与一般同伴发生社

8、交矛盾,另一种是退缩儿童与好朋友发生社交矛盾。在这两种情境下对其社会信息加工过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退缩儿童在有好朋友在场的假设矛盾情景中,较少进行敌意归因,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提出较多的亲社会策略。可见,在人际困境和压力下,友谊可以缓和退缩儿童的归因偏见,减少不良情绪和消极策略。但是该研究并没有提出退缩行为、友谊和社会信息加工三者到底存在怎样的联系,是否存在中介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验证。 3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社交退缩这个领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实证研究尚还需要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目前该研究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社交退缩的概念还存在着争议。很多研

9、究者根据其观点和侧重点对社交退缩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虽然目前对社交退缩有了一个较一致的概念,但是概念内容涵盖很广,里面包含不同的术语,可以说是把以前不同学者对退缩行为的定义融合在一起,缺少可操作性,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第二,目前退缩领域研究的被试主要集中在儿童早期,尤其在国内,缺少对儿童中后期的研究;在对儿童早期退缩行为进行亚类型划分时,目前使用最多的就是观察法(Rubin编制的儿童游戏行为观察量表),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区分出退缩行为及其亚类型。但是进入儿童中后期,观察法的有效性就不及同伴评定的退缩行为的稳定性和预测性高,所以继续采用观察法研究儿童中后期的退缩行为就不是明智之举了。 第三,关于退

10、缩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一段历史了,研究结果也比较丰富,但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察退缩儿童与其社交地位的关系上,对退缩儿童友谊特点的考察并不多,尤其是对社交退缩亚类型的同伴关系研究,实证资料还不够丰富。 4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4.1干预性研究 随着与退缩行为相联系的心理和社会危险因素日益突出,尤其是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同伴关系,研究者已开始着手设计和发展一系列干预程序和措施来改善儿童的退缩行为。但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验证和补充现有研究成果。采用认知一行为疗法应用于退缩行为的干预研究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4.2跨文化研究 到目前为止,关于退缩儿童的社会认知和同伴关系的大部分文

11、献均来自北美和西欧,对于非西方文化中儿童的退缩行为以及同伴接纳、友谊和社会信息加工等现象的发展与意义缺乏相应的研究,对于这个领域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更少,需要进一步探讨。 4.3追踪研究 研究设计多采用横断研究,从儿童早期持续到中、后期,全面考察社交退缩的心理机制、发展规律和后期影响的追踪研究较少,缺乏全面而有力的研究结果。国内大部分追踪研究都集中在儿童早期(27岁),探讨退缩儿童社会认知特点和同伴关系的稳定性与变异性,从儿童中后期至青春期的追踪研究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4.4建立中国儿童退缩行为发展路径理论模型 在20世纪90年代Rubin(1990)等人提出要建立一个理论模型,

12、能够概括社交退缩行为和其它内隐问题发展路径。这个理论框架认为儿童的退缩行为受其气质特征、父母的社会化经历,家庭以外的关系质量以及其它的系统力量的交互作用的影响。 目前国内关于退缩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在上述各方面都有所涉及,但大多是在探讨单因素的作用。虽然有个别研究探讨了退缩儿童的几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如气质、亲子关系和教养行为),但都集中在儿童的早期,缺少对儿童中后期影响因素的探讨。对学龄退缩儿童社会认知和同伴关系两个因素的探讨只是建立该模型的一部分,未来的研究应该探讨更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退缩行为产生的影响,如生理特点、家庭教养方式和师生关系等等,以期使教育者和临床工作者对退缩儿童社会性困难的深层心理机制有更深人、全面地了解,为退缩儿童的辅导方案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和建议。各产品过程检验的检验时机应在操作者对首件加工完成后自检,并判定合格。再由车间依据计划将需进行专检的部件填写报检单报检,在报检后首先由检验人员应检查车间是否按程序文件的规定开展了自检,然后接受报检进行检验、记录及判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