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敌忾 众志成城》课件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816954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仇敌忾 众志成城》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同仇敌忾 众志成城》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同仇敌忾 众志成城》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同仇敌忾 众志成城》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同仇敌忾 众志成城》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仇敌忾 众志成城》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仇敌忾 众志成城》课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仇敌忾 众志成城,为抗战发出怒吼 一切为了胜利 华侨旗帜陈嘉庚,第21课,课程标准 知道侯德榜等近代科学艺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成就,知道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知识与能力 在课堂上通过对他们作品的欣赏,提高对他们作品思想内涵的认识。讲述科学家侯德榜刻苦钻研、振兴民族工业的故事,激发爱国主义热情。,重点 徐悲鸿、聂耳、冼星海、侯德榜等人的主要成就。,难点 体会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作品的时代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并学习聂耳、徐悲鸿等人作品中的爱国热情;学习侯德榜刻苦钻研的治学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科学强国的意识,明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一、中国民众为抗战发

2、出怒吼,音乐家:,聂耳 冼星海,美术家:,徐悲鸿,科学家:,侯德榜,二、海外华侨支援抗战,方式:组织团体、捐献物资,代表:陈嘉庚,聂耳,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新音乐的开路先锋和反法西斯的勇士。为电影风云儿女所作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民族危亡时,万众一心、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这首作品一经诞生,在祖国大地上到处传唱,奏响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时代最强音。,义勇军进行曲,作于1935年春,田汉词,聂耳曲。原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正式制订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78年

3、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改定的代国歌歌词为正式国歌;1982年在同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郭沫若称赞义勇军进行曲:,“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成为“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冼星海原籍广东番禺,1935年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回国,后辗转来到陕北抗日根据地。1

4、939年与光未然合作创作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共包括8个乐章,1 黄河船夫曲 2 黄河颂 3 黄河之水天上来 4 黄水谣 5 河边对口曲 6 黄河怨 7 保卫黄河 8 怒吼吧,黄河!,“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周恩来,徐悲鸿,江苏宜兴人。1919年留学法国,毕业于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抗战爆发后,积极捐资支持抗战,并以其作品激励人民的抗战。,徐悲鸿的作品,侯德榜,福建闽侯人。早年在美国攻读化学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的技术指导下,中国生产出“红三角”碱。1943年,首先在实验室完成连续生产纯碱和氯化氨的联合制碱工艺。此法被世

5、人称为“侯氏制碱法”。主要著作有碱的制造、制碱、制碱工学等,永利碱厂,1957年,毛泽东主席同科学家侯德榜(左一)吴有训(左二)竺可桢等亲切谈话。,1934年4月8日,侯德榜(前排右一)率领技术人员赴美国考察氮气工业前在上海合影。,20世纪60年代的南京化学工业公司,陈嘉庚,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教育事业家,出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村。他将一生中积累的资财都用在兴办学校的事业上,不但在国内创办了规模宏大的集美学村和远近闻名的厦门大学,创办和资助了近百所学校,而且在海外也创办并赞助了许多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因此,毛泽东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人们也将他视为“华侨爱国爱乡热心教育事业的楷模”。与此同时,他对中国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等也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美术家:,科学家:,海外华侨:,小结,全民族的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日民众,积极支持抗战,音乐家:,聂耳、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陈嘉庚,同仇敌忾 众志成城,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