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爱红-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809461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爱红-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郑爱红-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郑爱红-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郑爱红-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郑爱红-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爱红-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爱红-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妃甸区学校安全卫生管理教育论文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作 者: 郑爱红 郑丹丹 所在单位:曹妃甸区第八农场韩尚李小学职 称:一级教师参评类别:健康教育类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摘要】青少年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对其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得出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

2、在本校可提供的资源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正文】一、研究目的“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在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青少年作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中小学生不断产生的心理问题,要求我们要寻求更加有效的办法,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二、研究方法(一)文献资料法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我国最近的几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

3、有关数据,搜索了包括教育部网站等多家心理类和教育类网站上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数据。(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所获文献资料和调查数据进行逻辑分析与归纳,得出结果与结论。三、结果分析(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都不断提高,这使得我国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得到了保障,但是,社会的快速转型,却带来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

4、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不够完善。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家长往往以学习成绩为重,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二)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1、对中小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降低自我差异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

5、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人体生理、心理卫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引导他们客观正确评价自己,克服自卑与自负,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来促进其心理健康。同时,还要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对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提供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心理。2、加强沟通,避免由认知差异而导致心理问题 在学校老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会、认识学生的观念和行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彼此间的沟

6、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起学生的自信和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回,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不断地去进行自我完善,从根本上消除猜疑和狭隘等不良的心理。同时,要加强家长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家教方法的培训,指导家长学会聆听、欣赏、激励、宽容、尊重和信任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3、创设良好的育人情境,塑造完美人格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方面也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工作中,积极培育社会文化环境是重要的工作内容。文化影响人的思想、心理

7、和行为,良好的社会文化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有利因素。因此,学校、家庭、社区以及传媒部门应该协同合作,优化信息网络,加大音像市场监管力度,查处传播淫秽、色情、暴力游戏制品等,共同努力为中学生营造一个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各部门也要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4、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

8、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5、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

9、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6、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

10、的教育性。“咨询心理学始终要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模式。咨询对象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适当的应变能力。”由此可见,心理咨询者被认为是正常的人而不是病人。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里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倒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7、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有一个特点是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时的需要,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实

11、行连贯性的跟踪教育。学生每一阶段的心理状况作为档案保存下来,方便我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还可以作为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效果的可靠指标。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尽可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有利于系统、连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四、结论与建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

12、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在本校可提供的资源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攀比,制定一些过高或根本就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因校制宜。 【参考文献】1、宋守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4). 2、徐学俊.伍姿等.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导刊,2007,(3).3、刘益民等.心理学M. 专著,科学出版社,2000.各产品过程检验的检验时机应在操作者对首件加工完成后自检,并判定合格。再由车间依据计划将需进行专检的部件填写报检单报检,在报检后首先由检验人员应检查车间是否按程序文件的规定开展了自检,然后接受报检进行检验、记录及判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