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眼看保险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809369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眼看保险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郑眼看保险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郑眼看保险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郑眼看保险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郑眼看保险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眼看保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眼看保险(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利用保险规划人生(下) 刊发于2010-09-07第一财经日报 作为一位在保险行业工作了十多年的保险公司高管,我几乎亲身经历了十多年来中国寿险业快速发展的每一步,但是,时至今日,仍有一个遗憾的现象常常让我陷入深思:很多想买保险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买什么样的保险产品,甚至连少数已经购买了保险产品的人,也不太清楚自己买的险种是否能真正解决人生和家庭的风险问题。 我认为,好的保险方案应当分为两部分:基本保险需求和附加保险需求,其中对基本保险需求的确定和规划,是最为重要的。此外,不同职业和社会阶层人员对保险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而设计保险方案的前提条件,则是一样的,即人们应该根据自身和家庭的资产负债

2、情况、现金流情况和未来可能面对的风险情况,来综合权衡和考量,最后选择最适合自己和家庭的保险方案。对工薪阶层来说,我认为首先需要确定基本保险需求。现代社会的人都会利用银行贷款来买房买车,所以,规划自身保障,最重要的是根据家庭的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来确定保额,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家庭生活品质的稳定和抗风险能力。对于企业家等特别富有的阶层而言,情况又有所不同,尤其是企业家,首先应该把“家庭私人生活所必需的现金流”与“企业的现金流”严格区分,先设一个“防火墙”,然后再做规划安排。在具体规划的时候,由于生活品质、家庭责任等方面的压力要高于普通工薪阶层,所以他们需要的保障额度也更高。另外,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3、,就是我身边的很多行业高管、专业精算人员为自己和家庭购买的保险,都是一些老百姓普遍不愿意选择的险种。很多老百姓觉得“不好”、“不划算”的保险,在业内专家来说其实恰恰相反,是“很好”、“很划算”的,因为这些往往是最“纯正”意义上的保险产品。我认识一位高管,他最重要的一款保险是纯保障型的,年缴5万元,缴费20年,如不发生保险事故,就没有一分钱返还。一般人会想,这100万交出去,一点收益也没有,肯定不划算!但为什么他却认为是“最划算”的呢?因为看是否“划算”,不能从普通的投资收益角度看,应当从保险的专业角度看。根据上面讲的保额设计理念,这位高管的家庭有房贷400万左右,配偶、子女、父母等家庭成员在相

4、当长时间若要维持生活品质,差不多也是400万,二者相加,基本保额就是800万。如此高额的保障额度,如果购买返还型保险,保费将非常昂贵,他于是选择以最小的代价,即每年缴纳最少的保费来获取这800万的保障。如果支出100万能保障20年、每年800万的风险,那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得到了最高的保障,是非常值得的。最后,我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专栏,让大家能够认识到保险的“本来面目”,认识到保险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这个工具,为自己规划更好的人生。 利用保险规划人生(上) 刊发于2010-08-31第一财经日报 前几期专栏中,我们已经澄清了一些对保险的偏见,也解决了“到底要不要买保险”的问题,既然

5、保险对我们的生活那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保险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呢”? 保险作为一种商品,虽然不同的险种有不同的功用,但其最根本的作用是一样的:保护资产、规划未来。我们通常定义的“资产”有两种:一种是房子、车子、存款、股票等现在实际拥有的资产;另一种是生命资产,也就是人的赚钱能力,生命资产的计算公式为:生命资产/你想要工作的年限!你的平均年收入。生命资产是还没有变现的资产,但它却会与日俱增,它是我们规划未来的基础,是比实物资产更重要的资产。然而现实却是,我们虽然知道生命资产很重要,但对它的保障却往往被很多人所忽略。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的资产会受到伤害呢?受伤、生病都会让我们无法工作,而

6、且会消耗大量的金钱,不仅使我们的实物资产受到伤害,生命资产也会受到伤害。而预防疾病和受伤这两种情况对资产造成重大损失的最有效的工具就是保险。一个人在出生、开始工作、成家立业、抚养子女、退休养老等不同人生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风险,不同的保险险种为我们分担着不同的人生风险,要选对保险,就必须要认识不同险种的功能。 所以,每个家庭都可以为自己建立四大保险账户:意外险账户、医疗险账户、养老险账户和理财险账户,它们是功能不同而缺一不可的,在家庭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按顺序一个一个账户地建立,如果能力充足,则可以考虑一下子全部建立。此外,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还要在建立这四个账户的同时,为孩子购买足额的保险

7、,针对意外、疾病、教育年金等不同的种类和功能,专门挑选市面上适合孩子的险种,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提供足够的保险保障。保险是一种科学的“慈善制度” 刊发于2010-08-17第一财经日报 第一次听我提出“保险是一种科学的慈善制度”这个观点时,很多人会觉得很新鲜:商业化的保险与慈善事业有何内在关联?但当我们从保险的理论基础和保险公司运营管理的角度来解析这个命题时,人们就会发现保险,尤其是人寿保险真的是一种科学的慈善制度。从基本原理来看,保险是这样运作的:同一个险种有多人购买,但事实上这些人不可能同时发生保险事故,根据科学评测和经验预估,发生保险事故的人数一般会在某个固定的比例内。每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可

8、能都是不多的,但因为投保人数众多,将不发生保险事故的人所缴的保险费集中起来,赔付给发生保险事故的人,金额往往就比较可观了。从以上基本原理,我们看到,保险具有聚集众人的力量来帮助他人的功能,也正是很好地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慈善精神”。接下来,如果你进一步了解人寿保险公司的运营原理和管理机制,你会发现,从“慈善”的角度讲,寿险公司与慈善机构具有两个很大的相似点,而且寿险体现出来的“慈善”特质还富有科学性特征:慈善机构首先要有能力募集到足够的资金,并要有能力保证资金的安全、透明和保值增值,然后在必需的时候,捐助这些善款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慈善精神。充足的资金来源和科学的资金管理,

9、是慈善机构能够“行善”的基本前提。根据上述寿险基本原理,我们可以发现保险同样具有这种募集并科学运作资金、补偿和救助急需得到帮助的人这一基本慈善特性。寿险公司科学的组织架构、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的决策流程、完备的监管体系,无一不保证了它在资金聚拢、保管、投资和分配等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透明性,而赔付机制的建立,则很好地体现了“聚众人之力,帮弱势群体”的慈善精神。慈善机构需要具备的第二个特点,则是要准确地将资金给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和真正值得帮助的人手中。我们经常会从新闻中看到,某个慈善机构已经筹集了多少亿的善款,他们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求助需求,如何甄别求助者的身份,如何确认捐助的具体额度,有些慈善机

10、构可能很难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决策。但寿险公司的管理制度却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保险公司支付的理赔金和满期给付金,都是由保险合同严格规定的,是否给付,给付多少,也是通过保险学原理和保险合同来决定的,同时,保险公司的取证、查勘等调查工作,都保证了每个赔案是真实的,理赔金的支付也是合理的。这整套的管理制度可以确保把钱合理有效地给到适合的人、需要的人,这也进一步体现了保险的“慈善”属性和科学性。有人会说:我交了保费,最后没有发生事故,没有理赔,这是很不合算的。但从慈善的角度看,如果你买的是保障型的保险,虽然交了保费没有理赔,但是这些钱一定会通过保险制度,给到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所以我说,每个人购买

11、保险其实都在做慈善,而这个“慈善”甚至比普通的慈善功能更多。所以,我真诚地希望,每个人在做出购买保险的决策时,都能够充分地考虑到保险在“慈善”层面上的深刻意义。保险是种科学的制度安排不是空话 刊发于2010-06-08第一财经日报 “保险是一种科学的制度安排”作为学术性的定义,它不是一句空话。在这里,我们不谈学术问题,但我觉得有必要把这句话阐释清楚。 保险制度是建立在大数法则基础上来应对人类所面临的人生风险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能够解决人类内心对于生老病死的焦虑,为人们带去祥和与安宁。那么,怎样理解制度安排和非制度安排的差别呢?我们首先需要达到这样一个共识:即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在整体上面临着生老

12、病死残等各种风险。我经常问周围三四十岁或年龄更大的朋友,请他们回忆一下所认识的同事、朋友、亲戚当中,有没有得过重大疾病(癌症)或者碰到重大伤害(车祸)的?可以说90%以上甚至100%的回答是肯定的,这说明人类的风险是必然的。问题是人类如何用一种最科学的制度来解决必然要面对的人生风险呢?这是一个命题。而答案就是:保险制度是“唯一”的“科学”解决办法除了保险制度以外,我们找不到第二种办法能够更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设想一下,我们身边是否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人患了重大疾病,要花50万元医疗费,于是单位会组织大家募捐。募捐这种做法不是一项制度,同时它也会带来很多副作用,而如果用一种制度来预先安排这种

13、风险,那么,在这个制度内,这些问题会自然而然得到解决,情况就会很不同。从业十几年来,我始终抱着一个观点,就是“如果没有保险制度,会让没有遭遇人生风险的人也面临财产损失”。可能很多人理解不了,让我来详细解释:假设你有100万元现金,你此时是平平安安的,没碰到什么问题,但是你也可能有财产损失!为什么呢? 想象如果你的亲人和朋友里面,有一个人患了重病或者发生意外,需要100万元现金,周围的人知道你手头有这些钱,只要你拿出钱来就可以解决问题,那么,虽然这100万元是你多年的积蓄,但我相信很多人出于善良和道义,最后会选择拿出钱来,至少会拿出一部分。 现在,同样的情况,假设你这位亲人或朋友为自己购买了足额

14、的保险,那么他就能够用保险赔款来解决问题,而你的财产也不会面临损失。此外,对于发生重病或者意外的人来说,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和从亲人朋友处接受馈赠,其心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制度所决定的,是必然的;而后者可能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内疚,面对难以偿还的人情债。所以说,“如果没有保险制度,会让没有遭遇人生风险的人也面临财产损失”,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的观点是,除了自己要买保险,还要让身边所有的人都买保险。要真正全方位理解保险这一制度安排,需要我们每个人仔细思考,这里不展开说了。请大家相信:保险已经在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存在了几百年,依然蓬勃发展,肯定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不同的“马”拉动了

15、不同的“车”刊发于2010-06-01第一财经日报 保险、银行、证券是金融业的“三驾马车”,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认识,大家都知道。但目前来看,这“三驾马车”在社会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却是不平衡的,相对于银行和证券来说,大家对保险的误解比较深。我觉得这些误解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三大行业的起步时间不同,保险业起步最晚。为什么大家最接受、最信任银行?因为虽然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市场经济时代银行业的经营方式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银行业毕竟是从计划经济时代就存在,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的;证券业是上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而我国保险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完全停顿,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保险业从1992年才起步。所以说,三大金融行业里起步最晚的是保险。与世界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我国银行业和证券业尚且还有差距,更别说保险业了。我国GDP总量已经跻身全球三大经济体之一,但是保险业却排在几十名后:根据瑞士再保险发布的sigma研究报告,2008年中国的保险密度(人均保费)为105.4美元,保险深度(保费占GDP比例)为3.3%,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633.9美元和7.1%,差距非常明显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此得出结论,国内保险业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说,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第二,保险产品的内涵及使用价值与银行产品、证券产品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