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讲堂:谈孝道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803318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讲堂:谈孝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道德讲堂:谈孝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道德讲堂:谈孝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道德讲堂:谈孝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道德讲堂:谈孝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德讲堂:谈孝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讲堂:谈孝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学们,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她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围绕孝,我讲三个问题。一、孝是人类万古长存的美德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于儿女,出于本能,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为了儿女,他们甘受千辛万苦,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诗经上说,父母生我,养我,出入抱我,一切照顾我,长大些又教育我,父母的恩德无以言表。山东曲阜孔庙有一篇劝孝良言,把父母对儿女的爱描写得十分生动感人,我节选几段,读给大家听:“十月怀胎娘遭难,坐不稳来睡不安。儿在娘腹未分娩,肚内疼痛实可怜。一时临盆将儿产,娘命如到鬼门关。儿落地时娘落胆

2、,好似钢刀刺心肝。把屎把尿勤洗换,脚不停来手不闲。每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倘若疾病请医看,情愿替儿把病担。三年哺乳苦受遍,又愁疾病痘麻关。七岁八岁送学馆,教儿发愤读圣贤。衣帽鞋袜父母办,冬穿棉衣夏穿单。倘若逃学不发愤,先生打儿娘心酸。十七八岁订亲眷,四处挑选结姻缘。养儿养女一样看,女儿出嫁要庄奁。为儿为女把帐欠,力出尽来汗流干。倘若出门娘挂念,梦魂都在儿身边。千辛万苦都受遍,你看养儿难不难。” 有一个故事,叫母亲是钟。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读小学时,家里没钟,为了能按时到校,他每天要到邻近的烟酒店门口,望一眼货架上的钟表。一次,他又去看钟,掌柜的没好气地说:想看钟,买一个回家好好看!他噙着

3、泪水跑回家。母亲边替他擦眼泪边说:孩子,咱人穷志不短,以后别去他家看钟了,妈给你报时。上了中学后,时间就更紧了。每天天不亮就要步行到位于市区的中学上早自习课。为了不让孩子迟到,母亲总是不敢睡踏实,她要不时地跑到屋外,望望启明星移到了什么位置,听听远处的雄鸡已啼了几遍,再确定是否该喊孩子起床。望星空,听鸡鸣,这是一种原始的计时方法,母亲往往判断得八九不离十,使他从未迟到过。但是母亲也有失误的时候。一天夜里,天上阴云密布,没有星星,也没有听到鸡鸣,母亲沉不住气了,对孩子说:天不早了,快起来吧!孩子匆忙穿上衣服,洗一把脸,背上书包,一路小跑向学校奔去。到了校门口,只见大门紧闭着,传达室传出了当、当两

4、下钟声,原来才凌晨两点。他犹豫了:回家吧,来回折腾,不回吧,还能在校门口站到天亮?阵阵寒风吹得他直打哆嗦。干脆,跑步吧。这个衣衫单薄的穷人家的孩子,在马路上来回不停地跑,直到天亮学校开门。放学回家后,母亲听完他的叙述,流下了眼泪。第二天放学回家,他一眼就看到桌子上摆着一只崭新的小闹钟。他的母亲,脸色苍白,躺在床上。爱说话的小妹妹道出了实情:妈妈卖了血,买了这个钟。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两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婴儿的故事,催人泪下。在意大利庞贝古城,我看到,被火山灰覆盖的房屋被发掘以后,母亲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婴儿的姿势都是一样的。在日本札幌,一个四岁男孩从八层楼上掉下,他的妈妈正在楼下晒衣

5、服,她以惊人的速度跑过去接住,速度达到每秒9.65米,连当时的专业运动员也达不到。湖北有个暴走妈妈陈玉蓉,为了捐肝救子,每天暴走10公里,只吃3两白米饭,坚持7个月,走破了4双球鞋,体重减去8公斤,消去脂肪肝,捐肝成功,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志们,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母亲的伟大在于母爱,母爱的伟大在于无私,在于对儿女的无私奉献。正是因为父母对儿女这般牵肠挂肚、舍生忘死的爱,所以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亲爱的情感,长大懂事以后,就想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孝字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和下面一个子字组成。后来在书写的过程中,把老字的下半

6、部省略了,就成了现在的孝字。说文解字上说,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先有老子,后有儿子;老子在上,儿子在下,这就是孝字。孝是会意字,它的构成可以理解为:孩子小时,父母在上面呵护着,怕风吹着、日晒着、雨淋着;孩子长大了,父母也衰老了,孩子在下面又背着父母。总之,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人间亲情。把人们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提升到理论即孝道的高度,是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孔子和孟子的功劳。孔子论孝,重点是三条: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养就是让父母吃饱穿暖。敬就是在人格上要尊敬父母。如果光养不敬,孔子说,和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由此可以看出:孝,也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最重要的,他又

7、提出谏诤。在孝经第十五章中,孔子明确地提出,只要有不义的事,就应该谏诤。唯父之命是从,并不是真正的孝。他不赞成愚忠、愚孝。孟子则在孔子提出的养、敬和谏诤的基础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这是了不起的发展。孔孟的这些关于孝的精辟论述,成为高悬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他们发掘、总结人性的真善美,并以之教化民众的伟大功勋,使他们成为人间圣贤。综上所述,孝是人世间一种高尚的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质是爱,有爱就有孝。它的表达方式是感恩,是亲情回报。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

8、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宝。至于汉代以后把孝捧到天上,后来甚至荒谬地提出愚忠愚孝的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文化大革命中又把孝踩入地下,大批孔孟之道、孝子贤孙,都是对孝的本意的歪曲,都不过是强加在纯真的孝之上的历史尘埃,丝毫也不能掩盖这颗明珠的光芒。因此我认为,孝的本意是好的,纯净的,是人类万古长存的美德。我们应当正本清源,还孝以本来面目,理直气壮地加以提倡。有一种观点认为,孝是农业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变迁,孝应当日渐削弱,甚至说孝的淡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不赞成这种观点。我认为,孝在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业社会,的确起到过协调家庭关系、组织农业生产的作用;但是,到了工业社会、

9、信息社会,生产方式改变了,不需要老年人来组织领导生产了,难道就不需要孝了吗?唯物史观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孝这种儿女对父母和长者的爱,是由父母爱子的天性和养育之恩决定的,而不是其他。所以,只要地球上还有人类,只要人类还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孝就不会消亡。今后,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和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只能是更有条件把孝做得好上加好,而没有任何理由来削弱它。诚然,随着时代的前进,尽孝的形式也要与时俱进。过去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在是好儿女志在四方,但要常回家看看;在老年人基本生活未得保障时重点是养,而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精神慰藉就成了重点;就是将来养老制度更加完善了,老年人不再需要年轻人直

10、接供养,但老年人对亲情慰藉和天伦之乐的需求,是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孝的形式可以改变,孝的本质不可能也不应该改变。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都要拿来,为我所用;对于我们的老祖宗所创造的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我们就更应当倍加珍惜、发扬光大了。在这一点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给我们作出了榜样。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元旦在天津看望老年人时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的晚年。温家宝总理逢年过节都要看望老科学家、老教授。他在澳大利亚访问时,让65岁以上的老年人坐着听他讲话,让随行的部长们站着,在海外传为佳话。

11、2007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出了一个专版,题目是弘扬孝道,共建和谐。这是从1949年建国58年以来,我们的党报第一次把孝道提到全国人民面前。2008年,国家决定清明节放假三天,让人民群众祭奠祖宗、追念先烈、感恩和怀念逝去的父母,受到人民群众由衷的欢迎。这一举措,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孝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中华孝道的传承孝文化起源於何时呢?起源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子所从事的畜牧业和农业在生活中逐渐起决定作用,男子地位上升,父系社会代替了母系社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随着对偶婚的出现,给家庭增加了一个新的因素,除了生身的母亲之外

12、,它又确立了确实的父亲。以后,对偶婚进一步发展为一夫一妻制。这是人类真正脱离野蛮状态,走向文明时代的关键性一步。周礼上说:有夫有妻,然后为家。这种家庭,既是生活单位,也是生产单位,共同的相依为命的生产和生活,将全家人联为一体。这样一来,亲情关系稳固了,自然也就有了辈分、身份和称谓。恩格斯对此特作说明: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只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种义务总和便构成这些氏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于是,人们在承担起各自在家庭中的义务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知有爱又知有礼,从而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常关系。这种伦常,又逐

13、步升华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产生了孝的观念和孝的文化。虞舜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二十四孝第一个故事,讲的就是舜。他小的时候母亲死了,继母和继母生的弟弟对他不好,老想害死他。他不但不怨恨,仍然孝敬关爱他们。尧帝知道了他的孝行,非常赞赏他的品德,不但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还把帝位禅让给他。可见当时人们对孝德的重视。孝文化在夏商时期由礼入法,成为人人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到了周朝,孝文化有重大发展,确立了以孝治家和以孝治国的双重职能。大学中说:治国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孝什么时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呢?孝经的出现,是孝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标志。2500年前的东周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曾子著孝经

14、,对孝这种人类纯洁美好的情感作了系统精辟的论述,把孝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成为孝道。孝经总共18章,1903字。书中孔子对孝进行了全面、深刻、极为精彩的论述,有八个观点,至今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进而把孝的内容归纳成三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就是说,孝开始于侍奉父母,进而为国君尽忠,最后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几千年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我们所提倡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胸怀远大理想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传统孝道的发展和完善。第二,人人都应尽孝,侧重有所不同。

15、孔子认为,他提倡的孝道面向的是每一个人;孝道面前人人平等,孝道面前人人有责;行孝不分尊卑贵贱,只不过不同的人行孝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孔子分别对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进行了论述。孝道既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责任,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提出不同的行孝的要求,是应当的。这是因为,地位越高,影响越大,责任越重。第三,实行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他认为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日月星辰运行于天,春夏秋冬四时循环,这是天地间不变的法则。那么,在人世间与天地规律相应的不变法则是什么呢?是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儿女感恩和善待父母的孝道。孝道就

16、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律的道德行为。第四,在家庭中和社会上都做得好才是真孝子。孔子说,作为一个孝子,在家庭日常生活起居中,要以最诚敬的心情周到地照顾父母;父母过世时,要以最哀痛的心情来料理后事;举行祭祀时,要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这些做到,才称得上是事奉双亲的孝子。与此同时,在社会上也要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就是说,一个在父母面前行孝的人,在外居官不能骄奢淫逸,在社会上不能为非作歹,在人群中不能计较争斗、惹是生非。不然的话,就会给父母带来麻烦和灾祸。这样的人,无论在家多么孝顺,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子。弟子规上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真正的孝子,应当是家里外面都做得好,让父母放心,并引以为荣。第五,广行孝道要讲究礼节。孝是人的内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