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5.3水箱变高了教学设计.3水箱变高了教学设计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803311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5.3水箱变高了教学设计.3水箱变高了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5.3水箱变高了教学设计.3水箱变高了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5.3水箱变高了教学设计.3水箱变高了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5.3水箱变高了教学设计.3水箱变高了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5.3水箱变高了教学设计.3水箱变高了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5.3水箱变高了教学设计.3水箱变高了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学生分析本节课涉及到图形问题,关键是让学生抓住形变过程中的不变量,对于基本图形的体积、面积、周长等公式,学生已在小学系统学习,如果遗忘或混淆,可做适当复习.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其关键还是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类似本节情境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抓住变化中的不变量,从而设出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等量关系.最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从解这道题中你有哪些收获和体验?最后总结出7个解方程一般步骤。三、教学目标1. 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

2、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或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3.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方程意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复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运用情境,解决问题;第三环节:探索思考,发现规律;第四环节:体验数学模型;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环节一:课前复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课前核

3、对几个常用的体积,面积公式(快速核对)活动内容:情境1:捏橡皮泥的活动(附内容:每位同学都有一块橡皮泥,让同学们捏出不同的形状,然后随机挑几个进行比较)问题1:这些橡皮泥捏成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吗? 情境2:老师家里有一个铁块,现在老师想把它锻造成一阵铁棒。问题2:请问大家哪哪些哪些发生变化,哪些不变? 有的同学说面积,有的说表面积,还有的说体积,底面周长,半径等情境3:先用一块橡皮泥捏出一个“瘦长”的圆柱体,然后再让这个“瘦长”的圆柱“变矮”,变成一个又矮又胖的圆柱,请思考下列几个问题:问题:1、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高”变“低”,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呢?2、在这个变化过程中,

4、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活动目的:让学生在愉快地玩的过程中体会等体积变化的现象中蕴涵的不变量.同时分析出不变量与变量间的等量关系.活动的实际效果: 学生能够感受到:橡皮泥前后的体积没有变,但是底面积或者半径等都有可能改变。环节二:运用情景,解决问题活动内容:将一个底面直径为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瘦长”形圆柱.假设在锻压过程中圆柱的体积保持不变,那么圆柱的高变成了多少?(在这个环节中可安排两组同桌合作完成.并把思路分析给大家.让学生试着通过填写表格寻找等量关系.)活动目的:将上述环节中体会到的形之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

5、利用前几节的解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活动的实际效果:学生解答过程布列方程很顺利,很多学生使用了下面的表格来帮助分析.锻压前锻压后底面半径5cm10cm高36cmXcm体积52 36102 X由实验操作环节知“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从而得出方程.解:设锻压后的圆柱的高为xcm,由题意的52 36102 X,解得 x=9.答: 高变成了9厘米黑板上两组学生中有一组学生将的值取3.14,带入方程,教师应在此给予指导,不要早说,现在恰到好处!(1) 此类题目中的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就可以约去,无须带具体值;(2) 很多同学用的“x”,没有用点,会有看错的情况.环节三:探索思考,发现规律活动内容:我

6、们在进行列方程解决问题时,一把需要哪些步骤?活动目的:让同学们在交流探索过程当中,总结出我们需要注意的步骤:审,找,设,列,解,验,答活动的实际效果:在同学们的讨论中得出了,我们需要的7步,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前两步。过程感悟:不要怕完不成进度,这个过程进行完成后,学生对课本设置相关内容就剩下规范解题过程了,学生的理解远比直接先讲教材的例题效果要好的多.环节四:练一练,体验数学模型1.完成导学案(训练1,2)2.活动内容:(例题)用一根长为2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1) 使得这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4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宽各为多少米?面积呢?(2) 使得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宽各

7、为多少米?它所围成的长方形与(1)相比、面积有什么变化?(3) 使得该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正方形),此时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它所围成的面积与(2)中相比又有什么变化?(4) 同样长的铁丝围成怎样的四边形面积最大呢?(简单延伸)请思考:解此例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此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验?你能试着设计表格解决这个问题吗?2、 学科渗透:(乌鸦喝水问题)一只小乌鸦找到一只装有水的圆柱形瓶子,底面半径2cm,瓶中水深8cm,如果水面上升到15cm处它才能喝到水,现在它向里面扔石子,假设一颗小石子体积为3cm3,请问它至少要投多少颗小石子才能喝到水?设计目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别的科目的区别,感受到数

8、学的趣味性。活动的实际效果:因为有了环节三的铺垫,有效地分解难点,学生掌握很好。环节五:课堂小结(本环节由学生来完成,教师补充)1. 通过对“我变高了”的了解,我们知道“锻压前体积锻压后体积”,“变形前周长等于变形后周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其中也蕴涵了许多变与不变的辩证的思想.2. 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3. 学习中要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再由实际背景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环节六:布置作业1.解释PPT中漫画的原因2.完成导学案中训练3,和拓展提升(从哪些不变的量之间思考)(设计目的:巩固学生学

9、习效果,从而发展思维。)五、教学反思1.创造性的进行铺垫拓展.本节课的开头有简单的复习公式,引入新颖自然,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对课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发现了在物体形状变化时的不变量,从而为列方程找等量关系作了铺垫.环节2中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有很大的兴趣,调动了积极性。2.学科之间的完美渗透本节课的设计中,最后阶段的乌鸦喝水两个图片很大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他们从这里就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乐趣,更深层次的把课本转化为实际再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3.注意改进的方面本节课由于构题新颖有趣,所以一开始就吸引了同学们,但是在后面的例题讲解过程中过于复杂,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较多,使得教学时间不能很好把握,导致课堂练习时间紧张,今后予以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