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结构转换层施工方案08.23-0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800461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越秀结构转换层施工方案08.23-0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越秀结构转换层施工方案08.23-0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越秀结构转换层施工方案08.23-0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越秀结构转换层施工方案08.23-0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越秀结构转换层施工方案08.23-0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越秀结构转换层施工方案08.23-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越秀结构转换层施工方案08.23-0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结构转换层施工方案1.工程概况大连越越秀广场大厦工程总建筑面积4690m2,地下三层,地上30层,局部32层,是一座全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框支剪墙结构,15层为裙房,框筒结构,6层以上为剪力墙结构.本工程结构五层顶板即为结构转换层,其中转换梁的截面为3.2m(1.5m、1.0m、0.8m)2.2m,梁的最大跨度为11.03m,标准跨度为7.8m。梁中主筋原图设计为28,砼强度等级为C45,转换层梁、板整体砼工程量为1500m3,钢筋550T。2.方案的选择与比较转换梁的最大截面尺寸为3.2m2.2m,因此如何卸荷和减少厚大体积砼温差裂缝是转换层施工的关键。方案一:一次整体浇注。对于截面尺寸3.2m

2、2.2m的转换梁,在梁范围内自重及其它施工荷载达70.6 KN/m2,根据其下各层的楼板设计承载力,支撑必须加至地下室底板,支撑体系庞大,施工费用高,且大体积混凝土内水化热易产生高温,导致内外温差大,很难控制大体积砼温变裂缝的产生。方案二:采用荷载分流,留设水平施工缝,两次浇筑砼的施工方法。即结构转换梁按浇筑高度1.0、1.2m两次施工,第一次浇筑高度为1.0m,待其强度达C30,结构足以承受第二次浇筑产生的荷载后进行第二次浇筑,浇筑厚度为1.2 m,施工时的荷载大部分由第一次浇筑所形成的承力构件承担。此方案支撑系统相对简单,且因砼厚度小,砼内温变应力易于控制,同时,随着砼浇筑量的减少,极大地

3、方便了现场工程施工。综合分析,我们采用方案二施工。3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措施为使结构转换层以下二、三、四、五层楼板尽快达到原图设计的C30砼强度,以满负荷承受转换层施工时通过支撑传下的施工荷载,确保结构安全,将二、三、四、五层梁板砼强度等级由C30提高到C50。转换层留设水平施工缝,砼分两次浇筑,第一浇筑高度1.0m,第二浇筑高度1.2m。为确保第一次浇筑砼形成的完整的承力构件以承受第二次浇筑砼时产生的施工荷载,通过计算,在外周圈转换梁11.03m及7.8m跨支座处分别布设2025、2020钢筋,以承担构件受荷时支座处产生的负弯矩。同时,为使一、二次浇筑的砼有良好的结合面,将施工缝做成齿槽状,且

4、插抗剪钢筋425/m2,长度2m.31模板工程3.1.1 1.0 m浇筑层的的荷载传递与校核对于3.2m2.2m转换梁分二次浇灌成型时,第一次浇筑高度1.0m,此时施工荷载为36.3KN/m2,初步考虑由其下四层楼板共同承载,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允许荷载分别为:五层楼板:14KN/m2四层楼板:5KN/m2三层楼板:5KN/m2二层楼板:5KN/m2=29KN/m2同时,考虑建筑面层未做,面层设计荷载可以利用,即:20KN/m20.054(层)=4KN/m2利用设计荷载分项系数1.4,则其下四层楼板允许总负荷为:4KN/m2+291.4=44.6 KN/m236.3KN/m2同时根据施工图设

5、计,对转换梁部位二、三、四、五层的梁、板进行强度、刚度验算校核,均满足负荷要求,则利用四层支撑完全可以满足上部施工荷载传递要求。3.1.2 1.2m浇筑层的的荷载传递与校核通过上述计算,说明四层楼板的的承载力在承担第一次浇筑混凝土的施工荷载后,已不能完全承担第二次浇筑的施工荷载,第二次浇筑时的施工荷载必须由第一次浇筑完毕所形成的承力构件来承担。经计算,当第一次浇筑的1.0m高混凝土构件形成完整的承力梁来受荷时,可近似认为其承受了第二次浇筑1.2m高混凝土时所产生的全部荷载。为此,经计算,在11.03m及7.8m跨转换梁支座处分别布设2025、2020负弯矩筋,使第一次浇筑的高凝土形成完整的承力

6、梁,以承受在支座处产生的负弯矩。经核算,当混凝土强度等级达C30时,由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计算,第二次浇筑混凝土时,11.03、7.8m跨转换梁在第一次浇筑混凝土后形成梁的结构的抵抗弯矩远大于负荷要求。同时,挠度验算亦满足设计要求。拆模后经测量仅为3.7mm,则表明第一次浇筑的1.0m高梁足可以满足第二次浇筑的1.2m高混凝土的负荷要求。3.1.3 模板及其支撑系统的支设本工程模板采用覆膜竹胶合板模板,支撑用48钢管搭设,立杆的间距为:500mm600mm(五层)、600mm700mm(四层)、700mm800mm(三层)、800mm800mm(二层),同时为减小梁的挠度,在对应于转换梁部位的各

7、层梁跨中位置支撑进行适当加密,步高8001700mm,转换梁底模密排木楞的规格为50 mm100mm,按间距250mm沿梁长搁置于水平钢管上,水平钢管及水平钢管下的联系钢管与立杆形成双扣件接点,承载力及稳定性均满足要求。 3.1. 4模板的拆除施工措施 为保证转换层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性,在转换层砼强度达到100%之后,将其下各层支撑拆除。支撑拆除时,先拆除五层支撑,随后将其它各层支撑拆除。3.2.钢筋工程 本转换层钢筋用量大,结点构造复杂,为方便施工,在得到设计单位认可的情况下将原图中28钢筋,等强用32、36钢筋代换。同时,为保证复杂结点的设计意图的实现,主要施工结点按1:2比例作绑扎

8、结点模型,由专家组及设计院认可后放样施工。 3.2.1 钢筋安装步骤 材料检验下料墙柱钢筋绑扎焊接按设计位置及间距放置外圈(32002200)梁底部第一排钢筋并采用套筒连接放箍筋并固定安装内圈(8002200、10002200、15002200)梁下部第一层钢筋并采用套筒连接安装核心筒板钢筋网片放置外圈(32002200)梁底部第二排钢筋并采用套筒连接安装内圈(8002200、10002200、15002200)梁下部第二层钢筋并采用套筒连接安装核心筒外板钢筋网片安装3200mm宽梁中间一层28150钢筋网片、加配负弯矩筋安装梁上部第二、一层钢筋并采用套筒连接做剪力墙插筋。3.2.2钢筋安装施

9、工要点3.2.2.1梁中36、32主筋用滚压直螺纹套筒连接接长,同一截面直螺纹套筒接头数量不超过25%。对于端跨按设计要求弯折的主筋,在施工中采用可调式直螺纹套筒连接,即将两钢筋端部相互对接,然后拧动套筒,在钢筋不转动的情况实现钢筋的连接接长。3.2.2.2.由于柱主筋采用滚压直螺纹套筒连接,为方便施工,同时满足设计要求,框支柱主筋在梁内弯锚改用如下结点施工。3.2.2.3规格小于20的钢筋用绑扎接头或电弧搭接焊接头。3.2.2.4在柱结点加强区范围内箍筋改用开口箍,开口搭接位置在箍筋下部。3.2.2.5梁钢筋保护层钢筋保护层采用竹胶合板垫块50700,(砼浇筑结束后竹胶合板凿出),按7007

10、00布置,垫块垫在箍筋下部,同时注意避免垫块受荷面积太小而破坏竹胶合模板。(方钢成品下部5mm作防锈处理),上下排钢筋之间垫以等直径的钢筋,以保证钢筋之间间距。3.3砼工程:转换层混凝土总量1500M3,分两次浇筑完毕,考虑到6月下旬,正值高温季节施工,水泥水化热将引起的温变应力和温度变形,在砼试配及施工过程中主要注意如下问题:3.3.1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选用水化热低和安定性好的普通硅酸盐525号水泥,并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以减少水泥的水化热。水泥用量在500kg/m3以下。 控制石子、砂子的含泥量不超过1%和3%,且不得含有其他杂质,保证骨料级配良好。 掺入8%1

11、0%水泥用量的高效低碱的微膨胀剂UEA,使砼得到补偿收缩,减少砼温度应力。掺入20%30%的粉煤灰,以替代部分水泥用量,从而减少水泥水化热。掺入缓凝型的高效减水剂,推迟水化热峰值期,缓凝时间达到5小时以上。 施工期间,要根据天气及材料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配比,并且应避免在雨天施工。3.3.2控制好砼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以及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均不超过25。防止混凝土因温变应力开裂。 在梁中部留置水平施工缝,施工缝处铺设一层Z8150钢筋网片,同时,控制砼浇筑厚度,以使砼的水化热能尽快散失。控制砼入模浇筑温度,尽量选在夜间施工。在砼即将凝固时进行砼表面二次振捣,以防砼表面收缩裂缝。为防止砼表面散

12、热过快,内外温差过大以及同时使砼有较好的保水性,在梁底的竹胶合模板底部及梁侧模铺两层塑料薄膜,同时 2200mm高大梁周圈浇筑高度1200mm,中间低200mm,以便蓄水养护。在3200mm2200mm梁中,离底部500mm处设置一层D25mm的镀锌铁管,间距500mm,沿长边走向,丝扣接头,注入冷水循环流水,将内部热量带走。砼测温本工程采用电子测温仪测温。测温探头在砼浇筑前埋入转换层各测温位置,即不影响施工进行,同时还能测量砼入模温度。测温探头分六层布置。平面位置共布置九个测点,每个测点分别布置在第一层砼底部、中部及上部,第二层砼底部、中部及上部共六个传感器,以测量转换层内部及表面温度。在砼

13、温度上升阶段每2小时测一次,温度下降阶段每4小时测一次,后期68小时测一次,同时应测大气温度。本工程实测中心最高温度73.8C,此时板底55.6C,板面50.3C。 加强砼养护工作 根据测温结果,在混凝土升温阶段进保湿养护,在降温阶段进行保温养护。为防止大体积砼在早期由于干缩而产生裂缝,砼浇筑完毕后,在12h内加以遮盖和浇水,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3.3.3砼浇筑转换层砼分两次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以防止出现冷缝。现场采用2台地泵同时浇筑,砼浇筑方法为:斜面分层布料方法施工,即“一个坡度、分层浇筑、循序渐进、一次到顶”。严禁下料堆积如山用振捣棒振滩赶流的现象。每层浇注高度为500mm左右,振捣时从浇筑层的下端开始逐渐上移,确保不漏振。鉴于框支柱部位配筋较密,为使下料顺利,该部位采细石混凝土浇筑。3.3.4施工缝处理 在转换层梁施工缝处放置5050mm木枋,沿梁长方向间距1000mm布置,以便在施工缝处形成沟槽,并插425/m2抗剪钢筋,加强上下层砼的连接。 转换层于7月3日顺利施工完毕,混凝土强度及其表观裂缝控制等均符合规范要求,转换层施工达到了预期的施工目的。 各产品过程检验的检验时机应在操作者对首件加工完成后自检,并判定合格。再由车间依据计划将需进行专检的部件填写报检单报检,在报检后首先由检验人员应检查车间是否按程序文件的规定开展了自检,然后接受报检进行检验、记录及判定。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