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97126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任教学科: 数学上课教师: 杨璐伊上课班级: 七年级(七)班教学课题: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以前的数学

2、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教材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目标. 本节

3、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余角、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2、 余角、补角及对顶角的性质.能力目标:1、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情感态度目标:1、 通过在具体情境下的讨论,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2、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教学重难点:重点:对顶角的定

4、义及性质.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难点: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对顶角的定义的理解.“深度教学”突破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本节课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课堂开放,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有利于教师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的基础上,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

5、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有效的学习环境。变式训练、一题多解的设置,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开花,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维也是百花齐放,教师应注意捕捉有效信息,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

6、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说明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 引入课 题1请 同学们自学第一节,提前两天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进行归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2巩固练习:教师展示下列图片,学生快速回答:结论: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 2.定义分别为: 。问题1:在2.11中,直线m和n 的关系是 ;a和b是 ;a和n是 。问题2:在2,12和2.13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1 同学们自学第一节,提前两天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

7、出数学图形,进行归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2 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最后概括出有关结论。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 探究新 知观察2.14:1和2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顶角的定义。问题3和4呢?你

8、有何结论?问题3: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12121212ABCD小组合作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顶角的定义。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设置问题1和问题2的目的是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活动素材,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而问题3进一步巩固了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方法的不唯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第三环节动手实践二注意:互余与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补角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0,那么

9、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supplementary angle)余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complementary angle)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填序号) 已知A=40,则A的余角=500若1+2=90,则1和2互为余角。若1+2+3=180,则1、2和3互为补角。若A=4026,则A的补角=13934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一个锐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大900动手画图,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且相互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中。: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相互交流中,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

10、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中,体验“互补互余”仅仅表明了两个角的度量关系,并没有限制角的位置关系;在合作共赢中,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识。2DCO134ANB2.18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2.17抽象成图2.18,ON与DC交于点O,DON=CON=900,1=22.17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2.18中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问题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问题3:AOC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者等角的补角相等。问题1

11、:如图2.111已知:直线AB与CD交于点O, EOD=900,回答下列问题:1. AOE的余角是 ;补角是 。2. AOC的余角是 ;补角是 ;对顶角是 。问题1:如图2.111已知:直线AB与CD交于点O, EOD=900,回答下列问题:1. AOE的余角是 ;补角是 。2. AOC的余角是 ;补角是 ;对顶角是 。问题3:已知一个角的余角等于这个角补角的二分之一,求这个角。 1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自己能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体验成功的喜悦;发散学思维,学生各抒己见,敢于质疑;上课要渗透合情说理的方法,进

12、一步形成合情的推理能力。2.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同角或者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相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简单推理。同时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情说理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第四环节 学有所思 反馈巩 固归纳总结:1.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2. 你学到了哪些方法?3. 你还有哪些困惑?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对于知识点的整合,要

13、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独自梳理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及解题方法的能力。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 能力延 伸基础题:1书P42页习题2.1 第 1,2,3,4,5题作业应该体现出课堂学习的延续性,作业分层,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板书设计: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一、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 对顶角概念 性质三、 余角补角的概念 性质 教学流程图: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 第四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