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歌会》民族文化进课堂教学设计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95196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歌会》民族文化进课堂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歌会》民族文化进课堂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歌会》民族文化进课堂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歌会》民族文化进课堂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歌会》民族文化进课堂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歌会》民族文化进课堂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歌会》民族文化进课堂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民族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特色教学实例贵州省龙里县湾寨民族初级中学 罗茂香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四、教法设计:指导阅读, 在阅读中概括文章内容五、学法指导:探究法、 研读法、 讨论法、交流展示法六、教具使

2、用:常规七、课时安排:两课时八、板书设计九、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课堂导入学生在课前10分钟对山歌。“好花红调”、“刘三姐调”、“田坝米扬花调”(歌在此课前已先作培训)。歌词如下(左边女生右男生)(女)山歌花朵万年香(开), (男)(月亮)什么圆圆在九天,布依山歌进学堂(起花苔)。 (藕叶)什么圆圆水中间。你一首来我一首, (脸盆)什么圆圆街上卖,民族文化得弘扬(遍地栽)。 (镜子)什么圆圆在眼前。什么东西挂上墙 这个迷语打得好,古古怪怪有名堂 就是房间装空调。冬天落雪它变暖 遥控在手随人选,夏天热热它变凉 温度调低又调高。两个兄弟一样高, 两个兄弟守大门,个个手拿一把刀。 虽然有嘴不作声。日

3、日夜夜把家守, 见人进出不讲话,从来不见发牢骚。 因为他俩是门神。上课铃声响后,师生互相问好。师:刚才我们对了一场山歌,可是我还想了解,同学们在此之前有唱过山歌没有?生:没有。师:我们在座的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是少数族,我想更深入的了解,有民族服装的同学有哪些?会讲本民族话的有哪些?师:调查结果,有民族服装的有五人,会讲简单的布依话的有一人、会讲苗话的有三人。师:会的同学真少,看来我们被汉语同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民族文化现在有点岌岌可危了?其实,我们布依语有很大的魅力呢。比如和同伴赶街,可以用布依话公开讲悄悄话,从面避免和店家产生尬尴的冲突,不好(迷你)、不要(迷熬);高考时

4、,还可以多选双语专业(其中一项是民语)如:上面(强更)中间(中将)下面(强拉);更神奇的是布依语和泰语还有点相通。如:三个月(三嫩)三天(三uang)死(逮)去(拜)(注:括号内只是相似音,汉字无法准确表达原读音)。由此看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势在必行,本单元主要内容就是让我们去感受各地的民风民俗,从而激发我们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首先,让我们先走进第一站云南。跟着沈从文先生一起去感受云南山歌的魅力。师板书课题: 云南歌会 沈从文二、作者简介:由学生制作作者卡片,分组展示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

5、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文章,积累字词,与作者卡片一同分组在黑板上展示。生分组展示,两组写字词积累,两组写作者简介。师:展示表明,同学们都作了认真细致的准备,多音字、形近字也有详细记录,其中形近字怍(柞、诈、怍),愧怍最为重要。短语“即物起兴”之意用歌为例就是:“百鸟爱恋大山林,鲤鱼爱恋潭水深。学生最爱在学校,“四在”学校最开心。”先咏他物(鸟、鱼),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爱住学校,因为这里一切都让人觉得开心),这就是“即物起兴”。

6、2、作者写了在什么地方的哪三种形式的歌会?(用四字短语回答)生:云南的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五、内容赏析(一)生自读课文,完成以下各题。师:注意这里的对歌地点是哪里?这里即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描写,景离不开人,人离不开景,二者之间是相互衬托的,想想这里是什么衬什么?突出什么美?1、 山野对歌人情美(1)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生: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多”不能去掉,它说明对调子主要是以情歌为主,但也还有其它内容。师:其它内容。如斗歌:“唱歌好比牛打架,不勾眼睛勾下巴。今天歌台你撞我,打你满地去找牙。”这是针尖对麦芒的自信斗法。也可以谦虚一点“讲到唱歌

7、我也爱,好比酒鬼爱茅台。就怕撞到歌师傅,骑在虎背下不来。”婉转表达担心自己不会唱时的尴尬。(2)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生:才能大比拼师:答案离不开文本,请同学们大声读P129130末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或互嘲互赞。聪明的你们,找到第一问了没?生自己概括。师:嘲,能歌怎么嘲呢?好奇吗?如台上两对妇女,其中一对不太会回歌,就唱“两个阿姐笑盈盈,红红脸蛋圆眼睛。衣服漂亮人更美,站在台上像花瓶。”“像花瓶”就是嘲她俩徒有其表,是个摆设。“对面两个小姨妈,嘴巴甜甜最会夸,外表温柔像淑女,其实是点朝天辣。”“朝天辣”回击了对方,你们的

8、小聪明我尽收眼底。其实,斗歌真的讲智慧,是才能的大比拼。像刚才同学们对歌中,都是女生问,男生答,这样男生就显得很被动,老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在答到一定程度时,就要想法扭转局面。如猜门神那首男生就可以转:这个迷底是门神,让我也来问你们。火烧什么半生死,火烧什么变灰尘。这样就变被动为主动了。除了这些,还有拆字歌,更考人的智慧、应变能力,这就是山歌的魅力。学生笑。师:山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艰苦的劳动中创造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通俗易懂,随口而出,触景生情,讲究平仄押韵,多用赋比兴手法。(3)在这个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生:烘托轻松活泼的场面,以人衬景,突显人情美。师:对,美景离不开人

9、衬,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找到了优美的景,但他却认为这个美景“寂廖无人,凄神寒书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除了与他当时的抑郁心情有关外,主要这景没有人衬,少了一份甜美,多了一份冷清,缺乏让人物的欢快活泼的氛围。2、山路漫歌风光美师:我们来体会第四段唱歌的地点及形式,看看与前面又有哪些不同,作者又怎么描写人和景,主要体现什么。(1)我们先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美?生:本地悦耳动听的山歌。歌声有一种淳朴美。师:对,讲到本地调,我们本地的山歌调是“里”字调,是很好听却很难唱出韵味的一种调。布依山歌十八调,你们刚才唱的只是其中的两种,以后有时间我再把我的“法

10、宝”一一传给你们。(2)这段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生:一路美景,景美,在这生活的人自然更美,情韵更动人,因为她们吸取了天地的精华。人离不开景,景离不开人,所以我认为这是以景衬人的写法。师赞。3、村寨传歌风俗美师:读最后一段看看主要写什么,完成以下各题。(1)那么“金满斗”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生:预防灾役,其实主要是传歌。歌会的时间长,人数多,所以盛大(2)在壮观的场面中,作者又着重写了谁,有什么作用?生:这里即写了壮观的场面,还写了传歌老人老鼓手。这是点面结合的写法。(注:以上问题皆引

11、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六、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并感受到了山歌无穷的魅力,了解了非物质文化的美,以及这些文化不太乐观的现状,激发了我们保护与传承的欲望,让我们用一首山歌来总结:中央召开十八大,吹开文化完丛花。布依山歌是一朵,我来继承发扬它。七、拓展延伸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偿不在我们身边,滋养着我们,为我们的生命提供养分。我们身边有很多淳朴的民风民俗,请回去收集布依族、苗族习俗,整理成篇后进行交流。八、作业:回家收集资料,也来写写家乡的歌会九、板书设计: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人情美 以人衬景 山路漫歌:风光美 以景衬人 村寨传歌:风俗美 点面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