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795173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房兵曹胡马释标题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管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马是唐代战争、交通中最重要的工具,古代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知作者杜甫见第二课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其六)明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漫游齐鲁后回洛阳时所作。杜甫本善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唐诗别裁语),可谓传神写意,自寓抱负,所以前人说是“为自己写照”(读杜心解)。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赏形象1前四句从哪些方面写了马的什么特点?提示:写事物的角度,每一角度显示的特征。参考答

2、案:首句交代胡马的产地,来自“大宛”。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品语言2试分析“峻”“轻”“批”“入”四个动词的表达效果。提示:从动词写马的神态入手。参考答案:“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批”,写马的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写出了其机警之态;“入”,不写马的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我们似见一匹战马四蹄腾空、凌厉奔驰于荒原,似见其咴咴喷气、仰天嘶鸣的情状。析技巧3本诗虚实结合手法

3、运用得很好,请赏析。提示:马的行态为实,赞其精神为虚。参考答案: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后四句写的品格是虚写,由咏物转入抒情。悟意旨4诗人为什么要塑造“马”这一形象?结合颈联、尾联赏析。提示:咏物是为了言志抒情。参考答案: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实际上写的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

4、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蓬勃向上的思想感情。蝉释标题蝉是一种昆虫,夏秋之时其成虫在树上鸣叫,俗称“知了”,是古代诗人咏物写志常取的对象。本诗名为咏蝉,实则咏诗人自家情怀。知作者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有李义山诗集李义山文集。明背景蝉融入了诗人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意绪。李商隐曾受牛党令狐楚的赏识,25岁时举进士,次年娶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儿,被牛党视为背恩。在此

5、后牛党执政的日子里,受尽排挤,潦倒以致病卒。诗中的蝉即是自己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的影子。赏形象1诗中蝉的形象与诗人的身世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通过语句概括蝉的形象,联系背景,结合诗句找相似点。参考答案:蝉栖高树,暗喻自己清高;蝉在高树餐风饮露,与作者身世暗合,蝉悲鸣欲绝而无人同情,暗喻诗人所处环境的冷酷无情。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诗人四海飘零,故园荒芜,他乡薄宦,举家清贫。悟意旨2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抓住“君”“警”“清”思考。参考答案:诗的尾联以蝉自励,表明自己要坚持高洁的操守。海棠释标题海棠,落叶小乔木,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白

6、色或淡粉红色。果实球形,黄色或红色,味酸甜。海棠是一首吟咏海棠花的咏物诗,诗人将美女的形象寄寓在海棠花之中,体现了一种爱花、惜花之情。知作者苏轼见第一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其二)明背景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七年(1084),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赏形象1诗歌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景物?有何作用?提示:从描写手法及描写的作用考虑,扣住景物特点与诗人的感情去思索。参考答案:(1)作者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濛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2)暗示作者

7、幽寂孤独的心情。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和课本中的注释来赏析一下。提示:从题干要求中的“奇”与“巧”去思考。参考答案:“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他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这两句诗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悟意旨3“月转廊”三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提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联系。参考答案:“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

8、遇君王恩宠。4如何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提示:从诗人性格与景物特点思索。参考答案: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并引知作者刘禹锡(见第三课西塞山怀古)补注解1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永贞元年(805),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不久失败,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春,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们,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一同被召回京。当时朝政在满朝新贵把持下,愈

9、趋腐败,诗人十分愤慨,于是借游玄都观看花一事,写了这首诗进行讽刺。诗题用了“戏赠”二字,含有嘲讽之意。2再游玄都观并引这首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1.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与再游玄都观并引的前两句都是写的玄都观的景,运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答:_参考答案:相同。这两首诗,都运用了语意

10、双关的方法。两首诗中的“玄都观”既实指一地方,也暗示朝廷;两首诗中的“桃花”既指玄都观里的桃树,也指满朝新贵,暗示他们是由于永贞革新失败后,攀附了新当权者才爬上去的。第二首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2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答:_ 参考答案:不相同。第一首诗表达的是对朝中权贵辛辣而轻蔑的讽刺。“去”显然指自己被贬官,“去后栽”的桃树,就是指作者被排挤之后提拔起来的趋炎附势的权贵。第二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山园小梅二首(其一)知作者林逋(9671028),字君复,北宋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11、早岁浪迹江湖,后归杭州。林逋终生不娶不仕,喜种梅养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其名声远扬,多有名士高僧如魏野、惠崇等往谒,与范仲淹、梅尧臣、九僧等均有诗唱和。林逋清苦终身,年六十二而卒,赐谥和靖先生。林逋诗多有散佚,今存近三百首。他是宋初山林隐逸诗人中之佼佼者,其诗除赠答之作外,多写西湖美景及隐居生活,尤以咏梅诗著称。补注解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1首联是怎样赞美梅花的?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参考答案:首联运用对比手法从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来赞扬梅花。“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百花飘零凋谢,独有梅花却茂盛妍丽地开放,小园中只有她占尽美好的风光。歌颂梅花的傲雪耐寒,寄托诗人在逆境中坚贞不移的品格。2这首诗的第二联被人称为咏梅的绝唱,你认为这两句好在哪里?试作简要赏析。 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