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后进生”的点滴体会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775428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化“后进生”的点滴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转化“后进生”的点滴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转化“后进生”的点滴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转化“后进生”的点滴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转化“后进生”的点滴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化“后进生”的点滴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化“后进生”的点滴体会(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化“后进生”的点滴体会学校教育受到社会、家庭等方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日益繁盛复杂,学校教育的难度也逐步上升。在教育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了一定数量的“后进生”的产生。在一般人心目中“后进生”似乎什么都差,是所谓的双差生,是“朽木不可雕”。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可能放弃这些所谓的差生,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负担,而应正确地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对他们努力做好转化工作,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人材。我在工作中做了以下努力。 一、深入了解、真诚理解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了解“后进生”。首先:要深入了解造成这些学生落后的原因。学生与学生之间

2、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大的,部分学生“双差”的原因往往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教师要从各方面彻底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才能在以后的转化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 其次,学生不同的志趣、爱好、才能、思维、倾向造成了学生不同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特点。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加以全面了解,才能制定较好的转化方案,因材施教,发挥长处,改正短处,以长补短。转化工作效果更明显,成效更大。 再次,“后进生”普遍具有“自卑”心理和行为习惯难以矫正的特点。教师要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真诚理解学生,真诚对待学生。教师既要有严父式的家长形象,对他们从严要求,指出他们的不足,提出明确的要求;又要有慈母般的家长心理去理解他们,关

3、心他们,宽容所犯错误,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小进步,循循善诱,让他们在曲折前进中将“差生”的帽子与心理抛在脚下,找准人生的坐标,勇往直前。而那种靠家长施加压力或由个别学生暗中监督的方法,不仅收效不大,反击会使他们变的更加自卑自私,得不丧失。 二、充分信任、循循善诱 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做转化工作时,不能持有偏见,应对他们充分信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于肯定,并及时给于鼓励,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教师要适时地、不断地鼓励他们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去照亮那些偏“暗”的方面,把在某一方面的激情投入到自己所欠缺的方面,全面发展。在做转化工作时,教师不能成为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应成

4、为他们可依赖可信任的朋友。在工作中应多与他们接触,多参与他们的讨论,在讨论、接触中将思想教育的着眼点由结论灌输转向正确思想方法的形成,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准则和行为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独立的思考,反省,逐步形成适合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自己在班集体的重要地位,从而加强他们的自律意识,促使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他们能树立起“我能行”“我也行”的观念,实现身心如一的转化。 三、密切配合,落实措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现“后进生”的转化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内因外,还需要外因的作用。 首先是发挥师生的帮教力量。教师除了自己直

5、接教育外,还要培养学生骨干,使“差生”成为同村或邻近村的优秀学生的帮助对象,并经常了解情况,安排内容,指导方法,及时总结表彰。 其次要充分挖掘家教的潜力。“后进生”家长怕进校门,怕见教师。因此教师必须主动与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制订转化方案,互相联系,互相督促。教师要及时向家长通报其子女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使“后进生”转化得到家长的进一步支持和配合,达到转化的目的。 再次必须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应努力争取社会的支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密切配合的教育体系。让学生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健康发展。 四、多加激励,促其转化 对于许多学生,特别是“双差生”,批评漫骂是无效的锤打,和风细雨

6、却能润入心田。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更能体现这个原则。教师要多点循循善诱,多点表扬激励。“激励”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个体始终在一个兴奋状态中。要使“后进生”持久地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激励是最为有效手段。多数“后进生”除了学习相对或暂时落后外,他们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点,还有许多一些优秀学生所没有的特长。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对他们的特长肯定、奖励,以激励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向他们提出希望。他们会在学习上也能象发挥特长一样,要求上进,坚定地迈出前进的步伐。 总之,转化后进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保证

7、。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德修养,改进教育方法,提高育人艺术,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转化“后进生”的重要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仅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品质还不够,还必须具备创新的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去培养。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读读、想想 在学生熟读和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想象。如:读读桂林山水,桂林山水如诗如画,那么迷人,长大后,你想会为桂林做些什么呢?有的想长大后要当个画家,去描绘桂林秀丽的风光;有的想要当个诗人,讴歌桂林的山山水水;有的想长大后要当个园艺师,把桂林打扮得更加美丽,建设得更加富饶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8、热爱,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读读、画画 对课文的理解,除了用语言表达外,还可以把头脑中的表象画出来,以反映出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理 解程度。如:读读草原第一自然段后,可要求学生根据内容,画一幅“草原美景”图;自学小站后,可按方位画一幅“小站图”,标出车站工作人员的的精心布置。学生画画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创新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3、读读、记记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一定要加强朗读,并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样有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按原诗背诵,也可以创造性地背诵。其它体裁的文章也有必要加强朗读、背诵。 4、读读、演演 课文荷花第

9、三自然段主要写出了荷花的姿态美,但怎样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呢?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细读、领会本自然段,然后让学生上台造型表演荷花的各种姿态,其他学生在下面观察说话 表演:双手遮住半边脸,作害羞状。 观察说话:那一朵荷花露出半个脸,真象害羞的小姑娘。 表演:双手托腮,头微微左倾作凝思的样子。 观察说话:碧绿的荷叶托着雪白的荷花,像一位正在遐想的小女孩。 表演:双臂舒展,举过双肩,身体作舞姿,腰枝曲动。 观察说话:那一朵荷花出水很高,在微风吹拂下,像翩翩起舞的小舞蹈家. 通过表演,学生形象地感受到这么多的白荷花真是千姿百态,美丽动人。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表演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5、读读、写

10、写 教学完琥珀一文后,分析其写作特点,这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常识性课文,采用了记叙文的写法。然后,要求学生以琥珀是怎样形成的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再比较两种文体的异同。这样不仅深化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6、读读、算算 小学语文课文中列举了许多的数据,老师在讲读分析时,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计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一分试验田中:“彭总在水塘边亲自丈量一分地。” 列式计算:1分地=1/10亩=6平方丈=66平方米,这样学生可感知一分地面积的大小。当然,课文还有许多地方需要算一算。 通过算算,使学生对文章提到的数量具有直观性,能够增强说服力;通过算算,加深对课文中心内容的理解;通

11、过算算,沟通语文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加强语文知识与数学知识的整合,同时有利于学生各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之我见 我国的语文教学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阅读训练。针对刚入学的儿童,古人通过三字歌、百家姓、千家诗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古代教育家经过反复的揣摩,总结了读与背相结合,讲与解相结合,问和议相统一,精读和博览密切联系等许多阅读的教学方法,直到今天仍对我们有借鉴作用。古人尚且如此,作为一名现代的教育者,应当结合社会的需求,吸取古人的精华理论,正确地指导阅读教学。现将我的一些观点和做法汇报如下:一、“读、说、听、思”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读、说、听、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阅读实践

12、活动因素。阅读教学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教师如何优化组合这些课堂学习实践活动的因素。我们只有不断优化组合这些活动因素,提高实践质量,才能激发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兴趣,并保持自觉的良好的学习心态。一)“读”“读”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读”又分朗读和默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因为朗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默读有利于学生静思,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读”又是学生课堂语言实践的主要活动形式,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读书能力的一种重要标志。1、要在默读训练中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做到读思结合。如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没有“思”的参与

13、,那么学生读到的只会是单纯的无意义的“字”,只有边读边思考,才会透过“文字”,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感情。我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解疑法。就是在学生读课文之前,先向学生提出一些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并能通过读来寻求答案,解开疑问。如在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这篇课文时,我就先出示了这样一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人民大会堂创建于什么年代?它在布局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建成有什么意义?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使得阅读更有目的性。通过读课文,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对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阔、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及历史意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这比毫无目的的“漫读”

14、效果要好的多。 置疑法。所谓“置疑法”就是在读前不向学生提出导读问题,而是要求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内容,自己提出问题,自已求得解答,这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潜在的动态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方式。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课文时,我就启发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边思考边提出问题。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问题,而当这些问题一一解答后,为了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董存瑞的光辉形象就更清晰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2、朗读训练应是一个“文心口”的过程。叶圣陶说:“读得好,可以深切地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是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经过学生再创造后,用声音表达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一种形式

15、。在朗读中必须做到文“心”合一,心口合一。出色的朗读是以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为基础的,没有对课文深刻的理解,也就没有出色的朗读。为了让学生朗读好课文,我在教学中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去“咬文”,去“嚼字”,透过语言文字去领会词语、句子、课文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内容产生共鸣,从而做到“心”文合一。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以声音的方式对课文进行的再创造。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把心中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做到口心合一。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我的战友邱少云这课“邱少云在大火中英勇献身”那一段课文时,我是这样来指导的:邱少云在大火中做的怎么样?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他做得很好?他为什么能这样做?你认为你该怎么去用你的朗读来表现邱少云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在学生抓住了“像千斤巨石一般”、“半个多钟头”、“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等词语一遍遍地练读课文时,我发现了有的学生眼中竟然含着泪花。这时,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该有多深刻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