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复习 教学设计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73414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复习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复习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复习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复习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复习 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复习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复习 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复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悉菱形、矩形、正方形的定义及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理解和掌握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2.经历课前准备,总结、探索三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发展总结归纳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通过“猜想总结证明应用”的数学活动提升科学素养.【教学重、难点】重点:三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复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

2、:总结菱形、矩形、正方形的判定方法的多样性和系统性.【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复习回顾、知识梳理、成果展示、例题点拨、变式训练、课堂小结。一、复习回顾 列举我们所学的特殊平行四边形,通过“谁是卧底”小游戏唤起学生对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及判定的记忆。二、知识梳理AAAAABCDBBBCCCCDDDDB 1.联系:将相应的条件填在相应的横线上,使得下图能清楚地表达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矩 形2.性质:对称性对角线角边平行四边形菱 形正方形对称性中心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3.判定:平行四边形菱 形矩 形正方形三、成果展示1.抢答

3、:要使 ABCD成为矩形,需增加的条件是 。要使 ABCD成为菱形,需增加的条件是 。要使 矩形 ABCD成为正方形,需增加的条件是 。 要使 菱形 ABCD成为正方形,需增加的条件是 。 要使 ABCD成为正方形,需增加的条件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A、 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B、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C、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为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D、对角线平分一个内角的矩形是正方形。3、 若菱形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为6cm和8cm,这个菱形的周长为_cm,面积为_4、现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后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得到的是( )A、平行四边形 B

4、、菱形 C、矩形 D、正方形四、例题点拨 例1、如图1,在ABC中,AB=AC,AD和AN分别为BAC和CAM的平分线,AD交BC于D,图1判断BC与AN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教师黑板演示)五、变式训练 变式1、在例1中,如图2,若CEAN,垂足是E判断四边形ADCE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图2(学生黑板演示)变式2、在变式1中,如图3,连接DE交AC于F(1)判断四边形ABDE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九上P18.想一想)图3(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CE为正方形,简述你的理由(学生口述)六、课堂小结 1、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 2、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相互转化。

5、图4 3、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及判定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7、 课后作业1、 在上面的变式2中,如图4,取AB的中点G连接DG判断四边形AGD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过D分别作AC和AB的平行线,交AB于点E,交AC于点F.(1)判断四边形AEDF的形状,并请证明你的结论。(九上P27.8)(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EDF是正方形?【教学反思】1、为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方面,采用直观操作与几何论证相结合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过程直观化、形象化。2、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分层教学做得不够到位;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太少,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