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九课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773322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九课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九课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九课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九课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九课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九课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九课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九课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 新课入门须知 知作者1狱中杂记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枞“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他的散文以所标“义法”及“清真雅正”为宗旨,较有现实意义。代表作品: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等。2陶庵梦忆序张岱(15971679),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其小品文成就尤为突出。还是一位

2、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其最擅长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代表作品: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知背景1狱中杂记1711年(康熙五十年),方苞因南山集案被牵连入狱。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戴名世在南山集的与余生书一文中提出写历史时应给明末几个皇帝立“本纪”。此事被御史赵申乔揭发,戴名世全家及其族人牵累定死罪者甚多。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被捕入狱。开始在江宁县狱,后解至京城,下刑部狱。在狱中,目睹了监狱的阴森恶劣,百姓的横遭逮捕,冤死狱中,以及狱吏的敲诈勒索,受贿枉法,草菅人命等。两年后出狱,被编入汉军旗,以奴隶身份入值南书房。康熙皇帝死后被特

3、赦,解除旗籍。后累官至礼部侍郎。这篇文章是方苞出狱后,追述他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的记录。2陶庵梦忆序陶庵梦忆序是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当时的前明官僚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等苟事新朝,而张岱却“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坚决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体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陶庵梦忆多为回顾自己过去豪华生活之作,而作者写此书时,已穷困潦倒,两相对比,不由人

4、不生慨叹,如大梦方醒,犹忆梦中美境,眷眷不能舍,又自知其不可复得,于是故作潇洒幡悟貌,将一切归之因果,归之大梦。知常识1杂记:古代散文中一种杂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方苞以“杂记”命题,材料丰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作者善于选择典型事例重点描写,“杂”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出。如用作者提出的古文“义法”来衡量,繁复的材料就是“义”,即“言之有物”;井然有序的记叙就是“法”,即“言之有序”。 2.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姚鼐、刘大櫆、方苞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散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天下文章其在桐

5、城乎”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 3散文小品:小品文散文品种之一。“小品”一词在中国始于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在中国盛行于明清。 狱中杂记一、通假字少有连,必多方钩致少通稍,稍微二、古今异义1吾辈无生理矣古义:活的可能今义:一门学科2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与自己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人3予我千金,吾生若古义:一千两银子今义:称女儿三、一词多义1作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动词,神情激动此疫作也

6、动词,发作属予作文以记之动词,写作其中往来种作动词,劳作2要增减要语形容词,重要的北收要害之郡形容词,险要的张良出,要项伯动词,通“邀”,请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动词,相约3薄每薄暮下管键动词,到了与饮食之相薄动词,侵入,混杂但以刘日薄西山动词,迫近不宜妄自菲薄动词,轻视,看不起4质然犹质其首动词,抵押厚币委质事楚名词,通“贽”,信物黑质而白章名词,底子,质地质明,避哨竹林中副词,正,刚刚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牖其前以通明牖:开一个窗洞凡死刑狱上上:呈报2动词的使动用法予我千金,吾生若生:使活下去3形容词作动词吏因以巧法巧:利用取巧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此疫作也(“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行刑者

7、先俟于门外(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行刑者先(于门外)俟”)3定语后置狱旧有室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狱旧有(五)室”)4省略句富者就其戚属(补出成分为“富者就其戚属(谈)”)予我千金,吾生若(补出成分为“(若)予我千金,吾生若”)陶庵梦忆序一、通假字1.为野人通骇骇,令人惊异的样子2以苎报苎通苧,麻织品二、古今异义1当作如何消受古义:应当做(什么事)今义:看作2当作如何消受古义:忍受今义:享受3仇温柔也古义:温暖柔软今义:性格温和柔顺三、一词多义1书忆即书之动词,写得鱼腹中书名词,文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名词,书信书非借不能读也名词,书籍2方方赴鹿鸣宴副词,将要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端正,正直必

8、多方钩致名词,方法、办法秦王方旋柱走副词,正在3因因石匮书未成介词,因为因思昔日生长王谢副词,于是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仇甘旨也仇:报答,报应2形容词作名词故旧见之故旧:老朋友五、文言句式1省略句鸡鸣枕上(“鸡鸣”前省略了“闻”,“鸡鸣”后省略了“于”)因思昔日生长王谢(“生长”后省略了“于”)2状语后置坚固如佛家舍利(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如佛家舍利坚固”) 一、了解行文脉络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脚夫与寒士的故事二、把握文章主旨1狱中杂记本文根据作者亲身见闻,详述了刑部监狱的阴森恶劣,百姓的横遭逮捕、冤死狱中,以及狱吏的敲诈勒索、受贿枉法、草菅人命等事实,揭露了封建专制政治的黑暗和封建法律的伪善。

9、2陶庵梦忆序本文通过今昔对比,把今日的穷困潦倒归于对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是人生的一场大梦,曲折地抒发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忧愤之情。一、阅读狱中杂记,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写胥吏贪赃枉法的一组是( )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A BC D解析:选B 注意题干的要求“贪赃枉法”,是他们的具体做法。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余曰”至“于是乎书”,写刑部狱中系囚之多的原因,揭露刑部狱官吏诈取钱财的罪恶。B自“凡死刑狱

10、上”至“信夫”,写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心狠手辣,揭穿刑部狱敲诈勒索的黑幕。C自“部中老胥”至“众皆以为冥谪云”,写胥吏放纵主犯,残害无辜,主谳者不敢追究,揭露贪官污吏对国家法制的破坏。D自“凡杀人”至结尾,写胥吏狱卒与罪犯奸徒勾结舞弊,揭露刑部狱成了杀人犯寻欢作乐牟取钱财的场所。解析:选C 应为“揭露清代司法机构的黑暗与腐败”。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掌管刑狱的官员枉法作恶的现象,不仅普遍见于下级官吏,还涉及许多“部”级官员。可见在“康熙盛世”时,吏治腐败的问题已很严重。B封建家长以“不孝”的罪名对子女提起诉讼,左右邻居也帮着把“忤逆”之人捆入牢房。因为这样的事都能坐

11、牢受罪,作者为此感慨不已。C胥吏之所以胆敢篡改判决书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摸准了上级的心理:主审官宁可让案子错下去,也不愿因为事后追究错案的责任而丢官。D作者在狱中了解到许多黑幕,对于那些从他人口中听来的事实,作者也向同牢的犯人一一印证,体现了桐城派作家注重考据的行文特点。解析:选B 曲解文意。原文意思:又有个姓什么的以不孝的罪名控告他的儿子,(他)左右的邻居(受牵连)被戴上刑具关进老监,整夜大哭大叫直到天亮。二、阅读陶庵梦忆序,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4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陶庵生活困顿的一项是( )披发入山,为野人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直头饿死,不食周粟以衲报裘,以苎报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A BC D解

12、析:选C 是说伯夷、叔齐;表现他生活改善以后。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始描述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事迹。B作者回顾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之时,写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醒来之后黄粱尚且未熟的典故。C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D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通过真实的描写来体现。解析:选D 应为“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描述

13、中体现”。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自己在国破家亡之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他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报应,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B作者叹息“繁华靡丽,过眼皆空”,“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说明作者是用泪眼来观梦、察梦、寻梦的。C由于本文是一篇“自序”,因此,作者简要地回顾著述的起缘、宗旨以及全书的内容和特色。D全文以议论为线索,巧妙地嵌入记叙和抒情,这就使全文虚实相依,实用而又好看。解析:选D 应为“全文以抒情为线索,巧妙地嵌入记叙和议论”。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枕中

14、记中“黄粱一梦”的故事,喻指自己过去的富贵生活如虚梦一场。B作者批评西陵脚夫“破其瓮”,而“得是梦便好”的想法,又揭示了寒士中试的不易。C作者自比“痴人”,犹喜说梦。承认自己虽大梦将寤,仍旧难舍名根,故有种种记叙。D本文写出了作者的生活变迁、心路历程,透露出自嘲、自悔的情绪,可谓言约而意丰。解析:选B 没有批评脚夫的想法,只是类比写自己矛盾、复杂的情绪,同时与寒士中试不易无关。 狱中杂记1朴实、严肃的笔法作者因南山集案被牵连入狱,几乎送命。所以他对狱中骇人听闻的罪恶的感受是极为深刻的。作者貌似客观冷静的叙述,实质上是经历过大痛苦、大愤怒之后的冷峻,正如痛哭之后的无泪,悲痛之后的木然。这种客观的冷静,给读者的又一印象是作者对这样的罪恶的所见所闻甚多,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这就更易引起读者的震撼。2准确、精练的用词例如,写刽子手向判死刑的囚徒勒索时的三种情况时,刽子手对受极刑者和受绞缢者说的话冷酷无人性但又仅是貌似轻描淡写的寥寥数语,却把他们冷酷成性,以囚犯是否安然就死作为牟利手段相要挟的令人发指的行径刻画出来;对斩首者“无可要”,仍“质其首”,把受刑者的头颅据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