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771601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篇一: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周刊年第期 先,人们认为,任何语境中词汇单位的正确意义,一般应当是 最符合该语境的那个意义。就某种意义而言,这也就是说,对 词语的正确解释即是给整个语境贡献最少的那个解释。换言 之,正确的理解最大限度地依赖于语境,而不是最大限度地依 赖于孤立的词语。我们如果根据词语的运用范围,即根据词汇 单位所处语境的种类来研究词汇意义,便能清楚看到上述原 则的重要意义。”(谭载喜,)我们如果脱离了词语的上下文 语境,只根据只字片语而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主观臆念得出 结论,恐怕往往会与原文作者本义相悖。参考文献: , 英汉双解剑桥国际英语词典 , , ()

2、, (), , :,( ), 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赵振才英语常见问题解答大词典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要:跨文化交际是指与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际的过程。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实际运用的 情况,即主要研究言语行为及其进行的条件。“语用失误”不是 指英语学习者的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指 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 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文中列举分析了十个语用 错误的实例以期对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有所帮助。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学 英语学习者 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是

3、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际的过 程。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随着现代化的交通运输 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人们有可能频繁接触,这在 一定意义上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胡文仲试论跨文化交际 研究)。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有 交往就要进行思想交流或沟通。这种与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 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思想交流被称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大致采用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又有话 语交际和书面交际两种。非语言交际主要是通过体态语言进 行的交际形式。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 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 在跨文化的交

4、际过程中,交际受挫或失败,产生误解,甚至造 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不少人把这一点归结为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说不通,当然无法进行交际;与此同 时,人们也发现只懂语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交际受 阻或失败不是完全由语言引起的。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 事实所证明(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语用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说它古 老,是因为它所涉及的内容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引起学者 们的注意;说它年轻,是因为它只是现在才作为语言学的一门 新兴的独立学科出现,并得到语言学界的承认和支持。我国是 在世纪年代才从国外引入跨文化交际学的理念,对语用 学的研究也从最初对语用学理论的引进到

5、结合汉语实际开展 语用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语用学的研究在中国已经历多 年的发展。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科,字面意义是“关心实际 效果和价值的,实事求是的,实用的”等,用于语言研究以后, 就出现了“实用语言学”(),简称语用学。据 根它的字面意义就可以知道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实际运用的情 况(张慧珍语用学简介),即它主要研究言语行为及其 进行的条件。要学好一门语言,除掌握语言知识及技巧外,还 要重视语言形式在各种非语言环境下的不同应用功能。“语用失误”()这个概念,是英国语言学者 托马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其内涵是“不能理解所 说词语的含义”。我国学者何自然指出(),语用失误不是 指一般

6、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 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 得预期效果的失误。它与语言错误不同。语言错误与语言本身 有关,它主要反映出对语言知识掌握不当;而语用失误与语言 的实际运用相关,它反映的是对语言之外但又与语言运用密 不可分的各种因素把握不当。语用失误的存在阻碍了人们之 间的正常交际,使交际中的双方产生误解,影响了交际效果, 甚至达不到交际目的。因此,在英语学习中不仅要强调对英语语言体系的学习, 训练听说读写的技能,而且还要重视语言形式在各种非语言 环境下的不同应用和功能,重视言语行为的交际意义。归根到 底,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掌握英语这一交

7、际工具以达到交 际的效果。能否掌握某一言语行为的交际意义与许多因素有 关,如语言和非语言的环境,谈话双方的关系,谈话正题,以及 双方共同具有的背景知识等。中国学生在使用英语与英语国 家人士进行交际过程中往往由于对上述因素之一缺乏一定的 了解而造成误解或谈话中断,致使交际失败而达不到预期的 效果。本文列举了十个语用错误的实例,并且作了较为详细的 分析,以期对有一定基础的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有 所帮助。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而出现的 差错,称为语用失误(何自然,)。这类失误不是来自语言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实例分析 (江苏淮海工学院 大学外语教研部,江苏 连云港 ) 外语

8、教学与研究 年第期 周刊 本身的语法错误等方面,而主要归因于说话的方式不妥,或者 不符合表达习惯,或者说的不合时宜。根据托马斯(, )的观点,语用失误可以分为语用 语言方面的失误和 社交 语用方面的失误两类。语用 语言方面的失误 人们使用语言,总是结合语境,恰当地遣词造句,并力求 准确地表达话语的用意。但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对英语的本 族人的语言习惯了解不够,一些人常常按照母语的语言习惯 套到英语中去,这就造成了一些表达方式的误用。下面就语 语言方面失误的个例子分析如下:例:在英语中,当人们对他人给予的帮助要表示感谢,常 用的英语套语是“”(谢谢你),这一言语行 为用来表示感谢;最常用的英语回

9、答用语是 “ ”(不用谢)。可是对于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当 听到别人向自己表示感谢时,则会马上答到:“”, 显然想表达“没关系”、“不用谢”的意思,但却使听者甚为吃 惊。因为“”常用于当对方表示道歉自己不予介意 的场合,其“言外之意”是对对方一个“安慰”。显然,这种对表 达方式的误用,导致了语用 语言方面的失误。例:再看一个同样也是对别人表示感谢所做的答语的对话: 这通常也是较典型的语用 语言方面的失误的例子。对话中答谢一方很显然是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因为答语“ ”(这是我应该做的。)是用于汉语语言环境下 恰当的言语行为,有时还可以用复合式的言语行为( ),即陈述说明,如不用谢 这是我

10、应该做的。在 汉语中这决非有意的冷待,而是谦逊的答礼。但对于英语为母 语的人来说,期望听到符合英语表达方式类似“ ”(不客气,不用谢。)的恰当回答。“”一词有“本份”之 意,既然说这样做是你的“本份”,那你也可能并不乐意。其含 义可能就是:不用谢,我是没有办法才这样做的,因为这是我 的职责。例:对是非问句中“是”还是“否”的答语的思维方式差异。是非问句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很常用,看起来也很简单,但 对是非问句的应答却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如 有位英语教师课堂上问: ?(你们昨天看的电影不太有趣吗?)。一位同学答道: ,(是的,不太有趣。)。学生的回答显然是不合英语习 惯的。这不是语法形式

11、或词语用法造成的偏误,而是其本族语 (汉语)和英语对是非问句的应答“是”或“非”时的着眼点不 同。英语中回答是非问句时的“是”或“非”,是对提问者所说的 话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如对“ ?”(你看的电影不太有趣吗?)的肯定回答是 “,”(对是的,不太有趣)。否定回答是“,” (不谁说的,很有趣)。汉语对是非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是 针对对方的,而且在回答是非问句时还要考虑是否与问话者 的语气相承。因此,由于用自己民族的思维习惯套用英语,就 出现了以上的语用失误。例:“本周日”还是“下周日”。在很多教材中,学生们学到“”就是“上星期”, “”就是“这星期”,“”就是“下星期”,这当然 没有错,但在

12、实际运用中,如“上星期日”和“下星期日”与英语 的“”“”有时却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 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汉语中说“下星期日”,是以 说话时的那个星期为参照点。例如,说话时是星期四,那么说 “下星期日”,就是指过了这个星期以后下一个星期的星期日。而英语则是以说话时的这一天为参照点。假如说话时是星期 三,那么说“下星期日”是指过了星期三以后即将到来的那个 星期日。与此类似的还有“去年月”和“明年月”的理解也不同。汉语是以说话时的年度为参照点,如现在(年)说“去年 月”,则是指年月。而英语则以说话时的月份为参照点, 如现在是年月,那么英语中的“”月份,即 年月。由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样,造成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常常导致交际中的失误。例:是“那”不是“这”的表达。在课堂讨论时,当中国学生发表见解或者在谈完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