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 教案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71542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 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 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羚羊木雕教案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同学们,拥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浓郁的亲情则更是令人醉心的生活财富,可是现实生活中偶或的分歧、冲突,使得纯真、美好的友情承受无助、无奈的伤害时,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又会思考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因羚羊木雕而引发的故事,去感受故事中“我”的无奈、伤心甚至眼泪。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旨。2、了解插叙的作用。3、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张之路,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小说集题王在楼梯拐角等。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怦怦 png 树杈ch 攥紧zun 脸颊

2、ji逮捕 di 寒颤zhn逮着玩di 颤抖chn3、理解下列词语自作主张:指没有经过上级或有关方面同意,就擅自处置。不可抗拒:指的是没可能,没办法拒绝的意思。形影不离: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学习新课一、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听录音,跟读课文。3、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故事,故事情节按矛盾的冲突,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找出起止点。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 故事的开端:从(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我”自作主张把羚羊木雕送给好友万芳,引

3、出妈妈的追查、逼迫和爸爸讲出的理由。二) 故事的发展:从(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 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 回顾“我”和万芳的友情。 三) 故事的高潮:从(不知什么时候 , 她不会再跟我好了)着力刻画“我”所受到的伤害。四) 故事的结局(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叙述了我的伤心难过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况。插叙的作用:交待故事的来胧去脉。4、找出文中的插叙部分,并分析作用。回顾“我”和万芳的友情。“我”送羚羊木雕给万芳的原因,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

4、富。5、课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几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上星期:万芳和“我”换裤子。 昨 天:“我”送羚羊木雕给万芳。 今 天:父母逼“我”要回木雕。6、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把爸爸送给“我”的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父母逼“我”要回来。7、概括人物性格一个_的爸爸。 婉转、持重沉稳一个_的妈妈。 态度生硬固执一个_的奶奶。 明白事理、同情理解一个_的万芳。 仗义、明白道理一个_的“我”。 重感情、软弱一个_的万芳的妈妈。 性格粗暴,明白事理二、研读课文,分析人物的语言 本文多处采用对话描写,请同学们分析归纳文中表示“说”的语言形式及其特点。1、采用 “说”的普通格式的。如:

5、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2、在具体的语境中有时省略 “说”这个词。如:“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3、对话中用其它的表示“说”的词。如:“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不!”我哭着喊了起来。4、在“说”字之前加上修饰态度的。如:“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我要把裤子换过来。”她却满不在乎地说。5、用“神情”表示“说” 。如:“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6、带动作的“说”。如: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

6、在我的肩膀上。三、研读课文,分析人物的神态动作 。刻画妈妈的 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去掉 “突然”,可以吗?)“突然”一词,一开头就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写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 2、“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句中的“紧紧”表现了什么?) “紧紧”表现妈妈追查的神态。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不用“坚定”,句子的表达效果是否会发生变化?)“坚定”表示出妈妈说话的语气和固执生硬的态度。刻画“我”的 1、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怦怦”一词用在句中有什么作用?) “怦怦”写出了”我“紧张的程度。2、妈妈好像看出我在

7、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一动不动”有什么作用?) 母亲的一再逼问,“我”没有一点办法。四、研读课文,分析环境描写月亮出来了,冷冷的。用冷冷的月光烘托哀伤的心情。五、研读课文,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 这篇文章作者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的心,尊重他们的友谊,不要重财轻义。六、作业 写一个你和父母(或老师或同学)之间曾发生过的矛盾片断,要求有语言和心理描写。第二学时目标:研讨拓展课文内容。一、我和父母在羚羊木雕这件事上谁是谁非?“我”做的是对的1、爸爸说过是给我的,我就有权支配,有权送人,不能说我自作主张。2、万芳是我最好的朋

8、友,曾为我做出过很大的牺牲。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她,就不能再把它要回来。3、许多家长并不理解孩子的友谊,他们将自己的感情强加在孩子们身上,往往做出伤害孩子感情的事。4、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古代俗语)言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向万芳要羚羊木雕,我就是言而无信的人,今后别人一定看不起我。5、真正的友谊是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好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自己的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高的考验。(马克思) 6、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光是值得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母亲,是感情和仁慈的姐妹,是憎恨贪婪的死敌。它时刻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

9、不用他人恳求。 (意大利薄伽丘)爸妈做得是对的1、爸爸妈妈非常珍视这只羚羊木雕,因为那不仅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珍贵的工艺品,而且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那是当年支援亚非拉的年代爸爸把他的青春热血洒在非洲的纪念。2、“我”不像爸爸妈妈那样珍视这个木雕,更缺乏他们对木雕的感情,因为毕竟没有把青春和热血洒在非洲大地的经历,也缺乏对爸爸妈妈的理解。3、“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重视友情,认为“友情无价”,而且往往把友情放在亲情之上,还会认为妈妈“重财轻义”。这是一种感情的错位。4、这个木雕是决不能送人的,正如她后文所说:“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5、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把父母送给自己的

10、珍贵礼物转赠他人,才是“轻义”。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地把自己抚养大,操了多少心,费了多少力,熬过多少不眠之夜,又受过多少委屈!朋友为自己付出的只不过是一条裤子和她父母的责罚,而你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则是十几年的辛劳,十几年的青春!6、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这恩情是自己一生一世也报答不完的,可是,课文中的“我”却把对朋友的感情放在父母之上二、理解问题1、这能全怪我吗? 说明孩子也感到自己并不是没有一点责任,没有一点错;但是造成这种后果的责任主要在父母,不该在已经送人后强迫孩子取回礼物,严重伤害了孩子的感情。因而,奶奶成了作者的代言人:“这样多不好”。

11、2、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要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包括大人在内,有事要同人商量,尽可能地考虑周全,消除隐患。 假如当初父母讲明白木雕的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送人,再则女儿事先征求父母的意见,也就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 “我”的妈妈如果委婉地跟万芳妈妈说这件事,劝万芳妈妈不要责怪万芳,好好跟万芳说,万芳就会把羚羊木雕还给“我”,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的感情,又可以让孩子更懂事。三、探讨问题 1、本文原来的题目是后悔,就本文的内容,你觉得哪些事情是后悔的。 爸妈:在送羚羊木雕的时候就告诉孩子礼物的贵重,那么她就不会轻易地送给别人,就不会产生矛盾。 “我”:送礼物之前征求爸妈的意见,

12、爸妈也就不会逼着我要回礼物。 奶奶:早一点提醒,就不会产生矛盾。父亲逼我要回木雕 冲突 我把木雕送给了万芳 商量 重 人与人之间 重财 需要互相尊重、 义轻 理解、沟通轻 义 财2、你遇到过类似的伤心事吗?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课文后你准备怎样处理?能让我分享你的想法吗? 学会沟通 理解万岁!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四、课堂小结 一件围绕羚羊木雕而引发的平凡的家庭小事,却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是少年世界的友爱、友情;另一方面是成人世界既有对子女的疼爱深情,又有因对事件的不当处理对孩子人格和友情的伤害。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提出一个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现实中,让我们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温馨。五、作业:1、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一生。 2、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