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同名7459)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771373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5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同名7459)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同名7459)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同名7459)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同名7459)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同名7459)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同名745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同名7459)(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轨道交通 质量通病、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目 录第一部分 工程概述51.1编制目的51.2工程概况5第二部分 地铁车站质量通病预防技术措施及处理方法51.钢筋工程51.1钢筋加工51.2钢筋绑扎与安装51.3砼浇筑后钢筋52.模板工程62.1轴线位移62.2标高偏差72.3结构变形72.4接缝不严82.5脱模剂使用不当92.6模板未清理干净92.7封闭或竖向模板无排气孔、浇捣孔102.8模板支撑选配不当103.混凝土工程103.1轴线、尺寸偏差103.2混凝土结构裂缝113.3混凝土蜂窝、麻面、孔洞123.4露筋123.5混凝土缺棱掉角133.6混凝土板面不平整133.7混凝土缝隙及夹渣133.8

2、墙柱底部缺陷(烂脚)143.9混凝土强度偏高或偏低143.10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措施144.防水工程164.1混凝土蜂窝、麻面、露筋、孔洞等造成的渗漏。164.2施工缝、诱导缝、变形缝渗水164.3混凝土裂缝产生渗漏174.4预埋件部位产生渗漏174.5防水工程引起的渗漏175.钻孔灌注桩工程185.1坍孔185.2钻孔漏浆185.3桩孔偏斜195.3缩孔195.4钢筋笼放置与设计要求不符205.5断桩206.地下连续墙工程216.1挖槽施工226.2钢筋笼制作与吊放276.3混凝土浇筑296.4拔锁头管316.5墙体缺陷337.土方开挖及回填工程357.1土方开挖357.2回填土367.3基

3、坑388.基坑支撑系统398.1钢支撑失稳398.2角撑未及时支撑造成地面裂缝398.3钢管支撑间距过大。节点处理不当398.4钢管支撑弯曲破坏408.5钢筋混凝土支撑立校下沉,支护结构破坏408.6钢筋混疑土支撑破坏408.7拆除支撑时,邻近建筑物开裂41第三部分 区间盾构质量通病预防技术措施及处理方法411.盾构出洞与进洞411.1盾构基座变形411.2盾构后靠支撑位移及变形421.3凿除钢筋混凝土封门产生涌土431.4盾构出洞段轴线偏离设计431.5盾构进洞时姿态突变441.6盾构进出洞土体大量流失442.盾构掘进452.1土压平衡式盾构正面阻力过大452.2泥水加压平衡式盾构正面阻力过

4、大462.3土压平衡盾构正面平衡压力的过量波动462.4土压平衡盾构螺旋机出土不畅472.5盾构掘进轴线偏差482.6盾构过量地自转492.7盾构后退492.8盾尾密封装臵泄漏502.9盾构切口前方地层过量变形502.10运输过程中管片受损513.盾构机械设备513.1盾构刀盘轴承失效513.2盾构推进压力低523.3盾构推进系统无法动作523.4液压系统漏油533.5皮带运输机打滑543.6千斤顶行程、速度无显示543.7盾构内气动元件不动作554.隧道压浆554.1浆液质量不符合质量标准554.2沿隧道轴线地层变形量过大564.3单液注浆浆管堵塞574.4双液注浆浆管堵塞575.管片拼装5

5、85.1圆环管片环面不平整585.2管片环面与隧道设计轴线不垂直585.3纵缝质量不符合要求595.4圆环整环旋转605.5连接螺栓拧紧程度没达到标准要求605.6管片碎裂615.7错缝拼装管片碎裂625.8管片环高差过大635.9管片椭圆度过大636.管片防水施工646.1管片压浆孔渗漏646.2管片接缝渗漏64质量通病、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第一部分 工程概述1.1编制目的消除建筑施工中的质量缺陷与质量通病,确立对质量终身负责的观念,完善质保体系严格过程控制,精益求精,确保优质工程。1.2工程概况 第二部分 地铁车站质量通病预防技术措施及处理方法1.钢筋工程1.1钢筋加工1.1.1通病现象(1

6、)钢筋下料切断尺寸不准。(2)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箍筋歪斜,外形误差超过质量标准允许值。1.1.2处理方法根据结构钢筋的所在部位和钢筋截断后的误差情况,确定调整或返工;对于级钢筋只能进行一次重新调直和弯曲,其他级别钢筋不宜重新调直和反复弯曲。1.2钢筋绑扎与安装1.2.1通病现象(1)钢筋骨架外形尺寸偏移。(2)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不准确。(3)钢筋骨架绑扎完成后,会出现斜向一方,绑扎时钢丝应绑成八字形。1.2.2处理方法绑扎时宜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绑扎时,某号钢筋偏度规定位置及骨架扭曲弯形;垫块间距应适宜,板筋垫块间距不大于1000mm,梅花形放置,否则导致平板悬臂板面出现裂缝,板底露筋,

7、上层板筋应加马凳;左右口绑扎发现箍筋遗漏、间距不对要及时调整好。按规定检查钢筋的绑扎质量,绑扎缺扣数量不超过绑扎数的10%,且不应集中;在浇筑混凝土时派专人值班,纠正和修复因混凝土工操作时对钢筋的践踏。混凝土振捣时发现钢筋移位立即纠正,随时检查钢筋保护层厚度,特别是在现浇板的中部和与梁的交接处。1.3砼浇筑后钢筋1.3.1通病现象主筋偏位。1.3.2防治措施(1)图纸会审与钢筋放样时注意梁、墙、柱筋的排列,尽量减少竖向主筋因排列问题而产生的位移。(2)加强混凝土的现场浇筑管理工作,认真进行技术交底,严禁将带料斗的混凝土直接灌注到内,不得随意冲撞构件的钢筋骨架。混凝土浇捣均匀下料,分层浇筑,分层

8、振捣。这样既能保证混凝土的施工,又可防止撞偏钢筋骨架。(3)在进行竖向钢筋的搭接、焊接和机械连接前应先搭好脚手架,在上部通过吊线,用钢管固定出上部的箍筋位置,使接长的钢筋能准确地套在箍筋范围内。这样在脚手架上安装墙柱的钢筋、绑扎箍筋既安全,又能保证框架柱钢筋骨架不扭曲、不倾斜,还能提高工效。1.3.3处理方法按照16的斜率调整柱筋位置,并在钢筋底部加设倒“7”字形相同钢筋型号规格的加强筋。2.模板工程模板的制作与安装质量。对于保证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与构件的外观平整和几何尺寸准确,以及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等将起重要的作用。由于模板尺寸错误、支设不牢而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模

9、板一般质量通病如下:2.1轴线位移2.1.1现象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2.1.2原因分析(1)放样不认真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到位。(2)轴线测放产生误差。(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5)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2.1.3防治措施(1)严格按1/101/50的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翻成详图

10、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对生产班组及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2)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上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7)混

11、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2.2标高偏差2.2.1现象测量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及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2.2.2原因分析(1)无标高控制点或控制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末按标记施工。(3)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4)预埋件、预留孔洞未固定牢,施工时未重视施工方法。(5)楼梯踏步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2.2.3防治措施(1)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3)测量水准点经换人测量闭合后才能施工,需经常检查

12、水准点是否被破坏。(4)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在安装前应与图纸对照,确认无误后准确固定在设计位置上,必要时用电焊或套框等方法将其固定。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沿其周围分层均匀浇筑,严禁碰击和振动预埋件与模板。(5)楼梯踏步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2.3结构变形2.3.1现象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2.3.2原因分析(1)支撑间距过大,模板刚度差。(2)连接件未按规定设置,造成模板整体性差。(3)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4)竖向承重支撑在地基土上未夯实,未垫平板,也无排水措施,造成直撑部分地基下沉。(5)预留孔洞内模间对撑不牢固,易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

13、被挤偏。(6)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过大,或未夹紧模板,或对拉螺栓配备数量不足,以致局部模板无法承受混凝土振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导致局部爆模。(7)浇筑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度。(8)采用木模板或胶合板模板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未及时浇筑混凝土长期日晒雨淋而变形。2.3.3防治措施(1)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及混凝土的自重及浇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2)梁底支撑间距应能够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支撑底部若为泥土地基,应先认真夯实,设排水沟,并铺放通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3

14、)模板拼装时,连接件应按规定放置,对拉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要求设置。(4)梁、柱模板若采用卡具时,其间距要按规定设置,并要卡紧模板,其宽度比截面尺寸略小。(5)梁、墙模板上部必须有临时撑头,以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6)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预留孔洞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7)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3/1000。(8)采用木模板、胶合板模板施工时,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浇筑混凝土防止木模板长期暴晒雨淋发生变形。2.4接缝不严2.4.1现象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2.4.2原因分析(1)看图不认真或有误,模板制作马虎,拼装时接缝过大。(2)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木模干燥造成裂缝。(3)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4)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未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5)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2.4.3防治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