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说明文阅读指导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65955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说明文阅读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说明文阅读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说明文阅读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说明文阅读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说明文阅读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说明文阅读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说明文阅读指导(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明文阅读指导,河间市西九吉乡初级中学 沈 村, 河北省中考说明文命题规律,纵观河北省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说明文属于必考内容,如:淘米水的妙用、植物的抗旱本领、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姓氏的产生与发展。从命题所选材料上看,考试的热点大多涉及高科技知识、新科技环保知识,更加关注健康与生存安全,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等,以“热、趣、新”为特色。, 中考说明文题型考查的重点,由注重文体知识的考查,向注重能力的考查转变,不仅分析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的结构等,更侧重于说明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强调语言的品析,文意的把握,筛选、提炼有效信息,概括要点等。, 中考说明文常见题型,1、说明文的

2、对象及特征 2、说明文的结构 3、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说明顺序的判断 5、理解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介绍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说明事物苏州园林 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解说事理看云识天气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 是说明对象。 中考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找说明对象) a、看题目 b、看开头部分 c、抓总括句和中心句,一、说明对象及特征,2、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 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 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尽量在原文中找原词

3、、原句,注意抓总括句和各段的中心句),善于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例如: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再如苏州园林,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树木的映衬,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能了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它各处园林的鲜明特征。,二、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三种: 1、总分式: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 (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 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

4、里、由现象到本质。) 如:向沙漠进军。在说明沙漠时,抓住沙漠的特点,从沙漠对人类危害的方式、后果以及人类对沙漠的抵御、改造、利用等各个方面层层递进,加以说明。 3、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如:培根的论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 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 采用的就是并列的结构,三、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1、常见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 作比较、打比方、 下定义、分类别、 画图表、引资料。,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 列数据:数词、约数、小数 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 作比较:也、而、相对于、较 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 打比方: 像、仿佛,2、确定说明方法

5、 (标志性词语),3、说明文的方法及作用(答题模式) a、 举例子:具体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b、 作比较:突出说明了-的-的特点。 c、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的特点。 d、 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的特点。 使说明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e、 下定义:准确科学的阐述了-的特点。 f、 画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的-的特点。 j、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的特点。 h、 引资料:通过引用-更好地说明了-的特征, 让读者信服。,分析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作用。 1、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

6、,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举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朔给汉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印象。,2、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3、赵州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7、。, 注 意,书写说明方法,要准确,不能混淆术语,说明方法大多用三个字表达,表述要规范。不要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论证方法混淆。 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把这种说明方法和要说明对象的特征结合起来。,四、说明的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8、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说明。(最常见),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 故宫博物院按照参观游览路线,由南到北 逐次介绍;故宫的主要建筑。,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说明。中国石拱桥由一般到个别,由概括到具体介 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以及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逻辑条理十分清楚。,古-今;春-冬;早-晚;开始-结束,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 (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

9、-部分; 概括-具体;主要-次要;一般-特殊, 如何理清说明顺序,中考题型: 1、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a、旅人桥(282年)赵州桥(605年) 卢沟 桥(1189年) 长虹大桥(1961年),b、(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c、介绍三人:东坡(中) 鲁直(左) 佛印(右),(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作用: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 解。, 说明顺序的归纳方法:,抓住显著语言标志 a.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b.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c.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2、段落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要点: a、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

10、,判断说明顺序。 b、再规范作答。不能调换,说明原因。 例如:“长信宫”灯,五、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语言特点: 准确性、严密性、简明性、 科学性、生动性、平实性, 限制性词语:,比较、几乎、相当 、大约、可能、左右、可算、当时、 常常、也许、更、最、等,表程度、表范围、表估计、表推测、表时间等。,典型试题: 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为什么?,1、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中考题型: 划横线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表态)不可以,(解词)“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去掉后变成肯定,不符合实际。体

11、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不能删去,几乎强调石拱桥的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没有石拱桥的地方。体现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方法归纳,1、表态:不能删。 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解词。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中考题型:“”词好在哪里?,2、品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a、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苏醒”一词,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把春回大地写得富有动感。,b、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

12、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似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寂寞”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好,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把园林中落叶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树互相映衬的景致写活了。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的特点。, 方法归纳 表态(好)+修辞+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 中考说明文常见题型,1、说明文的对象及特征 2、说明文的结构 3、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说明顺序的判断 5、理解说明文的语言,中考说明文题型考查的重点,由注重文体知识的考查,向注重能力的考查转变,不仅分析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的结构等,更侧重于说明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强调语言的品析,文意的把握,筛选、提炼有效信息,概括要点等。, 阅读理解,关键在读。,1、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考查。 2、分析说明文的句子的作用。 3、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的考查。 4、说明文中引故事的作用。 5、发散创新能力的考查。, 作业: 1、完成小考卷上的相关练习。 2、做好预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