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复习学案教学设计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64392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复习学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复习学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复习学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复习学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复习学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复习学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复习学案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中石兽复习学案教学设计一、我们的学生对文言文重点字词句掌握不牢,平时又不愿意花时间看书复习、记忆,做文言练习经常要边看书边做,做完就忘了。因此复习时就反复训练,加强记忆。 二、复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自主复习,重点复习课文注释及笔记,掌握文言文的实词与虚词及文本的基本内容。(2)、熟悉课文并默写重点语句。(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2、过程与方法:自我复习,小组合作,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体味文章严密的逻辑性。3、情感与价值感:再次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正确的结论。复习重点: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2、及句子的释义,明白文中的哲理。复习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和部分词汇的含义,理解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复习方法:学生自主复习,小组合作,反复训练。三、复习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注释及笔记,记忆字词句的释义。 (二)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小组改正并统计对错情况。 (三)学生列明还没掌握的的问题,小组释疑或老师解答。争取复习效果最大化。 (四)检测训练,检查复习效果,小组改卷。注意错对比分。(五)课后练习,强化复习效果 河中石兽复习学案复习目标:一、 巩固课文重点字词及句子释义。干 阅 竟 棹 物理 乃 颠 是 湮 啮 遂 但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棹数小

3、舟,曳铁钯 3、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 复习巩固课文主演内容及所阐述的道理。三、默写重点语句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复习过程:一、 学生自我复习,自读课文及注释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n),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p),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

4、,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n)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穴xu。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欤y?二、 课堂训练(独立完成,小组改正,并总结)1、解词: 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5、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设帐寺中:讲学,教书 阅十余岁:经过,过了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一寺临河干: 岸边,两岸 山门圮于河:倒塌 棹数小舟:划船。(动词) 湮于沙上:埋没 如是再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但知其一:只 2、译句: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它反冲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答: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

6、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4、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沙下” ,理由是“渐沉渐深”;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于上流”,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5、为什么讲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已的话回答。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而“老河兵”则

7、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三、小结:写出自己哪些做错了并订正:还有不懂的:默写表达主旨的句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四、河中石兽检测(一)(45分)、解词: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于河: 阅十余岁: 竟不可得 棹数小舟: 曳铁钯:拖 究物理:是非木杮:这 湮于沙下: 众服为确论:确定的道理 但知其一:固颠: 闻之:这件事(这些话) 啮沙: 遂:于是 (二)、翻译句子(40分)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译: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

8、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掉入水中。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 3、尔辈不能究物理: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4、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 (三) 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9分): (四)、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6分)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五、课后强化练习解词: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求石兽于水中:阅()十

9、余岁: 二石兽并()沉焉: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 曳铁钯: 盖石性坚重:设帐:究物理:是()非木杮:暴涨: 湮于沙下: 耳:众服为确论:颠: 闻之: 啮沙: 如是再啮:渐激渐深: 倒掷: 坎穴: 遂:固颠:反溯流逆上矣:然则天下之事:如其言:(二)、译句: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译: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译: 3、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译: 4、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5、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 6、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译: 7、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译: 8、众服为确论:译: 9、 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10、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译: 1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1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 13、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 (三)、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四)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